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飛,邱廣斌△
(1.吉林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yī)院,吉林長春130000;2.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二醫(yī)院檢驗科,遼寧沈陽110003)
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是臨床各科危重患者集中收治的專業(yè)科室,也是院內(nèi)感染的集中、高發(fā)地區(qū)。為了盡量減少ICU患者院內(nèi)感染的發(fā)生及合理有效的使用抗菌藥物治療和預防感染,筆者回顧性分析了本院ICU 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各類標本的送檢及培養(yǎng)結(jié)果,分析各系統(tǒng)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藥性,為早期經(jīng)驗性選擇抗菌藥物、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jù)。
1.1 標本來源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ICU 患者送檢的痰液、血液、傷口分泌物、尿液、引流液等3 391例標本,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復送檢標本,共獲得陽性標本829例,檢出感染病原菌965 株,來源于345 例患者,其中男228例、女117例?;A疾病以肺炎、呼吸衰竭等肺部疾患為主,合并有心腦血管病、消化道、泌尿道疾病、內(nèi)分泌疾病等。
1.2 病原菌鑒定與藥敏試驗 應用珠海迪爾生物公司DL-96細菌鑒定系統(tǒng)進行鑒定,最小抑菌濃度(MIC)法進行藥敏試驗。參照美國臨床實驗標準化委員會(CLSI)第22 版標準判斷藥敏試驗結(jié)果。
1.3 質(zhì)控菌株 質(zhì)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9213。
2.1 病原菌分布情況 345例患者中,≥2個部位感染者112人,達32.46%,≥2種菌感染的患者182例,占52.75%。納入統(tǒng)計的829例陽性標本中,共分離出致病菌965株,其中革蘭陰性菌588株占60.93%,革蘭陽性球菌257株占26.63%,真菌120株占12.44%。主要病原菌分布見表1。
表1 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續(xù)表1 病原菌分布及構成比
2.2 各系統(tǒng)病原菌檢出率 829例陽性標本中,痰液標本463例(55.85%),檢出病原菌種類居前5位的依次是真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尿液標本141例(17.01%),檢出病原菌種類以真菌及大腸埃希菌居多;血液及靜脈導管標本106例(12.79%),檢出病原菌以革蘭陰性桿菌居多;胸、腹水及各種引流液86例(10.37%),分泌物26例(3.14%),咽拭子7例(0.84%)。
2.3 耐藥情況 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見表2。主要革蘭陽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見表3。真菌對5種抗真菌藥物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藥率分別 為0.00%、7.43%、38.87%、38.87%、45.31%。
表2 ICU 主要革蘭陰性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n(%)]
表3 ICU 主要革蘭陽性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n(%)]
ICU 集中了醫(yī)院內(nèi)各科室的危重患者,患者都有病情危重、侵入性檢查治療較多的特點,導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各種生理屏障功能受損,入住ICU 后極易合并獲得性細菌感染,治療不當會減緩患者的康復過程,甚至引起生命危險[1]。本院綜合ICU 患者感染主要是下呼吸道感染(55.85%),其次是尿道感染和血液感染,與已有的文獻報道類似[2]。
本院ICU 感染主要致病菌是革蘭陰性桿菌,占60.93%,以銅綠假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為主,與文獻報道類似[3-4]。這是由于ICU危重病患者腸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因此易受此類革蘭陰性菌感染[5]。這幾種菌均為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及人體皮膚及呼吸道、腸道的條件致病菌,對于免疫力低下、長期應用抗菌藥物的ICU 患者,是引起其醫(yī)院感染的常見菌。