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明
摘要 從選種、施肥、播種、合理密植、化學除草、病蟲害防治及收獲等方面介紹秸稈還田條件下皖豆24高產(chǎn)栽培技術,以指導皖豆24的栽培。
關鍵詞 皖豆24;栽培技術;高產(chǎn);秸稈還田
中圖分類號 S565.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2-0041-01
皖豆24是安徽省農(nóng)科院農(nóng)作物所培育的優(yōu)質、高產(chǎn)大豆品種,不僅籽粒大,而且出油率和蛋白質含量均較高,經(jīng)過近幾年在利辛縣試驗種植,獲得了較高的產(chǎn)量和效益,平均單產(chǎn)均在2 625 kg/hm2以上,最高單產(chǎn)超3 000 kg/hm2,超出了利辛縣大豆最高產(chǎn)量水平,深受農(nóng)民的喜愛。由于近2年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應用,傳統(tǒng)的大豆種植方式因在秸稈還田條件下窄行距播種困難,病蟲害加重,給種植大豆提出了新的難題。為此,利辛縣技術人員在省農(nóng)科院技術專家的指導下,探索了一套小麥秸稈全量還田條件下皖豆24的高產(chǎn)栽培模式,以供大家學習和參考借鑒。
1 秸稈還田播種模式
1.1 滅茬播種模式
在小麥密度均勻、成穗總數(shù)在675萬穗/hm2以下、小麥莖稈高度80 cm以下的田塊,可在小麥收割2~3 d后,使用大功率的小麥滅茬機,直接粉碎小麥秸稈,粉碎機刀片貼住地面,徹底滅茬,滅茬的同時,帶起地表土,這樣粉碎后的秸稈不至于板結,且拋灑均勻,播種時不至于堵塞播種機耬腿。
1.2 控茬播種模式
在小麥密度較大、成穗總數(shù)在675萬穗/hm2以上,且小麥莖稈高度超過80 cm時,小麥收獲時田間秸稈量較多,不易直接粉碎還田播種,可在機械播種的同時,人工移動秸稈帶,把秸稈均勻拋灑在已播種的地面上。這樣既不影響大豆的出苗,也解決了秸稈運輸、堆放的難題,同時做到了秸稈的全量還田[1]。
2 高產(chǎn)栽培技術
2.1 藥劑拌種
由于利辛縣大豆根腐病和地下害蟲對大豆的危害較重,因此在播種前要采取藥劑拌種,一般選用25 g天達2116(拌種型)或0.2%適時樂或2.5%施特靈(主要成分為0.5%氨基寡糖素),加拌10 kg豆種,可防治大豆根腐病和線蟲病。
2.2 重施基肥
皖豆24營養(yǎng)生長時間長,需要大量的磷、鉀肥,一般施氮90~105 kg/hm2,磷、鉀各150~180 kg/hm2。
2.3 適時早播
皖豆24因棵型較大,結莢時期較晚,屬中熟等特性,因此播種宜早不宜遲,利辛縣一般最佳播種時期在6月5—15日,在小麥收獲后,及時處理秸稈,趁墑下種,力爭在6月15日前播種完畢[2]。
2.4 合理密植
根據(jù)皖豆24品種特性,一般保苗22.5萬~24.0萬株/hm2,株行距11 cm×40 cm,用種量90~105 kg/hm2,每穴播2~3粒,播種深度5 cm左右,出苗后及時查苗補缺,當2個對生單葉展開時間苗,第3片復葉展開時定苗。
2.5 科學灌排水
大豆生長前期,因苗小,天氣炎熱,空氣蒸發(fā)量大,土壤失墑快,再加上微生物在分解腐蝕小麥秸稈時,需要大量的水分和運輸養(yǎng)分,因此在大豆生長前期,要保持土壤相對濕度在75%左右,干旱時要及時澆水,陰雨天要及時開溝排水,防止積水。
2.6 適時追肥
在大豆生長期間可根據(jù)植株生長情況適時追肥。幼苗期,根瘤菌尚未形成,可在大豆3~5葉時施尿素60~75 kg/hm2;大豆鼓粒期是大豆需肥的關鍵時期,因此要重施1次追肥,可追施尿素90~135 kg/hm2、鉀肥105~120 kg/hm2,以增加大豆的百粒重。另外,在大豆初花期和花莢期可進行葉面噴肥2~3次。
