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明,于麗婷
(1.成都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成都 610072;2.天津瑞丹輻射檢測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天津 300459)
· 環(huán)境法規(guī) ·
基于日本核事故對我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完善必要性的探討
王成明1,于麗婷2
(1.成都市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站,成都610072;2.天津瑞丹輻射檢測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天津300459)
傳統(tǒng)能源的日漸枯竭及其對環(huán)境嚴重污染,引起對能源開發(fā)的強烈要求。核能以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受到了人們的重視。作為一種高效的清潔能源,逐漸被各國使用。然而,核能的風險有時也是很高的。本文通過對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分析,強調完善立法的必要性。文中通過與其他國家核能領域立法的對比,總結出我國現(xiàn)行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法規(guī)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進一步完善的建議。
核安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當今世界,在化石能源日益緊張的形勢下,核能作為一種新型清潔能源受到了人類極大的重視。世界各國正在積極尋找可替代的清潔能源,核能對于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問題,以及對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有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核能以其清潔,高效的優(yōu)點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應用。目前核能是我國能源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核電站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核電在改善今后氣候環(huán)境的策略中將起關鍵性作用[1]。所以大力推進核能發(fā)展,已成為我國能源建設的一個主要目標。
但是在大力發(fā)展核能應用時,其弊端也隨之凸顯了出來,歷史上發(fā)生的數(shù)起災難性的核事故時刻在提醒著人類核能的風險。核能的弊端跟它的優(yōu)勢一樣突出,核風險的普遍性導致大家談核色變。就在前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發(fā)生的短短25年后,一場發(fā)生在日本福島的核事故又一次讓全世界震驚。日本原子能安全和保安院稱,根據(jù)國際核事件分級表(INES),決定將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定為7級[2]。切爾諾貝利事故帶來的影響和危害至今尚未平息,讓人至今想起來都心有余悸,這次福島的核泄漏事故再次敲響了核風險的警鐘。在目前嚴峻的形勢下,如何規(guī)避核能帶來的風險成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不斷提高科技技術保障核能安全運行是發(fā)展核能進程中不容置疑的任務,而積極制定、完善核安全法規(guī)是安全利用核能的一個重要手段。
我國于2003年制定頒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縱觀整個環(huán)境法學領域,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在環(huán)境法學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在大部分環(huán)境法學教材和學術專著中都會設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章節(jié)。但是,由于我國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的時間較晚,所以該法學領域的專著和學術論文數(shù)量較少,研究的范圍也比較有限。其中,《實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保障核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一文中闡述了影響《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制定的因素、論述了制定《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必要性及其指導思想和原則,并介紹了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管理體制和法律責任[3]。從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對于《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完善問題相關的文章和專著數(shù)量不多,學界對這方面的研究也不算深入。但是關于大氣污染,水污染方面的文章和專著卻要多很多,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放射性污染與大氣污染,水污染相比,其直觀性要低,專業(yè)性更強。二是,中國核電起步不算遲,但技術主要靠引進,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4],大眾對核能的了解較少。
