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焉 行
家風
文 / 焉 行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希望我們都能重尋良好“家風”端正浩然“國風”。
每到過年,回老家給爺爺上墳,父親總會對我說:“孩子,多給你爺爺磕幾個頭吧,他的精神值得你一輩子學習。”在爺爺?shù)膲炃拔抑懒藸敔數(shù)墓适拢阂粋€在接龍鄉(xiāng)鎮(zhèn)工作了幾十年的基層干部的真實故事。
我的爺爺鄢玉錫,16歲參加工作,從此便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了他的人生信條。老接龍的很多鄉(xiāng)鎮(zhèn)、很多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總是在百姓最需要的時候出現(xiàn)在他們身邊;他總是從自己微薄的工資里,擠出一點來資助著不能上學的孩子;他是鄉(xiāng)里的一把手,一家人卻擠在不足十平方米的閣樓里;當有村民悄悄放了幾枚雞蛋在門口時,他總會打聽清楚是誰,并送還回去……
長年忘我的工作使爺爺患上了肝硬化,他卻還拖著虛弱的身體,忍受著病痛,拄著棍子到二十幾里外的村子走訪。1981年12月,那個最寒冷的冬季,爺爺離開了這片他深愛的土地,年僅48歲。在他的遺物里,除了一支鋼筆,一箱書籍,最多的就是爺爺?shù)墓ぷ鞴P記。下葬那天,鄉(xiāng)里的街道,被四面八方趕來送葬的群眾圍得水泄不通。直到現(xiàn)在,回到這鄉(xiāng)里,稍年長的人都還記得我爸的小名兒,還會伸出大拇指說:“小和,你父親走得太早了,好人吶!”
“孩子,”父親邊燒紙錢邊對我說,“咱們做人就得像你爺爺那樣,像這墓碑旁挺立的青松一樣堅韌,正直!”說實話,小時候?qū)@些話并不太懂。漸漸的,我長大了,也慢慢地能從父親的言傳身教中感受到爺爺家風的分量。
記得我上大學的那幾年,每年的學費、住宿費、生活費加在一起,少說也要兩三萬元。那時,我母親下崗,沒有收入。父親在單位里掌管著資金統(tǒng)籌、業(yè)務洽談等事務。每到過年過節(jié)的時候,母親總會埋怨:“單位效益好了,家里這么困難,大過節(jié)的,適當慰問一點吧?!备赣H總會滿臉嚴肅地說:“單位有錢也是國家的,我怎么能夠只想著自己。”說到這里,母親一般也就不再多說,只會轉(zhuǎn)過頭默默地念叨一句:“沒見過這樣傻的人?!睘榱俗屛野残膶W習,每一次父親給我送錢到學校,總會對我非常親切,又讓我十分難以忘懷地說上一句:“兒子,沒錢就給爸打電話,勒緊褲腰帶也不能讓你過得太寒酸?!焙髞砦也胖溃谀菐啄昀?,父親連一雙新鞋都沒有買過。
一晃,我已步入而立,也在為著自己的理想奮力地打拼著。如今的我,在單位里從事財務工作,每每有機會在家里與父親同桌吃飯,他還總像教育小孩子一樣,告誡我要努力工作、公私分明、賬務清楚,最常說的就是:“心中有數(shù),問心無愧。”也許這就是我們家一脈相承的最樸實的家風吧。我似乎已經(jīng)很久沒去給爺爺掃墓了,但他的形象卻牢牢的佇立在我心里,而那山的蒼翠,松的挺立,更加讓我向往。
一滴水能折射太陽的光,一粒沙能壓垮堅固的墻。今天,當我在這里與大家分享我的家風故事的時候,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希望我們都能重尋良好“家風”,端正浩然“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