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航
關鍵詞:腰椎小關節(jié)滑膜嵌頓;手法治療;治療效果中圖分類號:R27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5)04-0030-02腰椎小關節(jié)滑膜嵌頓又稱腰椎小關節(jié)紊亂或腰椎后關節(jié)紊亂癥,中醫(yī)稱為“椎骨錯縫”,是由于腰部的不協調動作而引起腰椎后小關節(jié)解剖位置的細微改變導致,好發(fā)在腰椎間關節(jié)和腰骶關節(jié),是骨科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也是引起急性腰痛的常見原因。臨床表現為強迫體位,腰部疼痛劇烈,僵硬、活動受限。筆者對自2007年11月-2014年9月診治的342例病例,分別行手法治療和外敷中藥、內服中藥對比二者療效,發(fā)現手法治療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1 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選取2007年11月-2014年9月在本院門診收治并符合觀察條件的患者共342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隨訪,其中男189例,女153例;年齡23~ 74歲,平均44.5歲。病程1~6d,平均3.7d。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男98例,女80例,平均年齡46.7歲;對照組男91例,女73例,平均年齡43.3歲。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1.2診斷標準 全部病例均符合腰椎小關節(jié)滑膜嵌頓診斷標準:(1)多有發(fā)病突然、閃腰或彎腰后立即直腰的病史,少數病人可有扭傷史;(2)傷后腰部立即發(fā)生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脊柱的主動或被動運動受到限制;(3)疼痛程度隨脊柱運動強度增大而加重,其疼痛區(qū)域常呈片狀;(4)腰椎滑膜嵌頓者還可見到腰椎后凸或患腰側傾的強迫體位,站立時,髖、膝屈曲;臥位時,屈身側臥,全部腰肌處于痙攣狀態(tài),輕微活動即可引起劇痛;(5)腰部呈僵直屈曲位,后伸活動明顯受限。觸診多在腰4~5或腰5、骶1棘突和椎旁有明顯壓痛,部分病人可無明顯壓痛點,但自覺癥狀嚴重;(6)-般X線片上無明顯陽性改變;(7)上述癥狀足以影響生活、工作及睡眠,VAS評分為3~7分。1.3排除標準 (1)不符合診斷者;(2)并發(fā)病嚴重影響到腰椎關節(jié)者,如代謝性骨病、關節(jié)感染、腫瘤等;(3)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tǒng)、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的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4)臨床資料不全不能及時隨訪者;(5)本次發(fā)作病程>1周者。2治療方法2.1治療組本組178例均采用手法治療,具體方法如下:(1)俯臥松筋法:患者俯臥位,術者站立于床旁,先在病人腰骶部及臀上部分別施予按揉、■推、拍擊等推拿手法,配合點按阿是穴、夾脊、大腸俞、環(huán)跳、委中穴等,以達到緩解肌肉緊張、舒筋通絡、暢通氣血;(2)斜扳法:患者側臥位,下側髖、膝關節(jié)可屈曲,而上側髖、膝關節(jié)伸直。術者位于患者背后,一肘內側放于病人肩前、另一手置于病人臀后。一手推臀、一手扳肩,兩手分別相對用力,做推扳動作,可連續(xù)做兩次,兩側交替;此時多可聞及或感到彈響聲,以松解小關節(jié)錯位嵌頓,恢復正常解剖位置;(3)仰臥屈膝旋轉法:患者仰臥位,雙髖、膝屈曲,雙手抱于胸前。助手按住病人雙肩前,術者立于床旁抱住病人雙膝,先由術者做方向對側的雙髖旋轉3至4次,然后反向旋轉猛然加力將其雙腿壓向術者邊的床外,隨后放松病人雙腿,令患者交替至另一側,重復上述手法。完成上述手法后,讓病人臥床休息10 min即可起床。2.2對照組本組164例均采取外敷中藥配合口服中藥的保守治療方法。