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雨娃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4)選入了《漢書》中的名篇《蘇武傳》,所據(jù)為中華書局1962 年版。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出于名家之手,目前公認為當前最好的整理本,版本可謂允當。但筆者在從事教學之余,卻發(fā)現(xiàn)其中有些注釋值得商榷:“方欲發(fā)使送武等”,文章注釋為:“漢正要打發(fā)派送蘇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時候。發(fā)、使、送,都是動詞?!边@則注釋顯然有悖常理。
文章開頭,且鞮侯單于初立,盡數(shù)遣還扣押的漢朝使者路充國等。漢武帝非常贊許這一做法,認為這是匈奴釋放和解的信號,也是雙方修好的契機,積極予以響應(yīng),派遣蘇武和副使張勝出使匈奴,一來護送匈奴使者回國,二來贈以厚禮,答其善意。但是等蘇武等人到了匈奴,卻大失所望?;倚闹啵K武等人自然籌劃及早歸國。就在匈奴準備派遣使者護送蘇武回國之時,碰巧遇上了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人密謀反叛。蘇武也因為副使張勝而受牽連,歸國無望,滯留匈奴。這樣理解,上下文銜接自然,又符合整個事件的發(fā)展過程,文義貫通而無窒礙。
課文注釋寫道:“發(fā)、使、送,都是動詞”,而古代漢語中,鮮有三個動詞連用的情形。很明顯,“發(fā)使”中的“使”當為名詞,即使者之意。當時民族之間的交往,對于使者的迎送,都會派遣專人護送:一則可以沿途保護,不會致生不虞;二則外國使者語言不通,也可以發(fā)道款譯。本書中蘇武出使,其職責之一也是護送扣押在漢的匈奴使者回國。這種使者之間的護送在《漢書》中也不乏其例,如《漢書·張騫列傳》:“大宛以為然,遣騫,為發(fā)道譯,抵康居。”“烏孫發(fā)道譯送騫,與烏孫使數(shù)十人,馬數(shù)十匹。報謝,因令窺漢,知其廣大?!逼渲小鞍l(fā)道譯”,即為派遣向?qū)?、翻譯之意。
《漢書》一書著述謹嚴有法,自有其固定的敘事規(guī)則,并且一以貫之。如果“方欲發(fā)使送武等”翻譯成“漢正要打發(fā)派送蘇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等的時候”。那么應(yīng)該屬于插敘或補敘,對于插敘或補敘,班固都有固定的安排,并且都有語綴詞點明,如“始”“初”等,少有例外者。至如本文,更應(yīng)該用一“初”或“始”字加以表明。本文無此,當不屬于此類。
同時,筆者查閱許多教輔資料關(guān)于此文的翻譯,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兩漢書故事選譯》以及《漢書紀傳選譯》、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的《二十四史全譯》的相關(guān)部分,對于這句的翻譯都為“正當單于打算派使臣護送蘇武等人回國的時候”。值得一提的是,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其第四卷《秦漢下·丁編·傳記》中有關(guān)蘇武的傳記,全以《漢書》為本,對此句的理解也為“單于準備派人護送蘇武等回國”。此外,類似課本的翻譯卻鮮有其例。
筆者猜想,出現(xiàn)這種分歧的原因,在于對過渡句“方欲發(fā)使送武等,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到底是承前還是啟后的理解上。查閱課本所據(jù)中華書局《漢書》,點讀也是如此,不知何因,不敢妄斷。但是據(jù)上下文看來,這一句還是緊跟上段為好,如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中相關(guān)部分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