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春 龔建華 卓木改
深圳市龍崗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深圳 518115
慢性淚囊炎是眼科常見的多發(fā)病[1],主要表現(xiàn)是溢淚、溢膿,鼻外或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吻合依然是目前最主要的手術方式?,F(xiàn)代鼻內(nèi)鏡引領鼻科學不斷向鼻周鄰近器官延伸,尤其是鼻腔淚囊造口術已經(jīng)發(fā)展為一項相當成熟的技術[2-4],但其只完成了淚道機械性的通暢而未能解決功能的重建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本研究設計了鼻內(nèi)鏡下鼻淚管造口術,并與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進行臨床比較。
選取本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住院治療的57例(62眼)慢性淚囊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例13眼,女47例49眼;年齡16~65歲,病程6個月~20年。根據(jù)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入選患者分為兩組,鼻內(nèi)鏡下鼻淚管造口術組(A組)29例32眼,其中合并4例鼻中隔偏曲,2例鼻竇炎、鼻息肉;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組(B組)28例30眼,其中3例鼻中隔偏曲,1例合并鼻竇炎、鼻息肉。兩組之前均未接受過手術治療。
排除鼻淚管、淚囊及小淚囊的變異,淚總管、淚小管阻塞等疾病[5-6]。術前做淚道沖洗及淚道探查,選取淚道沖洗不通、有黏液或膿性分泌物返流者行手術,所有手術均由同一術者完成,以減少誤差。
兩組均采用患側鼻腔黏膜表面麻醉,鉤突前黏膜下浸潤麻醉,同側滑車上神經(jīng)阻滯麻醉及眶下神經(jīng)阻滯麻醉。合并鼻腔病變者,先做鼻內(nèi)手術。手術方法如下。
1.3.1 鼻內(nèi)鏡下鼻淚管造口術組 (A組)做一平行于下鼻甲附著緣12 mm×10 mm大小的、蒂在鉤突為止點的黏膜瓣,暴露骨縫,用上頜突咬骨鉗沿著骨縫咬除上頜骨額突下部,直視下咬切淚囊窩骨壁下1/5(約3 mm)和鼻淚骨骨質(zhì)的1/3(約3 mm),去除骨質(zhì)約為6 mm,確保淚囊周圍骨質(zhì)不被破壞,等離子射頻鼻淚管黏膜,前壁用鐮狀刀做“T”型切開,小圓頭探針從切口頓性探查鼻淚管上下阻塞部位及阻塞層厚,沿鼻淚管造口擴張,處理前后瓣,沖洗淚道,清潔鼻淚管、淚囊內(nèi)分泌物,清理炎性肉芽后(術后病理診斷:炎性纖維增生),將明膠海綿放置造口瓣內(nèi)及周圍黏膜上或者選擇性植入硅膠管(支撐、雙向引流作用)。
1.3.2 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組(B組)在中鼻甲附著前端偏下約1 cm淚囊內(nèi)側壁對應處作“U”型黏膜瓣,分離并向后置于中鼻道,做一大小10 mm×15 mm骨窗,暴露淚囊,自下淚道用探針作指引,切開淚囊壁探查并處理造口,將淚囊黏膜壓在先前做的鼻黏膜瓣下,沖洗通暢,造瘺口置入硅膠管或填塞明膠海綿。合并鼻中隔偏曲、鼻竇手術者,給予適度填塞凡士林紗條。
術后24~48 h噴鼻及做鼻腔血痂清理,48 h后鼻腔噴曲安奈德鼻噴霧劑以減少瘢痕形成。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藥水點眼3周,全身靜滴頭孢一代或二代3~5 d。術后鼻內(nèi)鏡復查,第1個月內(nèi)1周1次,以后每月1次至痊愈。淚道沖洗:72 h生理鹽水沖洗。鼻內(nèi)鏡下清理局部肉芽血痂。術后3周內(nèi),每周1~2次淚道沖洗。2~3個月后拔置入硅膠管;隨訪6~12個月,術后操作由專人專管,淚道沖洗無探通操作,以減少再次損傷。
①治愈:溢淚、溢膿癥狀消失,沖洗淚道通暢,鼻內(nèi)鏡下檢查見鼻腔造口形成且上皮化。②好轉:輕度溢淚癥狀,沖洗淚道通暢,鼻內(nèi)鏡下鼻腔造口形成上皮化,有少量黏分泌物。③無效:癥狀無緩解,沖洗淚道不通暢,淚囊、鼻淚管造口閉鎖。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的治愈率為93.8%,顯著高于B組的9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712,P<0.05)(表 1)。
表1 兩組手術效果的比較(n)
A組術后無明顯溢淚感,B組術后有5例(17.9%)存在溢淚感,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556,P<0.05)。
