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珍
據媒體報道,前幾天,一位女士的小女兒手肘撐著桌子頭朝天地啃雞翅膀,被媽媽拿筷子打了一下嘴,打掉了半顆門牙。這位媽媽并沒感到內疚,她表示,以后再碰見類似情況同樣上來就打。
在這位嚴厲的媽媽看來,牙齒打掉了可以換新的,但不打,孩子是不會長記性的。據了解,在這位女士家里有關吃飯的規(guī)矩還包括:不允許吃飯時看電視、聽音樂、玩手機;吃飯時手要扶碗,手肘不能撐在桌子上吃飯;吃東西、喝湯時不準有聲音等。
這一報道引發(fā)了家長們對于兒童“飯桌問題”的關注。網友“不是罪”認為,在這樣的家里,餐桌上的氣氛會很奇怪,吃飯簡直就像是在活受罪。但是,也有不少父母認為,吃飯就該有個吃飯的樣子,這些規(guī)矩,就應該從小抓起。
吃飯時的規(guī)矩不可少
有關吃飯的規(guī)矩問題,網友有兩種意見。
一些年輕父母對孩子吃飯的規(guī)矩問題似乎放松了很多,認為現在生活節(jié)奏快,父母每天工作很忙,能趕上回家吃飯,都會抓緊跟孩子交流交流,問孩子在幼兒園、在學校發(fā)生什么事情以及孩子的學習情況等等。吃飯應該是輕松愉快的事,沒必要人為地設置太多的條條框框,搞得那么嚴肅、刻板,只要有一些大致的規(guī)矩,孩子不出格就行了。
相比之下,多數網友仍然堅持,有必要培養(yǎng)孩子的餐桌禮儀,它是一個人是否有禮貌、有教養(yǎng)的最直接的體現;而有禮貌、有教養(yǎng)、懂規(guī)矩的孩子總是比粗魯無禮的孩子更討人喜歡。
對于餐桌禮儀,一些網友普遍認為,要長幼有序;吃飯時,要讓長輩先坐,飯桌上朝南的位置是要留給長輩的,進餐的人全部落座后,長輩發(fā)話后才可以動筷子;桌上的菜必須先由長輩夾過,小輩才可以夾。這一規(guī)矩是應該提倡,而不是縱容孩子把喜歡吃的飯菜端到自己跟前,獨自享用。
其次,告訴孩子不要把筷子豎著插在米飯中,筷子放在桌上也不能伸出桌外;拿筷子的時候不能同時去拿勺子;吃菜只吃自己這一邊的,不能把筷子伸到盤子的那一邊夾菜,更不要站起來伸長手臂去夾離自己比較遠的菜,或者用筷子在菜里攪動,尋找自己想要吃的部分。
有網友提到,吃飯時必須端坐著,身子不能扭來扭去、抖腿,或像上文提到的女孩那樣,將兩肘都放在桌上撐著吃,當然也不能躲到桌子底下去一邊吃一邊藏貓貓,或者蹲在凳子上;不能邊吃邊掉,滿地、滿桌子“開花”,嚼東西時不能吧唧嘴,喝湯時不能發(fā)出吸溜吸溜的聲音。讓孩子知道,這些都是不文明的吃飯行為,俗稱“沒有吃相”。
也有網友提到,“不看電視”“不玩手機”也應納入新的餐桌禮儀中。有客人來家里吃飯,盡管自己吃飽了,也不能離席,要陪在一旁,讓孩子從小學習禮貌待人。
餐桌禮儀體現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規(guī)則,孩子將來要走上社會,必須要讓孩子從小打下這方面的基礎。另外,如今生活好了,更應要求孩子不剩飯,這樣的規(guī)矩是希望孩子從小知道尊重他人、不能浪費。
家長率先垂范
表面上看,“吃飯”是件小事,但它反映出的卻不單單是餐桌禮儀,而是關乎家風家教??鬃釉唬骸吧俪扇籼煨?,習慣如自然?!币饧葱〉臅r候養(yǎng)成的行為習慣,會像人的天性一樣伴隨終身。
孩子的好習慣要靠父母培養(yǎng),但如以打掉孩子半顆牙的方式教育孩子也是極其不可取的:看不慣就打一頓,孩子會莫名其妙、不知道錯在哪里;即便是遵從了,也會心生怨恨,效果不一定好。
餐桌禮儀,不是一種枯燥的說教,它是一種家庭的文化。習慣未必是禮儀,但是禮儀一定要養(yǎng)成習慣,好的禮儀必須從家里開始。父母以身作則,從嚴治家,以良好的家風,對孩子的思想行為進行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利于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有樣學樣,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務必提前做出表率。比如,父母在進餐時尊敬長輩,孩子也能從中逐漸明白“長先食,幼隨后”的道理,而不再把什么好吃的都先占為己有。
培養(yǎng)孩子的用餐禮儀,也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而不是一股腦兒機械地把規(guī)矩塞進他們的小腦袋。孩子在餐桌上的行為舉止的確需要訓練,但這種訓練應該是“溫柔的堅持”,粗暴的做法違背教育規(guī)律。家長不妨以“協作者”的角色代替“教訓者”,主動請教孩子,在餐桌上應該有怎樣的表現。在融洽的氛圍中,讓孩子自覺自愿養(yǎng)成好的餐飲禮儀習慣。
(摘自《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