采用復合中藥配方粉以熱水調至糊狀后外敷于患處,同時配合服用活血化瘀、通絡舒筋的??浦苿?;對于疼痛劇烈的患者,可適當予以口服鎮(zhèn)痛藥或解痙劑,以緩解和消除腰肌痙攣,減小椎間關節(jié)的壓力,并囑患者發(fā)病期間多臥床休息,以熱毛巾局部熱敷。3療效標準3.1 臨床癥狀觀察治愈:經治療后4d內患者腰部疼痛基本消失,局部無壓痛及叩擊痛,腰部活動恢復正常;有效:經治療4天后患者腰部疼痛減輕,但仍遺留有輕度疼痛,局部輕度壓痛,腰部功能活動少許受限常;無效:經治療4d后患者腰部疼痛及功能活動度均無明顯改善。3.2療效評價根據VAS評分標準,于治療4d及2周后對2組患者均進行隨訪,根據療效進行綜合評價,VAS評分0~1分為優(yōu),1.5~2.5分為良,≥3分為差。4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1.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 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5治療結果5.1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l。5.2 2組患者治療前后隨訪評分比較2組患者均于治療后4d、2周進行隨訪。治療組經手法治療后165例已無疼痛或遺留輕度疼痛,功能活動正常或接近正常。VAS評分治療前后分別為(6. 48±2.56)、(2.43±1.35);對照組99例已無疼痛或有輕度疼痛,功能活動正?;蚧菊?。VAS評分治療前后分別為(6. 32±2.75)、(3.67±1.54)。2組均較治療前疼痛明顯改善,治療組較對照組改善更明顯,而且病情好轉恢復快。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6討論
因人體腰骶部活動范圍較大,所以腰骶后小關節(jié)亦較松弛。當腰部突然閃扭、彎腰前屈和旋轉運動時,小關節(jié)間隙張開,關節(jié)內負壓增大,滑膜即可進入關節(jié)間隙中。如果伸屈時關節(jié)滑膜被夾于關節(jié)間隙,就會造成小關節(jié)的滑膜嵌頓或小關節(jié)半脫位?;た梢蜿P節(jié)的擠壓而造成嚴重的損傷?;ず完P節(jié)囊有豐富的感覺和運動神經纖維,因而引起劇烈的疼痛和反射性肌痙攣。傳統(tǒng)的外敷中藥是讓藥物經皮膚由表人里,以達活血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消除組織水腫之目的,口服中藥需經胃腸道吸收到達病灶,且一部分患者因體質原因不能耐受,兩者均不能從發(fā)病機理上解除滑膜嵌頓,故起效慢、恢復時間長、治愈率較手法治療低。
治療組中有13例無效,其原因有以下幾種:(1)病人年齡較大,手法治療時術者忌用暴力,致使行斜扳、旋轉等手法時力度不夠,從而不能完全解除滑膜嵌頓或使小關節(jié)錯縫得以糾正;(2)少數病人是在原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或腰椎骨性關節(jié)病的基礎上突發(fā)本病,即使經手法治療后,仍存留腰痛等癥狀;(3)極少數病人經治療后,未能及時、充分臥床休息,甚至仍堅持工作、抬拿重物等。因而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手法治療是治療腰椎小關節(jié)滑膜嵌頓的經典治療方法,可起到疏筋通絡、活血散瘀、滑利關節(jié)、整復錯縫的作用,能迅速解除患者痛苦,效果確切,是目前臨床首選的治療方法。但診斷必須明確,辨證施治。關于臨床選朋何種手法進行治療,主要根據患者病情。采用易于被患者接受的體位,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手法進行治療,這樣可緩解患者的恐懼心理,使腰部的肌肉易于放松。錯縫整復手法只有在放松的情況下成功率才會高。具體操作時,手法應柔和、深沉,南輕至重,循序漸進,切忌暴力。整復不可強求響聲,也不可強求一次復位成功,以免加劇損傷。筆者對傳統(tǒng)治療手法進行了改進,采用俯臥松筋法、斜扳法、仰臥屈膝旋轉法治療本病,臨床觀察結果表明,與傳統(tǒng)單一中藥外敷、口服的保守治療方法相比,本方法見效快、臨床治愈率高、患者恢復時間短,值得臨床推廣。(收稿日期:201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