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nèi)蒙古豐鎮(zhèn)市實驗中學 劉新華
寫景之于文章恰如寶鉆之于華衣,調(diào)味之于佳肴,彩漆之于良木;沒有震懾靈魂般主旨的醒藥,卻能洗滌心靈畔誤落的塵穢;沒有條分縷析般敘事的分明,卻有錯落有致的情景交融。如一灣清溪,似一泓醴泉,沁心脾,潤肺腑。成功的寫景看起來是一幅畫,繪的卻是詩;也是一首歌,譜的又是韻,更是情!
回顧十幾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曾多次被課本中古詩文中的寫景所折服,享受其帶來妙感的同時,總不忘摘錄背誦幾句、幾段,細細品味、研習,偶有收獲,即與全體學子共饗。
共饗一:同一座山,不同的情感及抒發(fā)方式。
如讀杜甫《望岳》中“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時,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座高大而氣勢雄偉又神奇秀麗的泰山,其中詩人巧煉“割”字,運用了想象和夸張手法,賦予靜止的山峰以鮮活的生命力。而杜甫寫本詩時年僅25歲,是借省親之機去山東兗州任司馬的父親那里游歷名山,他正是年輕志遠,意氣風發(fā)之際,用此句表現(xiàn)出自己不怕困難攀登人生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與氣概。
如果詩人直白地稱自己有多么大的雄心與氣概,那不免沒有可讀性,還失去了藝術(shù)性,而詩人巧用景暗示自己的雄心壯志,其藝術(shù)效果不言而喻。
同樣寫泰山,元代散曲家張養(yǎng)浩的《登泰山》:“……萬古齊州煙九點,五更滄海日三竿。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
此詩始寫初登泰山的歡愉心情,在“一舉到天關(guān)”后,泰山絕頂上望到了“齊煙九點”(即濟南附近的華山、鵲山等九座孤山)的奇觀和“泰山日出”的盛景后,被這吞吐日月醞涵山岳的宏偉壯麗美景而打動,進而發(fā)出了“向來井處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覺寬”的喟嘆,即以前居住狹窄,知識淺薄猶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鳥巢好像也覺得海闊天空。以泰山的高大而反觀自己的渺小,提出做人要有寬廣的胸懷的哲理。
以上是兩位詩人對一座泰山感受其高大之時發(fā)出的不同感想。我讓學生自問:假如有一天你登上泰山會有怎樣的獨特感受呢?
共饗二:今古詩人對“雪”的異曲同工之感。
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散文《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先品“天與云與山與水”一句,看似連用三個“與”字,有繁瑣拖沓之感,實則“與”字巧妙聯(lián)珠,寫出了天、云、山、水融為一體,難以分辨的蒼茫浩大的景象。而“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分別修飾長堤、湖心亭、船、舟中人,量詞的劇變,有如把一張實景照片變?yōu)橐环袊綄懸馍剿?,形神兼?zhèn)?,渾然天成?!昂醒傻酶写巳恕备鼙憩F(xiàn)作者的那種超凡脫俗、高潔避世的精神境界。
而同樣的雪景在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中則流露的是一種偉人的豪邁情懷,“北國,萬里,莽莽……”這些詞句真可謂大氣磅礴,氣勢雄渾,處處洋溢著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而對當代風流人物的歌頌,早蘊含在景語之中。
共饗三:一輪紅日數(shù)“輪”情。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天上紅日,地上白雪,兩種色調(diào)一交融,白雪從紅日中獲得了色彩,紅日映照的不是白雪,其實是詞人的一顆熱愛山河之紅心。
白居易的《憶江南》,“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苯蟿倬霸谒旰髮憗砣澡蜩蛉缟?。初升紅日把江花和江水烘染、映襯而形成了我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讀罷,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日出引發(fā)了詩人們?nèi)绱说那殂?,而日落呢?唐代李商隱有一天傍晚時分,郁郁不樂地登上長安的樂游原,但見一輪紅日西斜,情不自禁地唱出了《登樂游原》中“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其中寓有詩人多少既贊賞而又惋惜的感情!
綜上所述,一輪紅日數(shù)“輪”情,同物異情,各有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之源來自作者能否做到:寫自己所見之景,抒自己肺腑之情,自己的就是獨特的,就是創(chuàng)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