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寶珍 李勝保 徐 柳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慢性進行性肝病,由一種或多種病因長期或反復作用形成的彌漫性肝損害。肝硬化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瀉癥狀,患病率高達10%~43.8%,其發(fā)病機制復雜多樣,主要是由于肝硬化門脈高壓致腸道瘀血、腸黏膜通透性異常、腸功能失調(diào)所致,患者的病情遷延,久治不愈,而長期慢性腹瀉導致腸道菌群失調(diào),腸道sIgA水平及細胞免疫功能下降[1-2]。研究發(fā)現(xiàn)微生態(tài)制劑具有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改善肝臟及腸道功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等作用,對肝硬化腹瀉患者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3]。本研究對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月接受治療的肝硬化腹瀉患者采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F(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腹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符合2000年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分會,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制訂的關于肝硬化的診斷標準[4],排除合并感染性腹瀉的患者;嚴重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疾病患者;消化道出血、肝癌患者;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疾病以及其它腸道外疾病所導致的腹瀉患者;治療前4周內(nèi)使用過抗生素、免疫增強劑和微生態(tài)制劑等藥物的患者。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治療同意書,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對照組60例,包括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齡為 36~78歲,平均為(58.65 ± 7.24)歲,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7例,B級23例,C級20例。觀察組60例,包括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齡為38~77歲,平均為(56.81±7.72)歲,肝功能Child-Pugh分級:A級19例,B級 24例,C級1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肝功能Child-Pugh分級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給予抗病毒、護肝利尿、消炎、解痙和營養(yǎng)支持等常規(guī)肝硬化腹瀉治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去除消炎、解痙而加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15 mg/次,3次/d。兩組患者均治療4周。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腸道sIgA水平和細胞免疫功能的變化情況,并對其臨床療效進行評價。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丙氨酸轉(zhuǎn)氨酶(ALT)、天門冬氨酸轉(zhuǎn)氨酶 (AST)和血總膽紅素(TBIL)等肝功能指標;采用放射免疫法測定腸道SIgA水平;采用堿性磷酸酶標記的鏈霉親和素-生物素法測定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包括CD4+、CD8+和 CD4+/CD8+比值。
顯效:患者腹瀉癥狀基本消失,大便外觀改變、成形,次數(shù)明顯減少,每日2次以下;有效:患者腹瀉癥狀有所好轉(zhuǎn),大便外觀基本成型或次數(shù)減少一半以上;無效:患者腹瀉癥狀較前無明顯改變或加重,大便外觀無變化或次數(shù)無明顯減少??傆行剩?)=(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結果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指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而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8.33%,且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兩組患者治療前ALT、AST、TBIL和SIgA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ALT、AST、TBIL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SIgA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上升(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和腸道sIgA水平變化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和腸道sIgA水平變化
注:與對照組比較,t=8.75、9.26、8.94、8.78,a P < 0.05;與治療前比較,t=7.58、8.32、6.95、7.43、6.87、7.89、7.02、8.52,b P <0.05。
組別 ALT(U/L) AST(U/L) TBIL(μmol/L) SIgA(μg/g)對照組(n=60) 治療前 251.34±65.71 268.76±66.48 86.28±21.35 509.36±134.62治療后 212.72±53.64b 219.43±53.29b 68.34±17.26b 616.21±147.45b觀察組(n=60) 治療前 250.84±64.78 269.24±65.76 87.39±22.13 511.78±132.46治療后 158.47±37.96ab 156.21±36.82ab 48.26±12.44ab 756.24±175.38ab
兩組患者治療前 CD4+、CD8+和 CD4+/CD8+比值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 (P>0.05)。觀察組治療后CD4+和CD4+/CD8+比值較治療前明顯升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CD8+水平與治療前比較無明顯變化(P > 0.05),見表 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t=8.96、8.67,a P < 0.05;與治療前比較,t=7.65、8.42,b P < 0.05。
組別 CD4+(%) CD8+(%) CD4+/CD8+對照組(n=60)治療前 40.34±7.61 34.76±6.78 1.18±0.26治療后 41.27±8.14 33.47±6.09 1.24±0.28觀察組(n=60)治療前 39.86±7.48 35.24±6.52 1.16±0.24治療后 48.79±9.34ab 33.89±6.37 1.48±0.47ab
