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璇
學生不敢說、不想說、沒話說,課堂變得越來越沉悶。為此,我們要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讓孩子敢說;精心設計問題,緊扣教材,依據(jù)學生實際,讓學生想說;注意學生知識積累,讓學生有東西說。讓孩子多說,不但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生成長的需要。
《新課標》倡導的是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應放棄師道尊嚴的權威思想,理解他們,關心他們,走近孩子,親近孩子。課上,孩子參與交流,一視同仁,微笑著傾聽完他們的發(fā)言,及時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習的信心。課下,把自己當作孩子們中的一員,與他們聊天,融進孩子的心靈,亦師亦友。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為活躍課堂打下基礎。
多用激勵評價。有些孩子參與交流時,不著邊際,神馬都是浮云,偏離主題。教師不要簡單否定,認真傾聽孩子發(fā)言,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準確發(fā)現(xiàn)孩子出錯的原因,多用激勵評價,少用否定評價,尊重每個孩子的見解,并讓其他孩子學會傾聽和包容。敞開心扉與孩子交流、對話,讓孩子感到老師不是在教他們,而是在與他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防止發(fā)言壟斷。課堂上,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交流時總是有幾個勇于發(fā)言的、思維敏捷的、搶著發(fā)言的人。如果不注意交流調控,無形中就會造成發(fā)言壟斷現(xiàn)象。長此下去,大多數(shù)孩子很難得到發(fā)言的機會,久而久之,他們也就失去了發(fā)言的積極性。我們要打破壟斷,公平交流,使每個孩子都參與到課堂交流中去,享受到課堂發(fā)言的樂趣。
課堂問題的設計,什么樣的問題學生最感興趣,最愿意思考,決定著學生是否想說的關鍵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教學質量,影響學生的發(fā)展。
問題設計緊扣教材。教師要認真深入地鉆研教材,抓準教材的重難點,尋找問題設計的最佳突破口,這樣,課堂交流,學生才有交流依據(jù),才能較快地理解并及時發(fā)言。如目標定位太高,只是單方面地考慮教師“應該達到怎樣的目標”,而忽視了學生“所能夠達到的目標”。當現(xiàn)實與教師預設出現(xiàn)較大偏差時,教師教學態(tài)度就會有變化,恨鐵不成鋼的情形,讓孩子望而生畏,孩子還怎敢發(fā)言?主動參與的積極性當然也就一掃而光了。
問題設計依據(jù)學生實際。問題設計既不能太窄太易,也不能太難。要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不要超過他們的能力上限,使孩子課堂交流思維活躍、暢所欲言、無拘無束。鼓勵學困生發(fā)言,多讓不善于口頭表達的同學發(fā)言,要善于發(fā)現(xiàn)并及時抓住這類同學的閃光點,給予表揚,避免經常讓自己比較喜歡的個別孩子發(fā)言的做法,使課堂成為孩子思維碰撞的舞臺,心靈溝通的平臺。
問題設計適宜口頭表述。設計問題時,可把一些大問題分解為幾個小問題,注意問題設計的坡度性,以利于學生課堂交流。課堂發(fā)言具有臨場、短時、口述等特點,如果教師的問題設計要經過孩子長時間的書面整理才能較好回答出來,要學生踴躍發(fā)言顯然不可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選擇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事例,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講。同時,大膽探究、創(chuàng)新,合理重組教材,盡可能減少教材對孩子交流的不利影響。
孩子沒有豐富的積累就沒有豐富的語言。有時課堂交流,老師拋出一個問題,學生明明知道往哪兒回答,就不知道用什么語言用哪個詞才能更準確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由于拿捏不準,索性也就不舉手了。如果學生積累豐富,課堂交流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誰不想一展自己的風采呢?我們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的積累開始。引導學生多閱讀,教師應有讓小學生“少做題,多讀書”的觀點;督促學生勤摘抄,并能由淺而深,由雜而精,由個人摘錄到集體交流,由純粹的摘抄到配以一定的花邊、淡雅的圖案,由簿記式到卡片式等等。鍛煉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增強了孩子課堂交流的自信心。
課前積累,讓學生說有準備。培植孕育師生成長的基于預習狀態(tài)下的以“自問自探”為主的成長課堂,課前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工具書等對課文內容有個提前認知,表面的東西基本已掌握,不管老師怎樣變換形式問題設計都能反應更快有話可說。
總之,積極發(fā)言、參與交流是學生上課認真,積極學習的表現(xiàn),它會使學生處于一種活躍的思維狀態(tài),更好地鍛煉邏輯分析能力。不但如此,積極發(fā)言、參與交流還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口才和膽量,為將來走向社會做準備。如此說來,培養(yǎng)學生積極發(fā)言參與交流習慣,不但是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生不斷成長的需要,不可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