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學生小陳近日上車前發(fā)現(xiàn)丟了火車票,在列車上她向列車長出示了12306 網站購票成功短信、郵件和身份證等,卻仍被要求全價補票,并且無法退票。小陳沒有像其他有同樣遭遇的旅客一樣忍氣吞聲,而是選擇了將昆明鐵路局告上法庭。據(jù)稱,杭州鐵路運輸法院已正式立案受理。
這類案件的法律爭議并不復雜。旅客為支持其訴訟請求,在法律依據(jù)上往往拿出的是《合同法》。顯然,旅客享受鐵路運輸服務是基于其與鐵路運營商之間所達成的鐵路運輸合同,而車票通常被用來作為鐵路運輸合同的基本憑證,但并不是鐵路運輸合同成立的必備要件。從《合同法》的立法精神和相關規(guī)定來看,要求丟失車票的旅客重復購票,實無法律依據(jù)。
既然法律關注如此簡單,鐵路方面為何要堅持讓丟失車票的旅客重復購票呢?他們的依據(jù)更多是一些本部門內部規(guī)程,如《鐵路旅客運輸規(guī)程》。正是這份“規(guī)程”規(guī)定,旅客丟失車票應另行購票。鐵路部門為此通過媒體解釋,核心意思就是防止旅客逃票。
鐵路旅客逃票嚴重,這是事實,需要正視。但將防止逃票的責任都加諸旅客,卻有失公平,也不符合法治精神。既然實名制購票已經實現(xiàn),出現(xiàn)逃票現(xiàn)象可以說并不是旅客的錯,而是鐵路方面在進站程序設計上應予解決的問題。這一進站程序上的問題顯然不能拿來凌駕于《合同法》之上。
一個頗值得關注的背景是,鐵路運輸法院在新一輪的司法體制改革中,都告別了“老東家”鐵路部門,而回歸了司法系統(tǒng)。鐵路運輸法院不再是“鐵路的”法院,而成了專司“鐵路運輸”相關案件的專門法院。這也意味著企業(yè)司法被終結,鐵路部門(公司)在個案審理中也沒了“主場優(yōu)勢”。長期以來,鐵路司法、壟斷經營等不合理的制度設計縱容了“鐵老大”的壞脾氣。要糾正這種局面,個案之外,仍需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與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