目前學界對《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研究大多是針對核安全與核污染領域的研究?!秾税踩ㄖ平ㄔO的思考》,《我國核能安全立法研究》,《我國原子能立法之思考》《中國急需核安全保障“母法”》等文章普遍認為核能領域立法是我國立法的一個新領域,指出我國目前在核安全領域制定一部完善全面的核安全法的必要性;主張制定一部核安全領域的基本法作為在核能領域能夠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母法”[5]。
關于目前我國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完善方面的文章甚少,具有代表性的是《從國外核泄漏事故看我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完善》,《從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看我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完善》。在如此環(huán)境下,完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勢在必行,其必要性和迫切性有目共睹。
2.1事故的回顧(下圖)
圖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序列Fig. Accident diagram of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fā)生里氏9.0級大地震,福島第一核電站第1~3號機組全部因地震而自發(fā)停止運行,由于地震前的停堆檢修,4~6號機組在地震時處于關閉狀態(tài)。9.0級的大地震來勢洶洶,第一核電站因此停止了一切運轉,第一核電站的崩潰的同時,其自身的發(fā)電系統(tǒng)也停止了運行,這樣一來,高熱的反應堆沒有了電力的支持,致使反應堆難以冷卻[6]。為了使高熱狀態(tài)的核反應堆冷卻下來,只能采用緊急柴油發(fā)電機驅動電子系統(tǒng)與冷卻系統(tǒng)來使反應堆冷卻[7]。但是禍不單行,應急系統(tǒng)只維持了很短一段時間便被海嘯損毀了,此時的反應堆溫度沒有降下來,危險仍未排除。無奈之下,日方試圖使用移動電源車來為冷卻系統(tǒng)供電,但是,事與愿違,移動電源車與核電站使用的電源不能匹配,應急系統(tǒng)仍然得不到及時的供電,反應堆過熱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尚未冷卻的高溫反應堆中的放射性物質隨時都有泄漏的危險。隨后的時間里,事故逐漸升級,福島第一核電站1至4號機組,由于堆芯冷卻失靈、余熱無法有效帶出、冷卻劑氣化,致使部分燃料元件熔化、反應堆廠房發(fā)生氫爆、放射性物質外泄[8]。
2.2事故發(fā)生的起因分析
日本是一個核事故多發(fā)的國家,回顧日本核事故的發(fā)生歷史,日本的核事故頻繁發(fā)生,拿此次發(fā)生事故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來說,早在2006年,這座核電站就曾發(fā)生過核泄漏事故。雖然此次事故發(fā)生的誘因是天災,但之所以能造成如此嚴重的危害,究其根源,其主要的原因還是人禍?!度毡緯r報》指出此次福島核泄漏事故是“危機系人為,而非上帝杰作”。
通過對事故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在此次事故中,以下的人為因素是導致事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
(1)缺乏對核安全事故預防的意識,從根本上否認事故發(fā)生可能性,抱有僥幸心理。日本時任首相菅直人在事故發(fā)生后表示,“完全沒想過會同時發(fā)生地震、海嘯和核電站事故”,準備好的危機應對方案未起作用[9]。以首相菅直人為代表的管理機構,忽略了復合型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東京電力公司也對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持否定態(tài)度,缺少防范機制和危機意識是導致福島事故的發(fā)生重大原因之一。防患于未然不該只是一句口號,落實到實際中才是保障安全的基礎。
