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灃
經過一個多月緊張籌備,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李甫運的“秦風·隸淵”書法藝術展,日前在亮寶樓圓滿結束。
該書法展由陜西師范大學書法文化研究院主辦,文化部藝術中心中國書畫院中南分院、陜西省報刊評論學會協(xié)辦。展出期間,央視書畫頻道、陜西日報、新西部網等多家媒體進行了采訪報道,在國內書法界引起不小的轟動。最令人感動的是,一位70多歲高齡的書法愛好者,在展廳來來回回仔細觀看了三個多小時。亮寶樓策展人認為,這是近年來引起各界廣泛關注的為數(shù)不多的個展。
對很多觀看書展的普通觀眾而言,秦隸是一種陌生的書體,陌生到大部分字是不認識的。
“秦隸是被歷史塵封了二千多年的秦國日常用字,是今文字第一個成熟形態(tài),它的廣泛使用應當是在商鞅變法后期?!崩罡\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的結論徹底顛覆了流傳甚久的“官篆民隸”的說法。
1975年12月,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1100余枚秦代竹簡,其中包括《秦律十八種》《效律》《封診式》等,這充分證明秦官方就在使用秦隸。
2002年,在湖南里耶古城的“一號井”中又發(fā)現(xiàn)了36000多枚秦簡,均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十余年間的官署檔案,依然是用秦隸書寫的。
青川木牘是目前能見到的秦隸最早的墨跡,它將秦隸使用的時間提前到戰(zhàn)國晚期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
李甫運教授在《秦隸》一書中這樣總結道:“秦隸是直接從大篆簡化而來,早于小篆百多年成熟,并廣泛使用?!?/p>
正如陜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甘暉在書法展開幕式上所言:李甫運先生的理論探索和書法創(chuàng)作實踐,讓我們了解到上承大篆下啟漢隸的秦隸,是中國文字演進和書法藝術發(fā)展中曾被忽視、卻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李甫運先生從上世紀末便開始探究隸書這一書體的源頭,他依托睡虎地等秦墓考古中發(fā)掘出的圖文資料,在研究過程中反復臨習,并最終融合為自己得心應手的風格……在推動人們認識秦隸、了解秦隸、欣賞秦隸書法藝術的過程中,李甫運先生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