根據(jù)統(tǒng)計結(jié)果可見,這幾種菌均表現(xiàn)出較高的耐藥性,尤以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情況最為嚴重,僅對舒普深、美滿霉素、黏菌素和多黏菌素B 較為敏感,多重耐藥率達79.44%(88/107);有多項臨床對照試驗結(jié)果表明,不合理使用或濫用第三代頭孢菌素、聯(lián)用氨曲南、碳青霉烯類、氟喹諾酮類是導致多藥耐藥不動桿菌屬感染的危險因素[6]。銅綠假單胞菌雖在總體上耐藥率低于其他幾種革蘭陰性桿菌,原因可能與黏液型銅綠假單胞菌的培養(yǎng)時間不足有關,這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可明顯看出已無敏感性很高的藥物,并檢出15株耐碳青霉烯銅綠假單胞菌。由于亞胺培南等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具有抗菌譜廣、抗菌活性強、對β-內(nèi)酰胺酶高度穩(wěn)定和毒性較低等特點,因此已作為產(chǎn)ESBLs菌株所致嚴重感染的首選藥物而被廣泛應用,但由此所致的對亞胺培南耐藥性也不容忽視[7],且某些非發(fā)酵菌如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對其天然耐藥,長期使用容易引起嗜麥芽窄食單胞菌及真菌等感染,造成菌群失調(diào)[8]。本院嗜麥芽窄食單胞菌的檢出率為3.94%,高于相關報道[2]。因其具有外膜滲透性,抗菌藥物難以通過外膜進入細菌細胞內(nèi),加上泵出機制等,因而對多種抗菌藥物具有天然耐藥性。而米諾環(huán)素、復方磺胺甲噁唑、左氧氟沙星對其有較好的抗菌活性,該菌引起的感染可選用以上藥物。腸桿菌科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僅對阿米卡星、舒普深、泰能、美平和特治星耐藥率在20%以下,大腸埃希菌除對上述幾種抗菌藥物較敏感外,對頭孢西丁耐藥率也較低。本院ICU尚未檢出耐碳青霉烯腸桿菌科細菌,但耐藥情況仍不容忽視。
革蘭陽性球菌257 株,占26.63%,金黃色葡萄球菌是檢出率最高的革蘭陽性球菌且耐甲氧西林株(MRSA)占82.44%(108/131)。其 次 是 屎 腸 球 菌,82.50%為 高 耐 腸 球 菌(HLAR)。均無耐萬古霉素株檢出。糖肽類對主要的革蘭陽性球菌仍然是特效藥。
真菌感染率為12.44%,與ICU 患者長期大量和反復使用廣譜抗菌藥物、聯(lián)合應用抗菌藥物和菌群失調(diào)有關。本院ICU患者感染真菌對常用抗真菌藥物的耐藥率接近于相關報道[4],對氟胞嘧啶、兩性霉素B較為敏感。
本院ICU 的829 例感染患者中,≥2 個部位感染者達32.16%,≥2種菌感染者達50.06%,這與患者免疫力低下及抗菌藥物的大量應用密切相關,臨床在用藥時應根據(jù)不同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種類合理選擇抗菌藥物種類及聯(lián)合用藥。
綜上所述,ICU 作為本院感染性疾病嚴重而且發(fā)生率很高的科室,耐藥情況已十分嚴重。為了減少院內(nèi)感染的發(fā)生和耐藥菌的產(chǎn)生,ICU 應定時對本科室致病菌及其耐藥狀況進行監(jiān)測,分析易感因素,防止交叉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藥物,特別是對耐藥率有升高趨勢的致病菌,應謹慎合理用藥,從而達到提高臨床療效,減少院內(nèi)感染及二重感染的發(fā)生,減少細菌耐藥及提高患者生存率的目的。
[1]顧紅紅,應群芳.婦產(chǎn)科住院患者醫(yī)院感染特點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6):1125-1127.
[2]汪斌,高敏,王鮮平,等.ICU 住院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與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3,30(3):240-242.
[3]關銀,曹相原.重癥監(jiān)護病房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監(jiān)測[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2(3):378-381.
[4]梁振佳,黎新桂,梁朋,等.綜合ICU 感染主要致病菌的菌群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2,33(1):30-31.
[5]鐘巧,王晨虹,高曉玲,等.新生兒醫(yī)院多藥耐藥菌感染傳播預防與控制方法研究[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4):666-668.
[6]許群峰,張能華,陳衛(wèi)芳.ICU 醫(yī)院感染病例病原菌分布及耐藥性調(diào)查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9):2197-2199.
[7]菅強,賈保民,姜梅,等.本院2005~2008年老年患者大腸埃希菌耐藥性分析[J].中國藥房,2009,20(17):1316-1317.
[8]陸喜顏,鄧文喻.83株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β-內(nèi)酰胺酶耐藥基因檢測與藥敏結(jié)果分析[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2,22(5):1189-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