(2)在核電站的選址問題上,地震帶與核電站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日本是個地震多發(fā)國家,日本的地理位置處于亞歐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的地方,所以日本的地殼非常不穩(wěn)定,日本每年發(fā)生地震數(shù)千次,這個數(shù)字是驚人的,也就是說,日本每天都會發(fā)生數(shù)次地震,4次以上都是震級在3級以上的地震。那么依日本海岸線所建的核電站就可能剛好建在了地震帶上。核電站對安全的要求是應該被放在第一位的,但是處在地震帶這樣危險的位置就使得二者站在了一個對立面上。潛在的地震威脅降低了核電站自身的安全系數(shù),使核事故發(fā)生的概率加大。所以說,這場災難是有預見的可能性的。為了避免這樣的災難發(fā)生,日本在建設核電站的時候就更應該把安全放在首位。由于日本國土面積小,人口密度大,為核電站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并不容易,所以,在沒有極為合適的地理位置條件下,加強核電站自身的抗震系數(shù)就變得十分重要。
(3)沒有嚴格按照核設施退役制度履行程序。在此次的事故中,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超期服役這一現(xiàn)象是不能被忽視的。至事故發(fā)生之時,1號機組已經(jīng)服役了40年,反應堆老化情況嚴重,導致在事故發(fā)生的緊急狀況下全面失控。在地震發(fā)生之后的幾天里,各方專家使用了多套方案都不能讓溫度過高的反應堆降溫,這點就表明了老化的情況的嚴重性。在這一點上,東京電力公司的責任是不可推卸的,將本該退役的核設施的使用期延長了20年之久,這其中的隱患是不言而喻的。
(4)供電系統(tǒng)的斷電說明核電站的應急防護系統(tǒng)存在嚴重不足。地震發(fā)生之后,第一核電站自動關閉運行,其自身的電力系統(tǒng)也停止了供電,為了冷卻反應堆,啟用應急柴油發(fā)電機組執(zhí)行冷卻反應堆的任務。然而不久后隨地震而來而來的海嘯吞沒了備用的柴油發(fā)電機組,再后來,因為臨時使用的移動電源車與核電站的電源不匹配,導致核電站供電系統(tǒng)失靈,冷卻系統(tǒng)癱瘓。供電系統(tǒng)斷電是核電站可能會遇到的嚴重故障之一,完善的電力系統(tǒng)是保障核電站安全運行的基礎。而應急防護系統(tǒng)則應是核電站發(fā)生事故后最堅實的防線。雖然此次的柴油發(fā)電機組被海嘯吞沒是難以預料到的,我們不能避免天災,卻可以在災難到來之前設置多種應對辦法。由于事先缺乏對極端情況下的風險預見,第一核電站應急系統(tǒng)單一,應變能力低,以至于在事故發(fā)生時難以采取多元的有效地辦法來處理事故發(fā)生所帶來的問題。
(5)事故發(fā)生后,有關機構對信息公開制度處理不妥。這次的事故中暴露了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對信息處理的不足。在事故發(fā)生之后,日本政府和東京電力公司的做法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關于核泄漏發(fā)生的原因及其處理進程和核輻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等信息似乎被刻意隱瞞了起來,這樣做的直接影響就是耽誤了處理事故的最佳時期以及影響了來自日本政府的救援,而且,日本政府未啟用國際合作機制,拒絕外部援助的行為更是匪夷所思。信息的不透明更引起了國民的恐慌,各種猜測充斥著日本國內,這樣一來,事故危害擴大了,并且為事故的及時救援和善后處理工作添了阻力。
(6)政府對核安全監(jiān)管體系設置不當導致監(jiān)督檢查制度存在不足。福島核事故發(fā)生之初,日本政府曾經(jīng)一度無法與東京電力公司取得有效聯(lián)系使其不能準確得知事故現(xiàn)場的確切情況,導致政府不能對及時做出準確的評估,以及有效地應對措施。拿評定事故危害程度這件事來說,從最初的4級,到最后變成了最嚴重的7級災難,其中的跨度之大是讓人難以置信的,這正說明了日本政府對本次事故從應對之初就缺乏準確的認識。并且,作為經(jīng)營方的東京電力公司為了一己私利,不想將事態(tài)擴大,想要保住核電站,日本政府也在強震和海嘯的救災壓力逐步加大時,想要盡量壓下民眾的恐慌和混亂,于是沒有強行介入采取有效措施,最后終于延誤了最佳的解決時機導致事故一步步擴大,事故的危害也逐步加深。這也揭示了日本政府處理措施的混亂,相關的監(jiān)管機關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7)對放射性廢物處理不善是此次事故中的影響范圍較大,也是備受國際爭議的一個問題。由于供電系統(tǒng)的斷電,冷卻系統(tǒng)的失靈,使得反應堆不能冷卻,福島第一核電站采取了向反應堆灌注海水的方法來使其冷卻。這就導致反應堆堆體內囤積了大量的放射性廢水,而這些放射性廢水必須及時得到轉移,否則會影響接下來的處理工作。2011年4月4日~10日,日本政府在沒有事先通知周邊國家的情況下,將核廢棄物處理設施內的1.15萬噸低放射性污水排入海中。日本政府不考慮鄰國安全的獨斷專行做法,擴大了其他國家遭受核輻射的危險,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強烈不滿[10]。
2.3事故的危害
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的最終定級為國際核能事件分級表中最嚴重的7級,與前蘇聯(lián)切爾諾貝利核泄漏事故等級相同。這一場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災難性事故,不僅對日本乃至對全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量放射性物質的泄漏,對人類和環(huán)境安全造成了難以估計的危害[11]。
