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攢
河北政協(xié)人物譜
“離子交換樹脂之父”何炳林
文/王 攢
何炳林(1918-2007),廣東番禺人??箲?zhàn)時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大,畢業(yè)后任教于西南聯(lián)大,后赴美留學,獲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博士學位、任美國納爾哥化學公司高級研究員。回國后任教于南開大學,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科技部杜邦科技創(chuàng)新獎。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高分子化學科技人才,并在功能高分子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中國的離子交換樹脂工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發(fā)明了大孔離子交換樹脂,并對其結構與性能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被譽為“離子交換樹脂之父”。第二屆河北省政協(xié)委員,第三、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
何炳林早年就讀于廣州培正中學,1938年考入西南聯(lián)合大學化學系。1942年畢業(yè)后又在楊石先教授的指導下當研究生。
他為人正直,治學嚴謹,受到楊石先的賞識,留校任教。又由于他辦事積極、認真,大家推選他連任兩年化學系秘書。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期間,何炳林看到中國處于內憂外患的困境,人民生活極其艱難,想學習先進國家的科學技術,走“科學救國”之路。當時西南聯(lián)合大學正處在“反饑餓,反內戰(zhàn)”的浪潮之中。他所敬佩的一些同學因參加民主運動遭到迫害,這些同學大都是共產黨員,他開始同情共產黨,并自覺地參加到民主運動中。
1946年至1947年,何炳林在西南聯(lián)大的南開大學任教。1947年,他懷著“科學救國”的心情,去美國留學。臨行前他的朋友問他何時回來,他說:“等共產黨掌了權我就回來?!钡矫绹笏M入印第安納州立大學研究生院,一面工作一面刻苦學習。經過4年的努力,于1952年獲得博士學位。
在美國期間,他一直關注著國內局勢的變化。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他異常興奮。在國內的楊石先教授也寫信給他,介紹國家開始經濟建設的情況,國家需要大批科學家,希望他學習結束后早日回國。這正是他多年的心愿。
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回國的愿望成了泡影,他遂在納爾哥化學公司工作。先研究農藥及用于水處理的藥物,后又改為研究離子交換樹脂。他的才干和優(yōu)異的工作成績受到公司的重視,被聘為高級研究員。
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和美國政府的禁令都沒能阻止何炳林對祖國的思念。他一面工作,一面四處奔走呼吁,繼續(xù)向美國政府遞交回國申請書。因此美國移民局多次對他們夫婦進行審訊,并明確表示不準他們回國。
1953年秋,何炳林得知中美將在日內瓦進行停戰(zhàn)談判,便與十幾位同學和朋友聯(lián)名給周總理寫信,要求回國。1954年周總理率政府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時,他們向國際上知名人士呼吁,配合了周總理在日內瓦與美國代表團的談判,抗議美國阻撓他們回國。
何炳林
1955年春,美國政府終于同意何炳林等人回國。當時美國對中國采取了全面封鎖、禁運政策。因此,何炳林把平時搜集的大量科技資料化整為零,分期分批地寄給國內的親友。他還買了一些回國后工作急需的儀器和化學試劑,裝在一只破舊箱子里,順利地通過檢查,于1956年2月回到了闊別將近十年之久的祖國,回到了他的故鄉(xiāng)廣州。
回廣州不久,何炳林很快就直奔天津,來到他的母校南開大學,受到楊石先校長和其他老師、同學的熱烈歡迎。他在南開大學有機化學教研室任教兩年,便在農藥及離子交換樹脂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績。1958年他建立了高分子教研室,并兼任教研室主任。1959年他被評為天津市勞動模范。9月,周總理到南開大學時視察了他的實驗室,與他長談了半個多小時。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與鼓勵使他萬分激動。
在以后的幾年里,何炳林不斷地取得新的成績,受到各方面的重視。1960年成為第二屆河北省政協(xié)委員,1964年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的教學、科研工作不得不停頓下來,而他敢于直言、敢于堅持真理的剛直品格受到廣大師生的尊敬。1978年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何炳林對黨有了新的認識。他從周總理等老一輩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中,看到了黨敢于承認并糾正錯誤的大無畏精神,認為是黨更加成熟的標志。所以他決定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1979年4月,他被批準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離子交換樹脂”是一種尖端科學,干什么用?
