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元
愛德華電話求助 腹腔鏡巧取“熟卵”
1967年的一天,英國奧德海姆總醫(yī)院婦產(chǎn)科專家斯特普托,接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的愛德華博士的電話。愛德華,這位專門研究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生理學家,對斯特普托發(fā)表在權威刊物《柳葉刀》上的論文《鏡檢查法和排卵》深感興趣,并希望進一步請教。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人類的自然生殖中,約有10%的夫婦不能正常生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女方的輸卵管堵塞。由于藥物治療往往無效,因而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愛德華就從事人工生殖技術,也就是體外受精技術的研究。其實早在1959年,美籍華裔科學家張民覺就曾做過相關實驗,他將36個體外受精的兔卵植入雌兔子宮,結(jié)果有15個受精卵完成了發(fā)育過程,成功分娩出健康幼兔。1968年,愛德華首次成功地實現(xiàn)了人類卵子的體外受精,但是受精卵卻只分裂一次就停止了發(fā)育。愛德華進一步研究后發(fā)現(xiàn),失敗的原因很可能是卵子不夠成熟。但是怎樣才能用安全可靠的方法獲取成熟的卵子呢?這個難題使得愛德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陷入了困境。直到斯特普托在論文中介紹了腹腔鏡取卵的技術,才讓愛德華看到了曙光。
半年以后,這兩位科學家終于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得以會晤,并于1968年在奧德海姆總醫(yī)院開始了正式合作。為此,斯特普托還為愛德華提供了一個專門的實驗室。許多輸卵管堵塞的婦女,為了有一個自己的孩子都爭當實驗的志愿者。
為了獲取更多的卵子,斯特普托為志愿者注射了一種卵泡刺激素。愛德華則對精子進行“清洗”,模擬精子和卵子在輸卵管中結(jié)合的自然狀態(tài),確定最佳的生理條件,包括培養(yǎng)液的溫度、電解質(zhì)濃度、酸堿度、糖含量、氨基酸及其他營養(yǎng)素等參數(shù)。斯特普托將志愿者的卵巢中采集到的卵子放到經(jīng)過消毒的培養(yǎng)碟中,加入另一種人類絨膜促性腺激素,以促使卵子成熟。36個小時后,愛德華再把精子放進去。10~12個小時后,他們發(fā)現(xiàn)了精子進入卵子的跡象。接著,在實驗室中使這個受精卵分裂。他們將這個受精卵放進另一種培養(yǎng)液內(nèi),滿足發(fā)育成一個胚胎過程中必須多次分裂的條件。
1969年,實驗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們終于培育出了人類的早期胚胎。
但是,事情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順利。當他們向英國醫(yī)學研究理事會申請,在英國劍橋大學附近成立一個診所以及實驗室時,卻由于涉及所謂的“倫理問題”而遭到拒絕。幸運的是,英國奧德海姆地區(qū)的另一個健康機構為他們提供了一套手術設備和一個小研究室。1972年年初,斯特普托首次把一個已分裂成8個細胞的胚胎,用一根又薄又細的塑料管送進了志愿者的子宮。但是,這次實驗并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失敗的原因究竟何在呢?
“八細胞”勝利“著床” 萊斯麗“三世同堂”
愛德華和斯特普托反復研究、分析后認為,很可能是由于促進多個卵細胞成熟的懷孕藥物縮短了志愿者的月經(jīng)周期。因而胚胎重新送入母體之前,在促排卵藥物的作用下,志愿者正好處于月經(jīng)期,子宮內(nèi)膜開始脫落,導致輸入胚胎不能“著床”。因此,1977年夏天,兩人達成共識,不再使用受孕藥進行實驗。這就意味著只會有志愿者的一個卵子受精,同時還要保證這個志愿者的月經(jīng)周期正常。他們通過測定志愿者尿液中的黃體酮水平,來確認這顆珍貴的卵子的成熟時間。
但是,他們的研究再次受到宗教領袖、倫理學家,甚至是著名科學家更加猛烈的攻擊。就連諾貝爾獎獲得者、DNA發(fā)現(xiàn)人之一的沃森,也指責他們研究的體外受精技術將使“屠殺嬰兒成為必要”。英國議會更發(fā)動一場調(diào)查,切斷了愛德華和斯特普托兩人的研究基金來源。因此,他們只能依靠私人捐助,甚至靠做合法的人流手術賺錢來維持實驗。
1976年,萊斯麗·布勞恩——一名由于輸卵管堵塞,連續(xù)9年嘗試懷孕都以失敗告終的婦女,向斯特普托求助。1977年,斯特普托先給萊斯麗動了手術,從盆腔中摘除了她患病的輸卵管和一些附著物。當年11月10日,斯特普托用一根細而長的腹腔鏡,通過十分微小的切口從萊斯麗的左側(cè)卵巢中采集到一顆成熟卵子,并交給了愛德華。愛德華在培養(yǎng)液中用萊斯麗丈夫的精子使這個卵子成功受精。2天后,斯特普托把這個發(fā)展成8個細胞階段的胚胎重新植入萊斯麗的子宮。23天后的檢測表明,萊斯麗懷孕了,而且是一個染色體正常的女性胎兒。懷孕7個月以后,由于萊斯麗患有妊娠高血壓綜合癥,嚴重威脅母女健康,因而斯特普托決定為她實施剖腹產(chǎn)手術。1978年7月25日晚11點47分,一個名為路易斯·布朗的嬰兒誕生了,體重2.6千克,金發(fā)碧眼,十分健康。
但是愛德華和斯特普托并沒有立即在專業(yè)刊物上公開發(fā)表這一成果,而是在2天后召開了一次記者招待會,通過媒體向大眾保證,這種從體外受精到早期胚胎形成都在試管培養(yǎng)液中進行的新技術(俗稱“試管嬰兒”),將很快成為治療不孕癥的普遍方法。
直到1979年1月26日,兩人才在倫敦召開的皇家婦產(chǎn)科學院的學術會議上公布了研究的全過程。報告結(jié)束后,與會者紛紛起立,會場響起了長時間熱烈的掌聲。一個星期以后,在舊金山舉行的美國生育協(xié)會記者招待會上,這一重大醫(yī)學創(chuàng)新成果更是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贊揚!
