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歌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疾病,和普通單純的心情低落抑郁不同,它是一種綜合癥,是許多同時發(fā)生的癥狀的組合,并且嚴重影響著患病人群及其家人親友的生活。
抑郁癥發(fā)病高度普遍,且病人需要長達數年的治療,因此它成為慢性負擔的概率非常大。在德國,抑郁癥病人需要長期接受住院治療,如果病情嚴重,他們甚至不得不放棄工作,成為社會福利系統(tǒng)的資助對象。而在中國,抑郁癥病患的處境顯然更加堪憂,許多患者由于擔心來自社會或親友的種種壓力,因此選擇隱瞞病情,最終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導致了悲劇的發(fā)生。
全球每年有數百萬人自殺,其中80%很可能就與抑郁癥有關。盡管這些人最終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生命,其原因并不僅僅只是生活上的種種不順,但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抑郁癥就是導致各種負面情緒疊加的最主要的隱性因素:病患深感自己無法行使正常職責,所以寧愿賴在床上逃避,也不愿起床面對——這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懶惰,這是抑郁癥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可憐的患者感覺到自己無法擔負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無法照顧家人,無法完成工作,甚至無法愉悅地面對生活,最終步入無盡的黑暗。
神經生物學家Helen Mayberg和Paul Holtzheimer描述了在低落狀態(tài)下,重癥抑郁癥患者經歷過的許多心理學狀態(tài),其實這些心理學狀態(tài)在健康人中也同樣存在。這些狀態(tài)的改變通常都是有原因的,例如壓力或者創(chuàng)傷。但是健康人在出現這些狀態(tài)后,可以很容易地恢復正常的行為反應,并且進入低落狀態(tài)的閾值也很高。而對那些易于發(fā)展成重癥抑郁癥的病患來說,這種低落狀態(tài)的閾值會大幅度降低,這意味著當他們面臨重大生活事件時,處理情緒的能力比較弱,彈性也很低。更危險的是,一旦進入了低落情緒,他們將很難擺脫這種過度僵硬的狀態(tài),隨之出現情緒低落、焦慮、抑郁性沉思,甚至喪失快樂。他們的思維模式將被困在這種不變的負性消極認知中,很難再通過自我調節(jié)得到改善,只能尋求藥物或者心理治療的幫助。
美國心理學家AronBeck的認知模型很好地描述了這種負性認知的產生和發(fā)展狀態(tài)。在這個模型中,高度易感性的個體很可能被早期生活事件觸發(fā)基因缺陷,從而對某種環(huán)境刺激產生反應,例如孤僻或不順利的社交狀態(tài),這一過程被稱為模式激活。這種負性認知模式包括一系列對于自我和他人期望的認知失常。此外,作為這種認知失常的結果,病人進入了消極抑郁模式,開始以與往常完全不同的模式經歷并感受環(huán)境。這種模式起始于一種傾向于負性刺激的注意力偏見,之后便愈演愈烈,直至導致病患更強烈、頻繁地記憶起負性刺激。這種注意力和記憶的偏見,導致病人對于身邊現實生活的認知發(fā)生顯著改變,加強了消極的情緒加工模式,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人的思維總是被困在一成不變的模式里。
其實抑郁癥和所有疾病一樣,我們只要了解了疾病產生的原因,理解了身體和大腦里到底發(fā)生著怎樣的變化,就可以對癥下藥,找到通向痊愈的道路,這也是相關醫(yī)學和科研工作者正在努力的方向。作為患者和患者的親友,增進對于疾病的了解也有助于病情的自我調節(jié)和疾病看護。更重要的是,抑郁癥患者的康復需要整個社會的耐心、理解、支持和幫助,這也是我們制作這期專題的最大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