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兩會上,首次將智慧城市建設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標志著智慧城市建設迎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從“十五”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電子政務試點示范工程”算起至今,我國政府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歷史已經超過了十五年。信息化建設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應用系統(tǒng)也按照需求在不斷升級、擴充、完善、加強。隨著應用的不斷拓展,系統(tǒng)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深化、擴大。從電子政務到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設從一個領域向全社會擴展,這是技術的進步,更是時代的進步。
在智慧城市建設迎來新的發(fā)展時期,我們有理由為之歡呼,為之興奮。如何發(fā)揮技術優(yōu)勢更好地服務好人民群眾,應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題中之義。在越來越強大的社會需求面前,信息化的步伐不是太快,而是有些遲緩。所以加快智慧城市建設,使不斷進步的技術服務于人,讓全社會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便捷和高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但,我們還應對智慧城市建設加以理性思考。不可否認,不斷發(fā)展進步的技術,可以創(chuàng)造出任何想象不到的奇跡。由互聯(lián)網、物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支撐和推動的智慧城市,其本質離不開人。為信息化而信息化、缺乏頂層設計盲目建設、不顧客觀實際重復建設、忽視應用亂建設、建設完缺乏完善管理等等亂象,當引以為戒。
信息化的生命在于應用,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服務。因此,可以認為,智慧城市建設與打造服務型政府是一脈相承的,在這一思想引領下,智慧城市建設首先還當以政府主導為主要模式,而進一步提升電子政務水平以及管理效率,政務管理與民生服務緊密結合,完善增值政府服務方式正當時。
如果說十五前的電子政務起步解決了信息化手段“有”與“無”的問題,那么今天的智慧城市建設則重在解決“好”與“不好”的問題。信息化建設發(fā)展到智慧城市,由點擴大到面、由表及里、有淺到深,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