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雄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 經濟與貿易學院,廣東 廣州510450)
在現代社會, 腐敗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廣義上的腐敗是指國家公職人員或非國家公職人員為其特殊利益而濫用權力或偏離公共職責的權力變異現象。[1]狹義的腐敗僅指國家公職人員謀取私利的權力蛻變行為。 開展農村基層的反腐敗斗爭,不僅牽涉到屬于國家公職人員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還牽涉到屬于非國家公職人員的村組干部等。 因此,本文所指的腐敗是廣義上的概念。
“熱爐法則”作為管理學中的一個專業(yè)術語,它是指當某人在工作中違反了規(guī)章制度,就會像觸摸到火紅的熱爐一樣受到“燙傷”的懲罰。 它首先由美國著名管理學家斯蒂芬·P·羅賓斯提出。 “熱爐法則”具有四個特性:警示性,不用手去觸摸就知道熱爐會燙傷人;必然性,一旦觸碰熱爐,肯定會被燙傷;即刻性,一旦觸碰火爐,會被立即燙傷;公正性,“無論你是誰,只要接觸熱爐,都會被燙灼。 ”[2]“熱爐法則”的四個特性形象地體現了違反規(guī)章制度時的處罰原則,這對于開展農村基層的反腐敗斗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農村基層反腐敗斗爭的成敗與否直接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執(zhí)政基礎是否穩(wěn)固。 因此,必須將開展反腐敗斗爭作為一項事關黨生死存亡的政治任務來抓。 對于腐敗行為的認識“應該提得更高一點,看得更深一點”,如果不認真解決這個問題,“那么,我們的黨和國家確實要發(fā)生會不會‘改變面貌’的問題。 這不是危言聳聽。 ”[3]
同時,堅持開展農村基層反腐敗斗爭,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題中之義。 那種把農村“發(fā)展經濟同反對腐敗對立起來,認為反對腐敗會影響農村經濟建設的觀點,是完全錯誤和極其有害的。 解決這方面的問題,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 ”[4]火紅的熱爐就像法律法規(guī),是懸在農村基層領導干部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 農村基層干部雖然是農民群眾的“頂頭上司”,掌握一定的權力,但決不能放棄或拒絕接受反腐敗的法律法規(guī)教育。 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必須牢記黨紀法規(guī)這一“熱爐”,正確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
在完善反腐敗的法律法規(guī)等規(guī)章制度時, 尤其要注意建立健全對農村村組干部腐敗行為的懲處制度。 村組干部不屬于國家公職人員,許多村組干部本身就是農民。而目前農村基層反腐敗的法律法規(guī), 對于村組干部的腐敗行為缺乏行之有效的處罰措施, 尤其是非黨員的村組干部,因為他們不是黨員,所以黨紀黨規(guī)等規(guī)章對他們并不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因此,我們要建立對所有農村基層干部都具有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的反對腐敗的“高溫”制度,使那些妄想通過違犯黨紀法規(guī)以牟取私利的人, 如跑官要官、損公肥私、侵占集體財產以及在農村基層選舉中搞暗箱操作的人,心生畏懼,怕被嚴重“燙傷”而不敢觸碰“熱爐”。同時,反腐敗的目的是消除已經產生的腐敗和避免新的腐敗,是為了增強我們黨拒腐防變的能力,增強我們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 進一步提高我們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水平。所以,黨和政府必須經常性地開展對農村基層干部的反腐倡廉教育,使廣大農村基層干部分清是非,常懷律己之心,從而增強反腐敗制度的警示作用。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這些古代廉政思想成為了歷朝歷代公正廉明的士大夫為官為人的原則和規(guī)范。 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 決定了黨同各種消極腐敗現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叭绻粓詻Q克服腐敗現象,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事業(yè)就不可能取得成功。 ”[5]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農村經濟的迅速發(fā)展,不少農村基層干部出現了貪污受賄、腐化墮落,用權力侵占惠農資金、套取挪用救災款項等“小村官,大腐敗”現象,極大地破壞了黨群、干群關系,激化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嚴重削弱了黨的農村基層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 一定要使其受到應有的懲處,從而樹立起反腐敗制度的絕對權威,樹立起懲治腐敗常抓不懈,狠抓到底的決心,嚴肅懲處腐敗者,使他們不敢以身試法。
正所謂“欲治國,則必先重吏治;欲治吏,則必先重清廉,遠奸佞貪婪之人”?!盁釥t法則”的必然性告訴我們,在運用反腐敗的法律法規(guī)懲治腐敗者的時候,對群眾舉報的任何腐敗案件,要一查到底,直到水落石出;對袒護罪犯、阻撓辦案的,對打擊報復舉報人的,要嚴肅處理,使所有的農村基層干部都知道黨紀國法的威懾力。 只要反腐敗的“熱爐”足夠燙,一旦碰到就會被嚴重“燙傷”,廣大黨政干部就不敢去觸摸“熱爐”,就不敢抱僥幸心理,沒有也不會有“下不為例。 ”
“刑罰不時則民傷; 教令不節(jié)則俗弊”(《劉子·愛民》)。 要想杜絕農村基層的腐敗現象, 就必須對貪污腐敗者予以及時有效地懲處。 只有及時有效地懲罰腐敗分子, 才能真正體現反腐敗法律法規(guī)的嚴肅性和時效性。如果對腐敗分子的懲處“拖泥帶水”,就不可能對廣大農村基層干部產生良好的教育警示作用,反而會使民眾對黨和政府失望,失去對反腐敗制度的信心,影響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形象,動搖黨在農村基層的執(zhí)政基礎。