2.7 防除雜草
秸稈還田條件下,由于秸稈的覆蓋,雜草出芽時間有所推遲,密度降低。因此,防除雜草要根據(jù)播種方式和雜草生長趨勢進行。
一般采取滅茬播種田塊,因有小麥秸稈覆蓋,雜草生長較慢,大豆播種后,直接使用乙草胺封閉除草效果較差,可根據(jù)雜草生長情況,及時使用大豆苗后除草劑除草,在大豆3~5葉時,可選用精喹禾靈乳油或精禾草克乳油防除以禾本科雜草為主的田塊;如雜草以闊葉雜草為主,可選用氟磺胺草醚或苯達松防除;如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混生,則選用虎威+高效蓋草能(高效蓋草靈)噴霧防除。
采用控茬播種模式,在大豆播種后當天要及時使用都爾乳油或乙草胺乳油對水噴霧,封閉地面防止雜草生長。
2.8 化學調控
開花前如連陰雨天氣較多,大豆營養(yǎng)生長較旺盛,可于初花期噴施2次15%多效唑450~750 g/hm2,每次間隔5~7 d,能明顯抑制大豆徒長,降低植株高度,使莖桿變粗,株型緊湊,促進營養(yǎng)物質向莢果轉移,提高大豆的結莢數(shù)和飽滿率,一般可增產(chǎn)20%~30%,增強抗倒伏能力。
2.9 病蟲害防治
利辛縣夏大豆主要病害有病毒病、根腐病、葉斑病、紫(下轉第43頁)
(上接第41頁)
斑病等;蟲害有蠐螬、金針蟲、蚜蟲、紅蜘蛛、甜菜夜蛾、斜紋夜蛾、豆桿黑潛蠅、豆莢螟、食心蟲、棉鈴蟲、田螺、農(nóng)田鼠害等危害大豆。一般年份損失產(chǎn)量15%~20%,并使品質變劣,降低食用價值,影響大豆的商品價值。因此,搞好病蟲草鼠害的綜合防治,是保證夏大豆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優(yōu)質的關鍵措施之一??梢允褂貌《厩?、抗蚜吡蟲啉防治蚜蟲及減少病毒病的發(fā)生;對根腐病采用藥劑拌種有較好的預防效果,雨天加強田間排水,可以減輕大豆根腐病的危害,對已發(fā)生大豆根腐病的田塊,可以在發(fā)病初期用甲霜靈或錳鋅·甲霜靈或惡霜·錳鋅灌根,7~10 d噴施1次,連續(xù)防治2~3次,并及時噴施葉面肥、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增強植株抗病性,促進病株發(fā)生新根,增強植株再生能力,可緩解病情。防治蠐螬、金針蟲等地下害蟲多采用分期施用甲基異柳磷或毒死蜱配制的顆粒劑或毒土防治。對于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棉鈴蟲等夜蛾類害蟲一般于7月上旬用阿維菌素防治,兼治蚜蟲、紅蜘蛛、造橋蟲、豆桿黑潛蠅等。在花莢期用康寬或希寬噴霧防治豆莢螟、食心蟲及其他葉面害蟲。
2.10 收獲
皖豆24的成熟期一般在10月上旬,當大豆籽粒變硬,莢中籽粒與莢皮脫離,搖動時植株有響鈴聲,要及時收獲。收獲脫粒后及時晾曬,待籽粒含水量降到13%以下時即可入庫貯藏。
3 參考文獻
[1] 閆曉艷,劉鳳珍,邱強,等.吉林省大豆栽培技術演變與發(fā)展趨勢[J].吉林農(nóng)業(yè)科學,2006(1):27-29.
[2] 費志宏,謝甫綈,朱洪德,等.黑龍江省早熟大豆品種主要農(nóng)藝性狀演變趨勢[J].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06(1):21-24.
[3] 李春秀,邱長久,付偉江,等.北豆2號大豆栽培技術[J].現(xiàn)代化農(nóng)業(yè),2010(6):8.
[4] 馬俊奎,任冬蓮,任小俊,等.大豆超高產(chǎn)示范及其栽培技術研究[J].大豆通報,2007(6):1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