路易斯的出生給萊斯麗全家?guī)砹嗽S多歡樂,更使世界上數(shù)以百萬計的不孕癥患者看到了希望。但是這項新技術是否能完全成功,還需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盡管首位試管嬰兒路易斯在成長的過程中刻意保持低調(diào),不希望被外界打擾,但是仍然被全世界媒體持續(xù)關注著。除了健康狀況外,人們更關心她能否自然生育。盡管比她小4歲的妹妹娜塔莉(世界上第40個試管嬰兒),在1999年就自然分娩了一個孩子,但她能否自然生育,似乎更具有典型意義。
2004年9月4日,在船舶公司工作的路易斯與韋斯利·穆林德結(jié)為伉儷,年近八旬的愛德華出席了他們的婚禮。2006年12月20日,在圣米歇爾醫(yī)院,路易斯終于生育了完全健康的孩子卡梅倫。一切關于“試管嬰兒”技術可靠性的爭論就此塵埃落定。2010年,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的愛德華,終于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那么,我國在“試管嬰兒”研究方面的進展又如何呢?
求良醫(yī)千里赴京 睹奇跡熒屏風采
1998年春季的一天,甘肅省禮縣的一所農(nóng)村小學里,學生們正做著課間操。一位電視臺的攝影記者,穿梭在隊伍之間,不時地把攝像機的鏡頭,對準一名叫鄭萌珠的女孩。這究竟為何呢?
從外表上看,剛滿10周歲的鄭萌珠和同齡人相較無殊。但是,就在這位看似平凡的女童身上,卻有著一段極不平凡的人生經(jīng)歷——
1987年,鄭萌珠的父母結(jié)婚已經(jīng)整整20年,卻始終沒有孩子。經(jīng)檢查,母親鄭桂珍由于輸卵管堵塞而無法懷孕。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獲悉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正在進行“試管嬰兒”的臨床試驗。于是,夫妻倆湊足路費,于同年6月來到北京。
經(jīng)過一番周折,他們終于找到了這項當時還是高新技術的主持醫(yī)生——婦產(chǎn)科專家張麗珠教授。從1984年開始,張麗珠教授就進入“試管嬰兒”的研究領域,但是由于這項技術相當復雜,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 4年中進行的12例試驗,竟無一例成功。因此當鄭桂珍夫婦出現(xiàn)時,張麗珠教授感到壓力巨大,因為當時鄭桂珍已經(jīng)38歲,卵子的質(zhì)量并不理想。經(jīng)過反復考慮,張教授還是決定為鄭桂珍一試。首先為鄭桂珍開腹取出4個卵子,在體外受精成功后,又及時進行了胚胎移植手術。術后第56天,經(jīng)B超檢查確認,鄭桂珍真的懷孕了。
1988年3月6日8時56分,我國大陸第一名“試管嬰兒”終于呱呱墜地。這是一名女孩。父親左長林說,女兒應該姓鄭,因為鄭桂珍是一位敢于承受痛苦和犧牲的偉大女性,并取名“萌珠”?!懊取弊执砹诉@門新技術成功的萌芽,“珠”字則是為了感謝和紀念張麗珠教授。這就是女孩姓名“鄭萌珠”的來歷。
1998年5月29日晚,中央電視臺在黃金時段以生動形象的畫面,介紹了我國“試管嬰兒”技術的發(fā)展現(xiàn)狀。鄭萌珠和她的父母,以及為鄭萌珠的誕生作出不凡貢獻的張麗珠教授,先后與廣大觀眾見面。記者問及小萌珠是否知道自己的身世時,她雖靦腆,卻也坦率地回答說知道,并當眾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歌曲……又是10年過去了。在2008年舉行的我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誕生20周年慶祝會上,已經(jīng)是西京學院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鄭萌珠更自豪地說:“我感覺和正常人一樣,只是科技含量比較高!”
“試管嬰兒”技術雖然為許多不孕癥患者帶來了福音,但也正面臨科技、宗教、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多層面的嚴峻挑戰(zhàn)……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