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圣濤,陳 越,楊超輝
烏審召二疊統(tǒng)山1、盒8段成巖作用與孔隙演化
王圣濤,陳越,楊超輝
(陜西延長石油國際勘探開發(fā)工程有限公司,西安710075)
研究鄂爾多斯盆地烏審召地區(qū)上古生界主要含氣層位上二疊統(tǒng)山1、盒8段儲層成巖作用及孔隙演化認為,該區(qū)成巖演化階段主要處于晚成巖的B期至C期,儲層受壓實作用和膠結作用影響,而重結晶作用及溶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了改善了儲層的物性。該區(qū)東部和西部埋藏條件差異大,孔隙演化特征有較大區(qū)別;西部巖屑砂巖、巖屑石英砂巖、石英砂巖原始孔隙度均值為33.5%、34.2%和35.0%,經(jīng)過早成巖A至晚成巖B-C期后,孔隙度均值為9.8%、10.5%和9.3%;東部巖屑砂巖、巖屑石英砂巖的原始孔隙度均值為34.2%和33.7%,演化至今分別為9.7%和9.4%。
成巖作用;孔隙度;烏審召
通過鑄體薄片的鑒定、陰極發(fā)光、電鏡分析、物性分析分析、砂巖的圖像粒度分析數(shù)據(jù)及相關公式計算等分析測試手段,對烏審召地區(qū)下石盒子組盒8段和山西組山1段儲層砂巖的巖石學特征、孔隙類型、成巖作用類型、成巖序列、成巖階段等進行了研究,對成巖作用強度做了定量化分析,研究該區(qū)山1和盒8段的孔隙演化。
山1段沉積期,區(qū)內發(fā)育廣泛的濕地含煤沼澤相沉積,由于距物源區(qū)較近,水動力較強,河流的下切作用明顯,在研究區(qū)發(fā)育了曲流河三角洲沉積環(huán)境。盒8沉積期,由于北部蝕源區(qū)隆升的加劇,陸源碎屑供給更充足,盆地內部地勢相對平坦,烏審召地區(qū)為辮狀河控淺水三角洲平原亞相沉積環(huán)境[1]。
圖1 A烏審召地區(qū)山1段三角圖
圖1 B烏審召地區(qū)盒8段三角圖
根據(jù)野外鉆井巖心觀察描述及全區(qū)砂巖鑄體薄片的顯微鏡下詳細觀察結果,結合收集到的薄片鑒定資料,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及山1段砂巖類型主要為石英砂巖、巖屑質石英砂巖和巖屑砂巖(圖1)。
研究區(qū)盒8和山1段砂巖的碎屑礦物成分主要以石英和巖屑為主,長石含量少,長石多數(shù)已經(jīng)完全高嶺石化。盒8段、山1段砂巖的骨架礦物成分基本相同。其中,盒8段砂巖含石英類32.1%~87.9%,平均63.5%,巖屑0~44%,平均18.7%,長石0~7.3%,平均0.6%;山1段砂巖含石英類32.1%~81.4%,平均60.2%,巖屑3.4%~43.1%,平均21.6%,長石0~5.9%,平均0.2%。
盒8、山1段砂巖的填隙物主要是高嶺石、水云母、碳酸鹽膠結物和硅質,部分層段含凝灰質雜基和綠泥石薄膜較多,總量在3.9%~33.2%之間。其中盒8段砂巖填隙物的平均含量15.8%,主要為水云母含量平均6.7%、硅質含量平均3.2%,碳酸鹽含量平均2.0%,高嶺石含量平均2.3%,以及少量綠泥石膜含量平均1.0%和凝灰質含量平均0.8%;山1段砂巖膠結物含量平均15.3%,主要為水云母平均含量5.9%,硅質含量平均2.5%,碳酸鹽含量平均2.6%,高嶺石含量平均2.5%以及少量綠泥石膜含量平均1.0%和凝灰質含量平均0.9%。
在成巖演化過程中,隨著埋藏溫度、壓力的改變,粘土礦物會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粘土礦物的演化程度,特別是I/S混層粘土礦物的轉化是劃分成巖階段的良好標志。
粘土礦物的X-射線衍射分析結果(表1),表明研究區(qū)盒8段、山1段砂巖的粘土礦物中伊/蒙間層礦物為伊利石,35個樣品中有34個樣品的伊/蒙間層比小于10%,僅研究區(qū)東部的一個樣品的伊/蒙間層比達到45%。混層粘土中K2O含量大于5%即為有序混層(吳勝和1997伊/蒙混層劃分方案),研究區(qū)除霍2井外,樣品K2O含量均大于5%,已達到有序混層階段(表2)。因此,可以判斷研究區(qū)進入晚成巖B-C期[2][3]。