第一是放射性物質隨大氣環(huán)流在北半球地區(qū)擴散。多國在空氣中監(jiān)測到由核泄漏事故釋放的放射性核素[12],有些國家甚至在飲用水和果蔬中檢測到了相應的放射性核素[13]。第二,大量的放射性廢水未經(jīng)處理直接被排放到了海水中,造成了水體污染,破壞了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第三,此次事故中泄露的放射性物質與地下水結合,通過地下水的擴散作用導致附近土壤受到了嚴重的污染。最讓人擔心的是這次事故對相關人員的危害與其造成的潛在影響,根據(jù)切爾諾貝利事故后的經(jīng)歷,這將是一場長期的痛苦的災難。
2.4核風險的普遍性
核事故的危害具有全球性、長遠性、不可挽救性和致命性[14]。核安全問題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乃至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具有重大影響。受到放射性物質照射可能破壞人體細胞的基因,導致遺傳性、功能障礙性的疾病,從而對人體造成難以挽回的危害。放射性物質除了能夠進入人體,對人體造成損害外,還能以不同形式進入生物圈,這些放射性物質在生物圈內持續(xù)轉移,形成比傳染病的傳播機理更復雜的傳播。
在利用核能的過程中會產生放射性物質,隨時有可能發(fā)生核泄漏的風險。但在傳統(tǒng)化石能源日漸枯竭和溫室效應日趨嚴重的情況下,核能在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模勢必會越來越大,核能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廣泛。人類發(fā)展對核能的強烈需求使得核風險普遍存在。
在第二屆核安全峰會,胡錦濤主席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深化合作,提高核安全水平》的講話。在第一點中就主張正視核能安全風險,增強核能安全性和可靠性。
核風險的普遍性成為當今世界人類和環(huán)境安全的重大隱患。面對核能的風險,人類首先要面對的是如何避免風險的聚集。風險一旦聚集到一定程度勢必會引起大規(guī)模爆發(fā),核事故的災難是令人心痛的,降低核能的風險是人類在發(fā)展核能時應該積極解決的。只有降低核應用的風險,核能才能更好的為人類所應用而且不至為害。
3.1美國的核安全立法
美國的核能發(fā)展一直是出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美國在核能領域取得的重大成果與其健全的核安全立法是分不開的?!?954原子能法》是美國第一部核能開發(fā)利用基本法[15]。1957年頒布實施了聯(lián)邦法律——《普萊斯一安德森核工業(yè)補償法》。隨后,美國逐步對核安全立法進行完善,先后制定了《1974能源重組法》、《1982核廢料(管理)政策法》、《1985低放射性廢料(管理)政策修正案》、《1978鈾水治尾礦輻射控制法》。
除了上述的立法之外,美國核能安全管理還受到《國家環(huán)境政策法》、《行政程序法》等相關法律的調整,《行政程序法》用來規(guī)范與核能安全管理相關的事項,《國家環(huán)境政策法》旨在強調人與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的國家環(huán)境政策。上述這些法律形成了美國完整的核安全法律體系,為美國的核能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3.2法國的核安全立法
法國是核能發(fā)電比例最高的國家之一,由于法國對核能的開發(fā)、利用的重視,其法律制度方面也相應的發(fā)展的較為完備。雖然法國并沒有一部專門的原子能法,但其立法被廣泛的包含在環(huán)境保護、公眾衛(wèi)生和勞動保護等一般法律中,形成了一套健全的核安全法律制度。
20世紀60年代初期,法國成立了核管理局,主要職責是制定核安全原則,和監(jiān)督核設施的安全運行。在各行各業(yè)中,健全的監(jiān)督體制是保障體系正常運行的基礎,在核能領域的,監(jiān)督體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切爾諾貝利事故就暴露了其監(jiān)督體制的缺陷。法國的這一舉措從根本上將核設施的運營單位和核安全的監(jiān)督機構區(qū)分開來,明確了各自的責任,使監(jiān)督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隨著核能的快速發(fā)展,放射性污染物的處理問題逐步得到重視。1991年,法國組建了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徹底與產生放射性污染物的單位分開,獨立負責放射性廢物的治理。2002年,法國重新組建了核安全與輻射防護總局,其主要職能是負責制定相關法規(guī)和指導各類工作的具體實施。2002年,法國接受了歐盟委員會關于歐盟通過嚴格的法律體系,統(tǒng)一提高歐洲核安全水平的倡議2006年,法國頒布了一部名為《核信息透明和核安全法》的法律[16]。至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并且與國際接軌的核安全管理體系。
3.3俄羅斯的核安全立法