“熱爐法則”的即刻性告訴我們:一旦碰到熱爐就會立即被燙傷, 不可能出現過了許久才被燙傷的現象。 懲治腐敗也是一樣,必須要雷厲風行,除惡務快。 廣大農村基層干部長期生活在鄉(xiāng)村,受鄉(xiāng)情、友情、親情的影響,普通民眾對基層干部的從政行為的監(jiān)督比較薄弱,黨紀政紀松弛的現象普遍存在。 此外, 檢舉發(fā)現違法亂紀的農村基層干部后,還會有許多人為之說情、“跑后門”,從而拖延或終止了對違法亂紀人員的查處,使得一些農村基層干部逃脫了反腐敗法律法規(guī)的制裁。
在農村基層的反腐敗斗爭中, 一定要注意查處腐敗分子的時效。 及時懲處腐敗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廣大基層干部引以為戒,常懷自省自律的警惕之心;在于“懲前毖后、治病救人”,因而在第一時間懲處的同時,還要在第一時間開展警示教育。農村基層干部雖然“位卑權低”,但基層干部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不能在“禮尚往來”中前“腐”后繼,不能在燈紅酒綠中流連忘返,不能懷“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諂媚之心,要真正為農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只有這樣才能得到農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堅定不移反對腐敗,永葆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 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是人民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 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 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 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6]
在現階段,包括農村基層在內的許多地方,不少貪官講究“潛規(guī)則”,對反腐敗的制度等不屑一顧。 領導講話、領導批示的效力比紅頭文件、 法律法規(guī)的效力大得多。“黑頭不如紅頭、紅頭不如筆頭、筆頭不如口頭”的現象普遍存在?!敖K省第一貪官”、原建設廳廳長徐其耀在寫給他兒子的信中,傳授其總結的8 條“潛規(guī)則”,其中就包括:“所有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須嚴格遵守的,確切地說,執(zhí)行起來都是可以變通的。 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度的制訂者從沒想到要用這些來約束自己, 而是想約束他人。但你要之知道,這些不是人人都可以違反的。 什么時候堅決遵守,什么時候偷偷違反,誰讓誰反,要審時而定,否則寬嚴皆誤。 ”[7]神圣嚴肅的法律制度在這些人眼中竟成了可有可無的“花瓶”。對于此類的貪官污吏,無論其何種“出身”,不懲不足以平民憤。
“熱爐法則”的公平性告訴我們:無論什么人,無論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觸摸熱爐,都會被燙傷。 在農村基層反腐敗斗爭中,對所有基層干部都應一視同仁,只要有敢伸手觸摸反腐敗的“熱爐”者,應“不辨親疏,不分貴賤”,嚴格按照反腐敗法律法規(guī)的要求,嚴肅懲處。只有這樣才能體現黨和政府的公正廉明,才能體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在農村基層反腐敗斗爭中,不管有腐敗問題的農村基層干部多大的“后臺”、多強的“關系網”、多雄厚的“財力”,不論其職務高低、黨齡長短,都應堅持原則,不徇私情、秉公執(zhí)法,公正公平的處罰。 不管違紀違規(guī)的村組干部在農民群眾中有多高的威信,多高的宗族、家族地位,都不能搞“靈活處理”,否則反腐敗的規(guī)章制度就會成為一紙空文,法律的公正性將會喪失,民眾不能心悅誠服。
綜上所述,反腐敗的法律法規(guī)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包括農村基層干部在內的各級黨政干部都必須認真遵守。反腐敗的“熱爐”是鐵面無私的,任何腐敗分子都應受到嚴厲、及時、公正地處分和處理,不能有“特殊情況”。黨只有堅決清除消極腐敗現象,才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密切黨同農民群眾的關系, 才能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共中央黨校.新時期領導干部反腐倡廉教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7:8.
[2](美)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M].孫健敏,譯.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4:370.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第2 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2-333.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7.
[6]胡錦濤.黨的十八大報告[R/OL].中國時政,[2012-11-20].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_9.htm.
[7]李秋生.從一個貪官的教子之道說起[N/OL].新華網,[2009-2-20].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9 -02/20/content_10853460.htm.另見,肖知興. 一個貪官給兒子的信[J].視野,2008(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