一般情況下原生孔隙反映,成巖早期砂巖的孔隙特征,成巖中晚期次生孔隙發(fā)育,成巖晚期階段,原生孔隙消失,次生孔隙減少甚至消失,裂縫發(fā)育。盒8段、山1段儲層普遍孔隙度<10%,以溶孔為主,見少量裂縫。通過對孔隙類型和孔隙發(fā)育帶的研究,發(fā)現(xiàn)成巖階段已到了晚成巖B-C期[2][4]。
研究區(qū)盒8段、山1地層埋深一般在2 200m~3 500m之間,Ro值介于1.0~2.2之間,包裹體測溫顯示的均一溫度在130~170℃之間,按照裘亦楠等(1997)成巖階段劃分方案,盒8段和山1段儲層處于晚成巖B-C期[2][5]。成巖演化情況如表3所示。
表1 研究區(qū)盒8段、山1段粘土礦物統(tǒng)計表(X-射線衍射)
4.1成巖作用強度定量化分析
通過大量鑄體薄片的顯微鏡下定量統(tǒng)計,計算了盒8段、山1段砂巖的原始孔隙度、壓實率、膠結率、微孔率,以及次生孔隙、剩余原始孔隙的含量。
1)砂巖分選影響原始孔隙度。用beard經(jīng)驗公式(1973)計算其原始孔隙度:原始孔隙度=20.9+22.91/So。 So=P25/P75,是特拉斯克分選系數(shù),其中P25和P75代表累積曲線上25%和75%對應的粒徑。
計算結果表明,研究區(qū)山1段儲層的原始孔隙度在29.7%~36.5%間,平均是33.8%,盒8段儲層的原始孔隙度在30.0%~36.2%間,平均是34.1%,結果表明兩個層段有相近的原始孔隙度。
2)壓實率=(原始孔隙體積-壓實后的粒間孔隙體積-膠結物體積-雜基含量)/原始孔隙體積×100%計算結果表明,盒8段砂巖的壓實率在15.9%~80.5%之間,平均壓實率51.6%,山1段砂巖的壓實率在24.0%~82.0%之間,平均壓實率為55.6%。
3)膠結率=膠結物體積/原始粒間孔隙體積×100%。體現(xiàn)了膠結作用對原始孔隙體積影響程度。
盒8段砂巖的膠結率在16.6%~80.8%之間,平均膠結率為45.5%,山1段砂巖的膠結率在16.6%~68.3%之間,平均膠結率為41.2%。
4)經(jīng)上述計算,盒8段砂巖剩余原始孔隙含量在0~7.6%之間,山1段砂巖剩余原始孔隙含量在0~3.6%之間。該區(qū)砂巖受到壓實作用和膠結作用的影響,原生孔隙基本消失,僅在黏土礦物中存在微孔隙。
微孔隙的含量由微孔率來表示,微孔率=(孔隙度-面孔率)/孔隙度×100%
經(jīng)計算可知,研究區(qū)盒8段與山1段砂巖中的平均微孔隙占總孔隙度的75%以上。其中,盒8段砂巖的微孔率22.0%~97.9%之間,平均78.6%,山1段砂巖的微孔率在38.9%~96.3%之間,平均78.7%。說明本區(qū)儲層最主要的儲集空間是微孔隙(晶間孔)。
5)溶解孔隙率=次生溶孔含量/實測孔隙度×100%。
表2 盒8、山1段砂巖中伊/蒙混層的氧化物成分和含量
經(jīng)計算,研究區(qū)盒8段與山1段砂巖中次生溶孔分布不均勻。其中,盒8段砂巖的溶解孔隙率平均13.9%,范圍在0~74.5%,山1段砂巖溶解孔隙率平均12.5%,范圍在0~48.5%。
6) 一般用成巖指數(shù)來判識成巖強度:成巖指數(shù)=(壓實率+膠結率+微孔率)/(面孔率×100%)。其中,壓實率、膠結率、微孔率由上述公式計算,根據(jù)鑄體薄片可以量統(tǒng)計膠結物含量和粒間體積定。
計算結果顯示,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和巖屑砂巖的原始孔隙度平均值分別為35.1%、34.2%和33.6%。
4.2 埋藏成巖-孔隙演化歷史分析
根據(jù)上述研究結果,研究區(qū)盒8段、山1段儲層的成巖階段處于晚成巖B-C階段。其烴源巖生烴門限在晚三疊世-早侏羅世,成熟階段是中、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高-過成熟階段是早白堊世之后[6]。確定本區(qū)盒8段及山1段現(xiàn)今埋深在2 200~3 500m之間,根據(jù)埋藏史,最大古埋藏深度在2 900m~4 200m之間,最大古地溫在145℃~165℃之間[7][8]。
烴源巖成熟度隨埋深的增加而變化,砂巖成巖環(huán)境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在這個過程中砂巖經(jīng)歷了成巖作用,生成了成巖礦物,最終形成了目前的巖性、物性特征,埋藏條件深刻影響了砂巖的孔隙演化[9]。依據(jù)研究區(qū)盒8段、山1段砂巖儲層的成巖特征和成巖作用強度定量化研究結果,結合盆地熱演化史及烴源巖的生-排烴史,對砂巖的孔隙演化史進行了恢復。