作為核大國的俄羅斯,自1995年11月,通過了《俄羅斯聯(lián)邦原子能利用法》,后,隨著俄羅斯核能應用的發(fā)展,該法又經(jīng)過多次修訂。跟其他核能應用大國相比,《俄羅斯聯(lián)邦原子能利用法》制定的時間相對來說較晚[17]。蘇聯(lián)原子能技術在軍事上應用的范圍之廣是有目共睹的,而在此方面繼承蘇聯(lián)的軍事應用也一直是俄羅斯武裝力量的核心。《俄羅斯聯(lián)邦原子能利用法》由16章70條文組成,其中有兩個部分分別描述進出口和國際公約。所以,說此法是為了推動民用核技術的發(fā)展和出口而制定的也不為過。
3.4核安全國際公約
為確保核能的安全使用,世界各國在完善本國法律的同時也簽訂了多項國際公約。禁止和限制核武器使用的國際條約主要有《南極條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禁止使用核和熱核武器宣言》、《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以及《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關于核事故應急安全管理方面的國際公約,主要有《及早通報核事故公約》、《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援助公約》、《核安全公約》。另外,關于放射性廢物管理是國際核安全立法的一個重要方面,關于管理放射性廢物的國際公約主要有《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廢物管理安全聯(lián)合公約》[18]。
有關國際核損害法律責任的公約主要有《1960年核能領域第三方民事責任公約》、《1963年核能領域第三方責任布魯塞爾補充公約》、《1963年核損害民事責任維也納公約》以及《海運核材料民事責任公約》。這些公約主要是規(guī)定核設施營運人的損害責任問題,最大限度地減少未保險的潛在責任,為受害者提供合理的損害賠償[19]。
從各國的核安全立法和核安全國際公約來看,各國對核安全的重視程度很高,核風險的普遍性決定了在核應用領域人類應該持有謹慎的態(tài)度,發(fā)生一次核事故造成的危害是觸目驚心的,對人類身體的傷害以及對環(huán)境的傷害都是巨大的,由此帶來的經(jīng)濟損失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通過立法來規(guī)范核能的應用是保障核安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4.1核安全國際公約我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現(xiàn)狀
我國現(xiàn)行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體系,是以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為基礎,并由國務院制定的法規(guī)、條例、部門規(guī)章以及其他法律中涵蓋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條款等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組成的。國務院制定的關于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法規(guī)、條例主要有《民用核設施安全監(jiān)督管理條例》、《民用核安全設備監(jiān)督管理條例》、《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放射性物品運輸安全管理條例》、《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核材料管理條例》。為保障國務院制定的法規(guī)、條例得到切實地實施,提高具體實施和執(zhí)法過程的可操作性,環(huán)境保護部頒布的《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許可管理辦法》、《放射性物品運輸安全許可管理辦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管理辦法》等規(guī)章對相應的法規(guī)、條例又做了進一步的規(guī)定,使之更加細化和具體[20]。此外,《環(huán)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huán)境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包含的防治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條款也為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律體系的完善做出了貢獻。國際公約方面,我國先后加入了《核安全公約》、《聯(lián)合公約》等國際上關于核安全的公約[21~24]。至此,我國形成了以《放射性污染法》為主體,其他法律法規(guī)為補充的放射性污染體系。
4.2我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完善趨勢
