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名利場》2月
來自英國的羅莎蒙德·派克?因出演007系列電影《擇日而亡》中的反派邦女郎而一舉成名,也是迄今為止最年輕的邦女郎。她的表演顛覆了邦女郎一貫的美艷誘惑,以氣質取勝。這次演出讓她獲得了英國權威電影雜志《Empire》主辦的Empire?Awards頒發(fā)的最佳出道表演獎。2005年,她在新版《傲慢與偏見》中出演了伊麗莎白的大姐簡,向人們展示了她獨特的氣質之美,本片的導演喬·懷特也在后來成為了她的丈夫,如今他們已經(jīng)有了兩個孩子。2014年,由她和本·阿弗萊克主演、大衛(wèi)·芬奇導演的情感懸疑片《Gone?Girl》(消失的女孩)同樣好評如潮,和克里斯托弗·諾蘭的《星際穿越》一起,是2014年口碑最爆棚的兩部影片。派克1979年出生于英國倫敦,父親是專業(yè)的歌劇演員,母親則是一位小提琴家。派克畢業(yè)于牛津大學,主修英國文學。除了是一位技術嫻熟的小提琴演奏者之外,她還可以流利地使用德語和法語。
【英】《經(jīng)濟學人》1月10日
《查理周刊》是一本法國的諷刺雜志,其最新一期內容聚焦于米歇爾·維勒貝克的一本新小說,該書設想了未來法國和歐盟被伊斯蘭化后的糟糕畫面。而就在雜志上市當天,蒙面槍手們襲擊了該刊在巴黎的辦公室,殺害了12人。這件事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言論自由是否應該有所限制?任何用鉛筆或鍵盤寫出來的東西,都不可以用沖鋒槍來進行報復。二是這類事件,是不是西方民主制度和極端伊斯蘭教之間文明斗爭的一部分?把全體穆斯林作為一個單一群體進行考量是非常簡單粗暴的。絕大多數(shù)穆斯林并不是極端分子,法國主流的大阿訇們在《查理周刊》事件后立即指出,基本沒什么穆斯林會支持暴力行徑。如果把這群殺手視為伊斯蘭教的代表,把復雜的問題僅用簡單快意的漫畫來表現(xiàn),這正中了恐怖分子中世紀觀念的下懷。
【德】《明鏡》1月12日
1月7日法國《查理周刊》編輯部遭恐怖分子襲擊,影響之巨大或許連盧浮宮被炸也不過如此。這次襲擊是法國和歐洲的“9·11”,它是對共和國的襲擊,對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思想的攻擊,它不僅僅關乎一本雜志,更關乎言論自由,關乎民主制度。被槍殺的漫畫家Cabu認為幽默是沒有界限的,是為言論自由服務的。遇害的47歲主編Stephane?Chabonnier因雜志發(fā)表穆罕默德漫畫,2012年就被基地組織列入死亡名單。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處境危險,卻泰然自若。恐怖襲擊之后,法國人團結一心,政治家、記者、市民都自發(fā)組織游行,抗議恐怖分子的行徑。但這次恐怖事件也很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加速法國國內對伊斯蘭教的抵觸情緒,助長右翼勢力的排外氣焰。
【法】《焦點周刊》1月10日
1月7日是諷刺漫畫雜志《查理周刊》每周例會日。11點30分左右,兩名恐怖分子頭戴黑色頭套,身背卡其色彈藥袋,手持AK47沖鋒槍,尾隨漫畫家科琳·雷尚進入《查理周刊》總部會議室,確認與會者身份后,對編輯、封面漫畫家進行射殺。這是法國40年來最慘重的恐怖暴行。
1月9日,巴黎、里昂、馬賽等地共有超過10萬人舉行靜默集會,人們高舉“別害怕”、“我就是查理”等標語,對遇難者及媒體工作者致敬。
幸免于難的《查理周刊》編輯們已重新開始工作,他們借用了《解放報》的辦公室,用借來的電腦編輯新一期雜志,新雜志命名為“幸存者???,預計將于周三如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