何炳林從美國回來時帶回了國內還不能生產的5公斤二乙烯苯和10公斤苯乙烯。他利用這些原料開始了離子交換樹脂的合成、性能測定和工業(yè)上的應用研究。
1958年,何炳林發(fā)現(xiàn),在一定的惰性溶劑存在時使苯乙烯-二乙烯共聚,可以制成大孔性樹脂。1960年初,又發(fā)現(xiàn)在線性聚苯乙烯存在下進行共聚,也能制成大孔性樹脂。這一發(fā)現(xiàn)和以后對大孔性離子交換樹脂的合成、結構與性能的深入研究,推動了功能高分子的發(fā)展,在許多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例如D390弱堿性陰離子交換樹脂用于精制鏈霉素,具有良好的選擇性,所生產的鏈霉素的質量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所含毒性較大的二鏈胺遠低于國外的產品,且每年還可增加3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D001-cc陽離子交換樹脂用于催化莰烯水合制異龍腦,大大改革了國內外所采用的合成樟腦的工藝。
現(xiàn)在國內外大孔性離子交換樹脂的種類遠遠超過了凝膠性樹脂,應用領域也由以處理水中的無機離子為主要目標擴展到化工催化、藥物提取純化、天然產物的提取與精制,一些產品還應用到非水體系。大孔性離子交換樹脂的發(fā)現(xiàn)還導致了另一類功能高分子材料——吸附脂的問世。1971年,何炳林發(fā)表了題為《吸附與吸附樹脂》的文章,推動了中國對吸附樹脂的研究和發(fā)展,為后來的許多研究人員引用。現(xiàn)在吸附樹脂也成為一類許多工業(yè)和科研領域不可缺少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像離子交換樹脂一樣,在何炳林的領導下,南開大學成為國內外聞名的研究和生產多種高質量的吸附樹脂的單位。
20世紀60年代初,筆者在南開大學讀中文系,當年即知道南大化學系最有名,校長楊石先是著名化學家,又有何炳林等化學大家,同時化學系是南大師生人數(shù)最多的系。80年代以后,何炳林在事業(yè)上得到很大的發(fā)展,全校無人不知。198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1981年被評為天津市特等勞動模范。他的銳意進取的開拓精神使他永不滿足于已有的成績。1980年他擔任了化學系主任,在全校第一個試行了黨、政分工。1981年他兼任籌建中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1984年將原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分成兩個教研室和兩個研究所,何炳林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長。1986年又將他1958年創(chuàng)建的南開大學化工廠并到高分子化學研究所,實行所辦廠,促進了化工廠的生產和高分子化學研究所的教學、科研的發(fā)展,并于1989年獲得了國家教育委員會“建立教學與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教學新體系”優(yōu)秀教學成果獎。1985年,國家教委指定南開大學與天津大學支援新建的青島大學,何炳林兼任第一任青島大學校長。
除行政職務之外,他還擔任了許多學術職務。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委員、常委,化學部副主任,并先后擔任了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高分子化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編委、《高等學?;瘜W學報》副主編、《高分子科學》副主編、《Reactive Polymers》及《Bio-materials,Artificial Cells,ArtificialOrgons》編委、中國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協(xié)會副理事長等,另外還擔任了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顧問。
何炳林為促進國際學術交流進行了不懈的努力。1978年他參加了在加拿大召開的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起的“化學化工在工業(yè)中的作用”會議,他代表中國代表團發(fā)了言。通過與各方面的接觸,促成了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多倫多大學與南開大學的友好合作關系。1981年他去日本參加了中日高分子科學討論會,在會上介紹了“中國離子交換樹脂的發(fā)展”。1982年去美國參加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會議,恰巧一名瑞士人的論文題目與何炳林的報告題目(關于模擬酶的文章)相同,但在會上只讓何炳林做了報告。1983年他負責籌備和組織了在天津召開的第五屆血液灌流與人工器官國際學術討論會,并宣讀了6篇學術論文,受到國內外與會者的好評。此后又去蘇聯(lián)、美國、日本等國參加學術會議,宣讀論文,受到各國學者的重視。
自創(chuàng)建了南開大學化學系高分子教研室以后,何炳林一直親臨教學第一線,先后講授五門課程,編寫并不斷地補充、修改《高分子化學》講義。在他花甲之年的時候,由于地震的影響,他親自指導的4名學生安排在兩公里之外的化工廠做畢業(yè)論文,他幾乎天天步行到廠去指導他們的實驗,審核他們的實驗數(shù)據(jù)。有一個研究生在畢業(yè)論文答辯時,有人對其中個別數(shù)據(jù)提出了懷疑,他安排了兩名副教授對該研究生的8本實驗記錄進行核查,在弄清確無弄虛作假的情況后才決定授予他碩士學位。自粉碎“四人幫”后,何炳林專心致力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為國家培養(yǎng)了600多名本科生、100多名研究生、60多名博士研究生和15名博士后。2005年,何炳林和夫人陳茹玉院士捐出40萬元積蓄,分別在高分子化學研究所和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設立獎學基金,獎勵優(yōu)秀學生,自助貧困生。
考慮到科學的發(fā)展和國家的需要,何炳林在研究生的培養(yǎng)方向上特別注意了相關學科的互相滲透和交叉,將研究生學習的課程與畢業(yè)論文的選題擴展到與高分子化學有關的生物醫(yī)學工程和生物技術方面。所招收的研究生也由高分子學科擴展到化學系的其他學科,生物系的生化、微生物、生物物理,化工和醫(yī)藥等專業(yè),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能夠承擔一些邊緣科學技術工作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