早成巖期:研究區(qū)盒8段、山1段儲層早成巖期對應二疊紀到中三疊世或晚三疊世,在這個時期盆穩(wěn)定沉降,埋深在1 700m內,溫度小于65°,鏡質體反射率RO<0.5%,有機質演化處于未成熟階段[10]。機械壓實作用使顆粒間趨向緊密排列。隨埋藏深度的逐漸加大和壓實作用的逐漸增強,原生孔隙含量逐漸減少。
晚成巖A1期:研究區(qū)地區(qū)盒8、山1段儲層進入晚成巖A1期的時期對應晚三疊世早中期,地層埋深在1 700m~2 600m之間,古地溫約90°,鏡質體反射率RO<0.6%,已進入生烴門限[10]。烴源巖生烴過程釋放CO2,使得孔隙內流體偏酸性,砂巖中不穩(wěn)定組分在酸性環(huán)境下溶蝕,形成次生孔隙;次生礦物綠泥石、高嶺石、伊利石充填部分孔隙空間;黑云母的蝕變,加上高嶺石、水云母的催化作用,導致石英顆粒的壓溶作用,石英的次生加大使得原生孔隙減少??紫督M成類型主要以剩余原生粒間孔隙和次生溶蝕孔為主。
表3 研究區(qū)盒8段、山1段砂巖成巖演化表
晚成巖A2期:在中侏羅到早白堊世研究區(qū)盒8段、山1段儲層進入晚成巖A2期,地層埋藏深度為2 600m~3 150m之間,古地溫約110°,鏡質體反射率RO<1.2%,有機質達到成熟階段,是生烴的高峰[10]。在產生的有機酸作用下,不穩(wěn)定組分進一步發(fā)生溶蝕,大量次生孔隙在這個階段形成,另外生烴釋放的CO2繼續(xù)降低pH值;次生礦物綠泥石、伊利石、高嶺石、微晶石英進一步充填孔隙;石英次生加大繼續(xù)生長,充填孔隙并交代粒間高嶺石等??紫督M成類型主要以次生溶蝕孔隙為主,微裂隙少量發(fā)育。
晚成巖B-C期:研究區(qū)盒8段、山1段儲層進入晚成巖B-C期的時期為早白堊世末期,地層的埋藏在3 150m左右,最深可達4 100m,古地溫達140度-170度,鏡質體反射率RO在1.2%~2.0%之間,有機質處于高成熟階段[10]。
1)烏審召地區(qū)盒8及山1段儲層砂成巖演化階段主要為晚成巖的B期至C期。
2)烏審召地區(qū)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巖屑砂巖的平均原始孔隙度分別為35.1%、34.2%和33.6%;在二疊紀-晚三疊世的早期成巖階段,平均原生孔隙在機械壓實作用下降至16.8%,16.2%和15.6%,孔隙類型仍然以原生孔隙為主;在晚三疊世—中侏羅世的晚成巖A1期,在溶解作用、壓溶作用的影響下,原生孔隙進一步減小,孔隙類型以剩余原生孔隙和次生溶孔為主;在中侏羅世—早白堊世的晚成巖A2期,在溶解作用、次生礦物的充填影響下,原生孔隙消失,以次生溶孔為主,發(fā)育少量微裂縫;現(xiàn)今儲層的孔隙度基本與晚期成巖階段末的孔隙度一致。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巖屑砂巖在晚期成巖階段末的孔隙度分別為9.2%、10.6%和9.7%。
3)孔隙的形成與演化受到巖性和成巖作用影響。其中,巖屑砂巖的孔隙度最低,石英砂巖的孔隙度較高,巖屑石英砂巖的孔隙度在兩者之間。微孔隙與微裂縫的發(fā)育以及溶解作用的發(fā)生是次生孔隙形成、增加滲透率的關鍵因素。
[1] 付鎖堂,田景春,等.鄂爾多斯盆地晚古生代三角洲沉積體系平面展布特征[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0( 3):236~ 240
[2] 劉寶珺,張錦泉.沉積成巖作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3] Gilg H. A., W eber B., Kasbohm J., and Frei. R. Isotope geochem istry and origin of illite-sm ectite and kaolinite from the Seilitz and Kem m litz kaolin deposits, Saxony, Germ any [J]. Clay M inerals, M ar 2003, 38: 95- 112.
