“我”與搭檔襲擊面包店,聽著瓦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大快朵頤地吃著面包,果腹的同時其實是填補了精神上的饑餓。
翻開村上春樹的這本《襲擊面包店》,心里一直掛念著去年聽到的一個故事:日本一名準備燒炭自殺的男子去買炭,因為便宜,順便也買了點秋刀魚?;丶液螅f念俱灰的他升起炭火,在等炭火彌漫的過程中,他飽食了一頓炭烤秋刀魚,頓時覺得人生很美好,便愉快地決定了要活下去。
這個故事里,生與死如同隔了一層薄紗,而捅破這層薄紗的竟是饑餓,饑餓讓人絕望,而果腹則讓人充滿希望。村上的《襲擊面包店》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饑腸轆轆的感覺就像把全宇宙的空白整個吞進了肚子”,最饑餓的時候,甚至能吃下一盤“法式沙拉醬炒除臭劑”。
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想了解,為什么村上要寫襲擊面包店的故事,是否就是一個普通吃貨的故事,或者在吃這件事上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的疑慮也隨著故事的發(fā)展而加深。直到讀到文中的妻子問了“我”一句話:既然去打工掙錢就能買面包,為何要襲擊面包店呢?我才恍然明白,在村上眼中,饑餓其實是欲望的表達,欲求而不得就會產(chǎn)生饑餓,而最要命的則是精神的饑餓。
正常人餓了,會襲擊面包店嗎?當然不會。只有好吃懶做的人才做得出襲擊面包店的事情,這種人便是精神上的饑餓者?!拔摇迸c搭檔最開始也是那種人,而襲擊面包店時,聽著瓦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大快朵頤地吃著面包,果腹的同時其實是填補了精神上的饑餓。店長的這番施舍,也是“我”最后不再好吃懶做,而在法律事務(wù)所工作的原因。
當然,我們也有過這樣的體驗,想吃某種食物想到死去活來,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吃,例如王菲和高曉松都干過打飛的去成都吃川菜的事情。這純粹是生理上的問題嗎?又要回到“秋刀魚男”的故事了,我們能說這僅僅是一個吃貨的故事嗎?很難這樣歸類,因為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溫暖和希望,遠大于我們想象中秋刀魚的滋味給我們的刺激。要讓我說,吃永遠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它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絕對超越生理上的。
所以我要推薦: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又想得到鼓勵,一定要讀一讀《襲擊面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