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好的教育”標準究竟應是什么?這恐怕很難找到一個統(tǒng)一答案。但是觀察許多大學校訓,都包含“立足地方”、“同情心”、“真善美”這類素樸的內(nèi)容。而歸結(jié)到一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世界公民”,這與中國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異曲同工。
今天,不論哪所日本名牌大學,課間校園隨處可聞中國大陸學生對話。這與20余年前日本校園比,猶如隔世。一方面,這些年輕學子讓我感到中國很近。另一方面,對這一代,其實我又很陌生。
我一友人,日本某名牌私大教授,他帶好多名國內(nèi)“院生”(日語“研究生”意),對“85后”、“90后”頗有了解。一天,我們談中國留學生,他感嘆道,這些年他遇到不少中國名校學生,基礎(chǔ)不錯,但問題是,他們選專業(yè),并不考慮興趣,更不考慮社會需要。這位教授說,“這些學生,完全不考慮為社會貢獻的問題,只想名?!?。
難道中國學生不應追求名校?顯然這不是問題所在。他是說,問題在于“追求名?!背蔀槿松ㄒ荒繕耍鴮W習的快樂、學術(shù)的社會價值、人生意義等均消失在這種追求排名過程中。今年9月27日,日本某電視臺做了一個有關(guān)大學教育改革的全球聯(lián)線,不少專家批評了教育中過分在意排名的問題。有人說,目前世界流行的排名既不科學,更無意義。這種大學排名,忽視了教育中許多無法量化的內(nèi)容。
“全球化”讓我們?nèi)找嬉浴靶省睒藴仕伎及ń逃趦?nèi)的所有問題。我們迅速拋棄了一切“非效率”的教育內(nèi)容,壓縮乃至取消孩子的游戲,以盡早灌輸“必要的知識”。我們每天都在盯住鄰家孩子學什么,學多少。我們完全按照試題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
今天的留學,呈現(xiàn)千軍萬馬跨越前進的氣勢,許多人的留學,僅僅是“鍍金”。一切為了名校,至于專業(yè)、學科內(nèi)容,他們并不感興趣。另有一些人,擠爆“經(jīng)營專業(yè)”,對社會人文其他專業(yè)則“視而不見”。即使在整個華文地區(qū),學生中也普遍存在“重商主義”。以筆者面試學生經(jīng)驗,許多高中生、大學生,他們都想學“商”。至于其他,他們既不知道,更無熱情。他們在學習期間,都在忙于應試,沒想到探索事物的“所以然”。這些學生,他們感興趣的,在“速成”、“賺錢”,而非學術(shù)本身。
改革后30余年,盡管中國社會日益開放,但年輕一代卻并無多少自由思考時間。社會如此豐富、生活如此美麗,但他們的人生軌道,卻都是預設(shè)、無法更改的程序。中國應試教育,給他們造成最大的傷害是,他們喪失了自己思考的興趣、熱情、動力。
那么,大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們看到,歐美、日本許多大學,都十分重視考生的社會實踐經(jīng)驗。那些曾做過義工、有社會貢獻的學生,優(yōu)先錄取。但是,我們中國大學入學考試時,多大程度考慮這一要素?
明治時代,有一日本政治家不喜歡東京大學那種濃重官氣,他立志創(chuàng)辦一所私立大學,培養(yǎng)全日本的村長。他的理念獲得成千上萬年輕人的支持,大學迅速發(fā)展,這就是今天的早稻田大學。100多年來,早大為社會培養(yǎng)了數(shù)十萬畢業(yè)生,其中既有篤實肯干的基層人才,也有大量國會議員、媒體工作者,還有7名首相。
比較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其中最重要的差距在于國民素質(zhì)。任何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好的基層人才,不論怎樣好的頂層設(shè)計,都是畫餅。今天中國遇到“中等收入陷阱”的話,如何突破這個陷阱,很大程度在于基層,在于基層領(lǐng)導的理解力、執(zhí)行力。事實上,我們與日本比,最缺的,是扎根于基層的千百萬領(lǐng)袖。
“好的教育”標準究竟應是什么?這恐怕很難找到一個統(tǒng)一答案。但是觀察許多大學校訓,都包含“立足地方”、“同情心”、“真善美”這類素樸的內(nèi)容。而歸結(jié)到一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世界公民”,這與中國提倡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異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