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凡
(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陜西 延長 717199)
杜仲栽培與管理技術
王 凡
(陜西省延安市延長縣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陜西 延長 717199)
摘要:從種子采集與處理、播種育苗、苗期管理、選地整地栽植、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方面詳細探討了杜仲的栽培技術,對指導廣大退耕還林農(nóng)戶依靠杜仲栽培實現(xiàn)增收致富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關鍵詞:杜仲;育苗;栽培;管理;加工
收稿日期:2015-07-07
作者簡介:王凡(1961—),男,陜西延長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yè)規(guī)劃設計和應用技術推廣工作。
中圖分類號:S567.1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編號:1674-9944(2015)08-0065-02
1引言
杜仲為杜仲科植物。落葉喬木,高達20 m,樹皮灰褐色,粗糙,折斷拉開有數(shù)多細絲,是我國特產(chǎn)的硬膠和藥用樹種,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降血壓、安胎等諸多功效。杜仲具有明顯的垂直根和龐大的側須根,保水固土能力強,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中生態(tài)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俱佳的先鋒造林樹種。
2種子采集與處理
母樹應選擇生長健壯,樹皮光滑,無病蟲害20年以上的壯年樹。當種皮呈栗褐色、棕褐色或黃褐色,種仁飽滿,胚乳白色,種子充分成熟時,及時采收。一般在霜降后,選擇無風或微風的晴天,用竹竿輕敲或手搖樹枝,使種子脫落。同時,在樹下鋪上曬席或采種布,承接落下的種子。種子采回后,置于陰涼通風處陰干,其含水量約為10%~15%,千粒重50~120 g,每千克有種子8 000~20 000粒。
將新鮮的種子用清水浸1~2 d,撈出晾干后,即可在畦里條播,再蓋上細沙土、雜草,保持畦內濕潤,一般2 d左右即可萌發(fā),每畝用種子5~7.5 kg。干種子要進行種子處理,在播種前20 d用30℃的溫水浸15 min后,撈出。然后一層濕沙一層種子,每層厚度以相互蓋住為準,最上層蓋沙6 cm,再蓋上稻草。沙干可灑溫水,20 d左右種子膨脹、萌發(fā)。
3播種育苗
育苗地應選擇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平地,或緩坡地。冬前深翻,冬后淺犁,施足基肥,混合勻施,翻入中下層土內,打碎土塊,作成高床。4月上旬日均溫穩(wěn)定在10℃以上時,即可播種。采用條播,溝距20 cm,每畝用種量5~10 kg。播后覆土1~2 cm,并立即蓋上地膜,膜要拉緊鋪平,兩側用土壓實,當幼苗破土萌發(fā)時,在陰天或晴天的早晚,揭去地膜,以防膜下高溫灼傷苗木,經(jīng)常保持床土濕潤。
4苗期管理
播種后一個月左右即可出苗,出苗后將蓋草移到行間,苗高10~15 cm時將蓋草全部揭去,苗高有3~5片真葉時,選陰天間苗,保持株距6~10 cm。
幼苗出土后見草就拔,防止草荒:早鋤能提高地溫,抗衡病源,開始1~2遍時要淺松,整個苗期松土鋤草4次,8月份高溫期只拔草不松土。
苗期施肥以農(nóng)家肥和復合肥為佳,施肥要清淡。每畝可追施尿素10 kg。杜仲苗秋天猛長,肥料跟上,當年苗高可長1 m以上,即可培養(yǎng)出優(yōu)質苗木。追肥可用氮肥120~180 kg/hm2、磷肥120~180 kg/hm2、鉀肥60~90 kg/hm2。
5選地整地和栽植