慢性淚囊炎最佳的手術方法是鼻腔淚囊吻合[8-10],但由于該手術會導致面部瘢痕,因此越來越不被現(xiàn)代人所接受。目前所采用的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吻合技術可替代以往的鼻外淚囊手術。鼻淚囊造口手術雖然是相當成熟的一項技術,但是其只完成了淚道機械性的通暢而未能解決功能重建的問題[11]。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的缺點如下:與傳統(tǒng)鼻腔淚囊吻合術一樣,手術造成了淚囊的破壞,致使淚囊的虹吸作用喪失或減弱,促使術后功能性溢淚發(fā)生,這是許多手術解剖結構治療接近完美,但在功能建立上存在很大缺陷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鼻內(nèi)鏡下絕大部分功能阻塞患者已經(jīng)消除了解剖阻塞因素,但溢淚這一癥狀仍然存在。患者行鼻腔淚囊造口術后,雖然在解剖學角度使淚道得以完全開放,但由于手術導致的淚囊壁和淚骨破壞,不完整,影響了淚小管和淚囊的虹吸功能。此外,淚液的排出主要是淚小管和淚囊的虹吸和重力引流,因此效果欠佳[12-14]。
虹吸原理必須滿足3個條件,即管內(nèi)需先裝滿液體;管最高點距離上容器的水面高度不能超過大氣壓水柱高度;出水口要低于上容器水面。只有滿足這3個條件,才能保證水液順利排出。正常的淚液引流除通暢的淚道、淚液的重力作用及淚小管的虹吸作用外,主要依賴淚囊的擴張及收縮作用產(chǎn)生的負壓完成虹吸導淚功能,其動力來源于眼輪匝肌的收縮和松弛及淚骨的支撐。淚囊窩骨壁的支撐、淚囊的正常舒縮、淚道的通暢、正負壓的交替完成了整個虹吸導淚過程[15]。
鼻內(nèi)鏡下鼻淚管造口術通過鼻內(nèi)鏡選擇性地將鼻淚管部分骨質(zhì)打開,靶向治療阻塞的鼻淚管,既不祛除淚骨,又不破壞淚囊壁,達到了治療和確保淚囊的舒縮功能,恢復了淚道的導淚功能,進而解決了淚道吻合術淚道機械性通暢仍有溢淚的現(xiàn)象,使手術直達病灶,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
本研究結果顯示,鼻淚管造口術后患者無明顯的溢淚感;兩組的治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鼻內(nèi)鏡下鼻淚管造口術比鼻內(nèi)鏡下鼻腔淚囊造口術效果更優(yōu)。
綜上所述,鼻內(nèi)鏡下鼻淚管造口術治療慢性淚囊炎效果顯著,術后無明顯溢淚感,這為鼻淚管阻塞疾病手術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仍需進行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及探討。
[1]張敬先,廖素華,劉艷,等.淚道阻塞治療的進展與展望[J].中國中醫(yī)眼科雜志,2002,12(1):14-16.
[2]崔瑋,姜嵐,姜永華,等.三種手術方式治療淚囊炎療效分析[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7):1510-1511.
[3]蔡文茜,楊建東.淚道探通術治療新生兒淚囊炎1856例臨床研究[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11):324-325.
[4]鐘福爐,李學喜.鼻淚道阻塞性疾病的治療現(xiàn)狀與進展[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9):1686-1688.
[5]王婷婷,潘業(yè)耀,周慧,等.CT淚囊造影及其臨床應用[J].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2005,5(3):160-161.
[6]黎映麗.鼻淚管阻塞性疾病的治療方法[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22):77-78.
[7]謝青,彭立.鼻淚管支架植入術治療鼻淚管阻塞性疾病的臨床觀察[J].國際眼科雜志,2011,11(7):1288-1299.
[8]Warren JF,Seiff SR,Kavanagh MC.Long-term results of externaldacryocystorhinostomy[J].Ophthalmic Surg Lasers Imaging,2005,36(6):446-450.
[9]李鳳鳴.中華眼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929-930.
[10]崔卉.鼻內(nèi)鏡在慢性淚囊炎中的應用探討[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7,28(4):55-56.
[11]李永強,張文小.鼻內(nèi)窺鏡下淚囊鼻腔造口術[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12(1):33-34.
[12]馬雪蓮,陶海.功能性溢淚的研究現(xiàn)狀[J].國際眼科雜志,2009,9(6):2142-2145.
[13]陳勇,陳立新,岳艷菊,等.鼻窺鏡下逆行淚道置管治療鼻淚管阻塞[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6):1545-1546.
[14]曹業(yè)宏,王麗杰,徐科.逆行植入淚道擴張引流管的并發(fā)癥及處理經(jīng)驗[J].國際眼科雜志,2012,12(9):1682-1683.
[15]劉曉哲.視頻鼻內(nèi)鏡下淚前隱窩入路治療上頜竇良性病變 23 例體會[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5,20(3):45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