肝硬化患者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腸道菌群失調(diào),表現(xiàn)為厭氧菌減少,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數(shù)量增多,這是造成肝硬化腹瀉的主要因素之一。腹瀉的反復持續(xù)發(fā)作會引起患者水電解質(zhì)紊亂,消化吸收障礙,營養(yǎng)物質(zhì)喪失,特別是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類物質(zhì)的缺失,可使肝臟病損進一步加重,免疫功能下降[6]。研究發(fā)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diào)與肝硬化患者的腸道sIgA水平和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改變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當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損時,腸道微生態(tài)發(fā)生顯著變化,腸道菌群失調(diào),腸道功能紊亂時,腸道局部sIgA分泌減少,以致腸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損,腸道細菌及代謝產(chǎn)物發(fā)生移位,機體免疫系統(tǒng)被激活引起異常免疫反應,造成免疫功能損傷[7]。而肝硬化患者由于腸道sIgA水平和細胞免疫功能的下降,對致病菌的免疫防御和清除能力大大降低,從而使致病菌大量繁殖,進一步加重肝硬化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diào),患者腹瀉病情加重。肝硬化和腹瀉之間形成病理性惡性循環(huán),加快了肝硬化的疾病進程[7]。因此,調(diào)整腸道微生態(tài)環(huán)境,提高患者腸道sIgA水平和細胞免疫功能,糾正患者肝功能紊亂,是治療肝硬化腹瀉,改善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長期預后的關鍵所在。
目前,臨床上使用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肝硬化腹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對肝硬化腹瀉患者采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結果顯示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患者治療后ALT、AST、TBIL水平顯著降低,sIgA水平顯著升高;CD4+和CD4+/CD8+比值顯著升高。微生態(tài)制劑可以促進人體胃腸道內(nèi)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有益菌群的迅速增殖,以改善人體消化道的內(nèi)環(huán)境,調(diào)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同時微生態(tài)制劑還具有生物化學屏障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致病菌生長,恢復腸黏膜屏障,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恢復腸道功能[8]。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的主要成分是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和蠟樣芽胞桿菌,其中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和糞腸球菌是腸道主要益生菌,服用后可以與腸黏膜上皮結合形成腸道菌群生物屏障,同時還可以促進機體對糖、蛋白質(zhì)、脂肪及維生素的吸收和利用,減少內(nèi)毒素的吸收,增強腸道黏膜局部防御力和抗感染力[9]。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還具有保護肝功能的作用,以增強細胞免疫功能,調(diào)節(jié)腸道菌群并阻斷免疫功能與腸道菌群紊亂之間發(fā)生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達到臨床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采用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治療肝硬化腹瀉具有較好的療效,能有效的提高患者腸道sIgA水平,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促進患者肝功能的恢復,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大力推廣和應用。
1 程中華,熊文堅.肝硬化患者細胞免疫功能和內(nèi)毒素血癥的關系.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10,19(1):31-32.
2 陳鋼,廖江濤,李清清.雙岐三聯(lián)活菌對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血漿內(nèi)毒素及肝功能的影響.中國當代醫(yī)藥,2012,19(6):26-27,29.
3 丁立瑛,黃月霞.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對肝硬化腸功能紊亂患者細胞免疫功能影響及臨床療效.中國藥師,2013,16(5):732-734.
4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華傳染病學雜志,2000,19(6):241-243.
5 張?zhí)鞎?向圓花.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膠囊對肝硬化非感染性腹瀉患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及療效觀察.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52(10):4-6.
6 孫曉暉.微生態(tài)制劑對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與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1,49(18):1-2,11.
7 陳彩林.微生態(tài)制劑對肝硬化腹瀉的療效研究.中國醫(yī)療前沿,2012,7(24):20-21.
8 林群,龐高平,丁秋龍.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對肝硬化腹瀉患者腸道SIgA水平和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及療效觀.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2014,26(5):552-554.
9 王冬,李平.雙歧桿菌四聯(lián)活菌片聯(lián)合蒙脫石散治療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腹瀉的療效觀察.中國藥物與臨床,2013,13(8):1062-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