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的前車之鑒,對我國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啟發(f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福島核泄漏事故中總結出的經(jīng)驗和教訓為人類核安全發(fā)展提供了范本,是值得全世界引以為戒的。核事故的教訓是慘痛的,人類為此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此次的福島事故更為世界核安全敲響了警鐘。此次事故中存在的問題很多是同樣存在于我國核能管理體系中的。通過對福島核泄漏事故的分析和總結,來完善我國《放射性防治法》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1)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立法目的中加入安全這一重要因素
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防治放射性污染固然重要。但安全發(fā)展核能始終是最基本的要求,但這點卻沒有在立法目的中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所以,要使安全這一要素從根本上的到重視,那么必須在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立法目的中充分表現(xiàn)出來。
(2)明確規(guī)定核事故應急制度
能否對突發(fā)的核事故及時、有效的進行應對處理,其決定因素在于是否具備完善的應急制度。福島事故猴的應急處理暴露出了管理的漏洞。缺乏統(tǒng)一的核事故應急主管機關和現(xiàn)場應急防護設施是其中最為突出的方面。所以完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一定要考慮到這兩方面。首先,要確立統(tǒng)一的核事故應急主管機構。一旦發(fā)生事故,核設施主管機構、環(huán)境保護行政機構、衛(wèi)生行政機構和公安部門都有責任采取措施,然而這樣分散的處理難以保證事故得到及時有效地處理。設置一個高效、統(tǒng)一的核事故應急主管機構是處理應急事故的基本要求。第二,建立應急防護系統(tǒng),健全應急防護設施。對于核事故,我們要做到的是防患于未然,出于對核事故發(fā)生時,核設施的安全性仍能得到保障的考慮,應急防護系統(tǒng)和應急防護設施應越完備越好。在建立應急防護系統(tǒng)和應急防護措施時應將極端危險情況作為標準,只有這樣才能在事故發(fā)生時及時有效額應對。
(3)規(guī)定核事故應急演練制度
拿此次福島核泄漏事故來說,造成事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少預防意識,否定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梢姡岣邔税踩鹿暑A防的意識是至關重要的。目前我國的核能發(fā)展較快,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由于我國尚未發(fā)生影響較大的核事故,所以各部門缺乏對核事故應急處理的經(jīng)驗,這樣一來,一旦發(fā)生重大核事故,政府和事發(fā)核企業(yè)都難以及時有效地應對。所以,規(guī)定核事故應急演練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4)完善核設施退役制度
核設施退役制度是保證核設施安全運行的重要基礎,核設施超期服役可能會對核安全產生的威脅在福島核泄漏事故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核設施的壽命是有嚴格規(guī)定的,只有在其規(guī)定的使用期限內運行才能保障安全,一旦核設施超期服役,其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了風險和不可控性。所以,嚴格堅持核設施退役制度,履行退役手續(xù),及時替換已到期的核設施,是《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亟需完善之處。
核能作為一種新型清潔能源,對于應對當今世界能源危機和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核能的弊端同它的優(yōu)勢一樣突出,稍有不慎便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生的多起核泄露事故,使世界對安全使用核能的需求越來越強烈,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通過科學技術的提升來保障核能的安全使用。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在提高技術的同時,必須要重視通過法律手段來規(guī)制核能的應用,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法律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特殊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加強核能安全立法的必要性是不容質疑的。我國核電事業(yè)的發(fā)展離不開健全的法律體制,《放射性污染防治法》作為核安全立法領域的導航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體系仍有待改進,其完善的必要性顯而易見,快速有效的將其完善的任務是迫在眉睫的。
[1]張仲孝. 我國發(fā)展核電的緊迫性[J]. 中國電力企業(yè)管理, 2003,(10):16-18.
[2]張玉敏, 朱春來. 核電發(fā)展與日本福島核電站核泄漏簡析[J]. 艦船防化, 2011,(4):1-7.