[4] Cuadros J. M odeling of sm ectite illitization in burial diagenesis environm ents [J]. Geochim ica et Cosm ochim ica Acta, 2006, 70: 4181~4195.
[5] 任戰(zhàn)利.中國北方沉積盆地構造熱演化史研究[M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9.
[6] 李道品,等.低滲透砂巖油田開發(fā)/中國油田開發(fā)叢書[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7.
[7] 劉小洪,羅靜蘭,等.榆林-神木地區(qū)上古生界盒8段及山2段氣層的成巖作用和成巖相[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6,27(2):200~208.
[8] 張福禮,等.鄂爾多斯盆地天然氣地質[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9] 羅靜蘭,等.鄂爾多斯盆地周緣及西峰地區(qū)延長組長8、長6沉積物源-來自巖石地球化學的證據(jù)[J].地球科學,2007,37(增刊):62~72.
[10] 劉成林.鄂爾多斯盆地蘇里格氣田天然氣儲層與輸導體系研究[D].石油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Diagenesis and Porosity Evolution of Shan-1 and He-8 Members in the Uxin Ju Region, Inner Mongolia
WANG Sheng-tao CHEN Yue YANG Chao-hui
(Yanchang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o., Ltd., Xi’an710075)
Study of the diagenesis and pore evolution of the H-8 and Shan-1 reservoir of the Upper Paleozoic indicates that the main diagenesis in the Uxin Ju region, Ordos Basin experienced a diagenetic evolution from early diagenetic B phase to later diagenetic phase C period. The pore evolution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The primary porosities of lithic sandstone, lithic quartz sandstone and quartz sandstone in the west are 33.5%, 34.2% and 35.0%, respectively. At present, their mean values are 9.8%,10.5% and 9.3%, respectively. The primary porosities of lithic sandstone and lithic quartz sandstone in the east are 34.3% and 33.6%, respectively. The present mean values are 9.8% and 9.3%, respectively.
diagenesis; porosity; Uxin Ju region
P618.13
A
1006-0995(2015)03-0387-04
10.3969/j.issn.1006-0995.2015.03.017
2014-08-18
王圣濤( 1985- ),男,工程師,四川宜賓人,從事儲層沉積方面的生產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