杜仲造林地最好選擇避風向陽的緩坡、山腳、山坡中下部及山間臺地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段,退耕還林的坡耕地及“四旁”和田邊地角只要不積水也是適宜的造林地。采用塊狀大穴方法整地,按行、株距3 m×2 m挖穴,穴規(guī)格是50 cm×80 cm×80 cm,每穴施基肥25 kg,并與土拌勻。陜北冬季氣溫較低,宜在春季栽植。每穴栽一株,覆土至半穴,將樹苗向上一提,使根伸展,再填土蓋平、壓實,隨即澆水。
6撫育管理
杜仲苗期易彎曲,而且一旦彎曲,就很難再次變直。一般要當年春季栽植,翌年春季芽未萌發(fā)前平茬,保留1株健壯萌苗,當年就可長成1.5 m左右高的通直樹干,并能培養(yǎng)成通直高大的主干,以獲取較多的主干皮。短截復壯,短截即剪去枝梢的一部分。杜仲幼樹短截,就是剪杜仲3~5年幼樹的一年生枝條。每年春季芽未
萌發(fā)前,剪去當年生枝條的1/3,使幼樹復壯。要加強土肥管理,第一次松土在4月上旬以前進行,第二次松土、除草在5月或6月上旬進行,雜草翻曬在林地上或制成堆肥,腐熟施用。施肥與松土、除草同時進行,每畝施10 kg氮肥和20 kg磷肥。幼林期需與豆科作物間作,以耕代撫,造林后第二年對缺株進行補植,補植用2年生一級苗。
7病蟲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立枯病、根腐病、葉枯病和爛皮病等。立枯病危害幼苗,使幼苗莖基部變褐腐爛,收縮干枯,立即倒伏。根腐病危害幼苗,使幼苗根部皮層及側根變褐腐爛,莖葉枯死。葉枯病危害葉部,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黑色斑點,后不斷擴大,病斑邊緣褐色,中間灰白色,嚴重時枯死。剝皮再生后,可能發(fā)生爛皮病,新皮褐色斑塊,狀如燙傷泡,后成黑色爛皮,像海綿狀??捎?0%的五氯硝基苯進行苗床消毒;發(fā)病初期可選用可殺得、多菌靈、甲基托布津、退菌特等菌劑噴霧。剝皮后隔1 d用萘乙酸加赤霉素各10 mg/kg混用涂割。蟲害主要有刺蛾幼蟲,蠶食葉片和蛀食樹干??蛇x用滅幼脲、敵敵畏等藥劑防治。
8采收加工
一般栽種3年左右即能采收樹皮,生長年限越長,樹皮越厚,質量越好。一般立夏至夏至,選擇較粗壯的樹,齊在面鋸倒,剝下樹皮供做藥用,木材可做家具。樹干或樹根還能萌發(fā)不定芽,10年后又可剝皮。如此有計劃地間伐,年年都可收到藥材及木材,對較粗的樹枝,亦可剝皮供做藥用。
樹干環(huán)剝樹皮法,可以推廣應用。是解決杜仲藥源不足的新方法之一。在夏至至中伏(6月20日至7月30日),適宜溫度25~30℃,空氣相對濕度約80%左右,晝夜溫差不大。選擇3年以上,胸徑4 cm以上的長勢強的樹,于晴天或多云天氣的下午或傍晚。在樹干分枝點以下,用快刀在樹干周圍割一圈,深度以割斷樹皮,盡量避免割到木質部,然后再由上而下縱割一刀,撬起樹皮,沿橫割的刀痕,把樹皮向兩側撕裂,隨撕隨割斷,殘連的韌皮部,繞樹干一周把樹皮全部剝離后,再向下剝,直剝到離地面10~20 cm處割下樹皮,環(huán)剝后要遮陰。一要防止在烈日下暴曬,二要防止附近噴灑農(nóng)藥,三是環(huán)剝后3~4 d內,防止手摸或其他機械碰觸樹干。
剝下的樹皮加工入藥。將剝下的樹皮,用開水稍燙,然后使內層相對,層層疊起,放在以草墊底的平地上,上蓋木板,再放石頭壓緊,四周用草蓋好,使之發(fā)汗。6~7 d后,內皮變青紫色或黑褐色,取出曬干。幾十年的老樹皮,須刮去表面粗皮,才可供藥用。1~1.5 kg鮮樹皮,可加工0.5 kg干貨。
參考文獻:
[1]唐吉明,王鳳杰,呂瑋瑋,等.杜仲栽培管理技術[J].中國園藝文摘,2011,27(3):108~126.
[2]朱曉亮.杜仲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10(9):144.
[3]陳春合.杜仲高產(chǎn)栽培技術[J].林業(yè)實用技術,2008(11):35.
[4]曹永勝.杜仲的栽培技術[J].農(nóng)村實用科技信息,2007(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