[3]孫佑海. 實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保障核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J]. 環(huán)境保護, 2003,(8): 9-11.
[4]劉向陽. 我國核電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J]. 電器工業(yè), 2010,(6):59-66.
[5]辛花. 中國急需核安全保障“母法”[J]. 廣西電業(yè), 2013,(3): 15-15.
[6]Tazoe H, Hosoda M, Sorimachi A, et al. Radioactive pollution from Fukushima Daiichi Nuclear Power Plant in the terrestrial environment[J]. Radiation protection dosimetry, 2012, 152(1-3): 198-203.
[7]李子超, 馬英杰, 熊超. 從國外核泄漏事故看我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完善[J]. 地球, 2013,(3):172.
[8]張之華, 葉茂, 羅昕, 等. 日本福島核事故的思考與警示[J]. 原子能科學技術, 2012, 46(增刊):904-907.
[9]菅直人.完全未想過地震海嘯及核事故會同時發(fā)生[EB/OL].環(huán)球網(wǎng),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1-09/2016624.html,2011-9-21.
[10]劉琳琳. 關于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的國際海洋環(huán)境法分析[J]. 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2011,(6):56-59.
[11]王文揚. 從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看我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完善[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2012.
[12]日本核電站泄漏波及全球多國檢測到放射性物質[EB/OL]. 中國新聞網(wǎng),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3-29/2938776.shtml,2011-3-30.
[13]Han G J, Li W, Fu H L, et al. An ensemble estimation of impact times and strength of Fukushima nuclear pollution to the east coast of China and the west coast of America[J].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3, 56(8): 1447-1451.
[14]董魯杰. 對核安全法制建設的思考[C]. 生態(tài)安全與環(huán)境風險防范法治建設——2011 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 (年會) 論文集 (第二冊), 2011.
[15]曹霞. 美國核電安全與法律規(guī)制[J]. 政法論叢, 2012,(1): 103-110.
[16]李晶晶,屈植.我國核能安全立法體系的建設[C].2006.
[17]王曉方,王高. 核安全立法保障核能有序健康發(fā)展——世界主要核電國家核安全法立法概覽[J]. 中國核工業(yè), 2013, (3):40-43.
[18]宋愛軍. 我國核能安全立法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19]周曉玲. 國際核安全法律制度評析[J]. 西安政治學院學報, 2010, 23(4): 71-76.
[20]王文揚. 從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看我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的完善[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2012.
[21]張弛, 劉黎明, 李小丁, 等. 世界主要國家《原子能法》研究及對我國立法的建議[J]. 核安全, 2013, 12(4): 39-43.
[22]Lenard R X. Nuclear safety, legal aspect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space nuclear power and propulsion systems[J]. ActaAstronautica, 2006, 59(1): 398-412.
[23]彭峰. 我國原子能立法之思考[J]. 上海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18(6): 69-83.
[24]濮繼龍, 李小燕, 沈鴻鈞, 等. 對我國原子能領域立法的一些思考[J]. 核安全, 2008,(3): 1-5.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of
WANG Cheng-ming1, YU Li-ting2
(1.Chengdu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Chengdu610072,China;2.TianjinRADRadiationDetection&EvaluationCo,LTD.,Tianjin300459,China)
The gradual depletion of traditional energy and the increasingl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caused the intense demand for energy development. Nuclear power with its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 of being a kind of highly efficient clean energy has attracted people’s attention and has been used by countries gradually. However, the risk of nuclear power can sometimes be very hig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Japan nuclear accident, this article emphasized the necessity of legislation perfection, summarized existing problems in curr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radioactive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also proposed the suggestions of further perfection through the legisl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power.
Nuclear safety;law of Radioactive Pollution Control
2015-01-05
王成明(1957-),男,四川遂寧人,1982年畢業(yè)于華西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院衛(wèi)生專業(yè),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huán)境監(jiān)測。
X197
A
1001-3644(2015)02-013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