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玉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其實就是強調(diào)讀和背的重要性,背誦這種傳統(tǒng)的教育“良方”,可以讓學生積累一定量的名句名篇,理解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啟迪學生的智慧,對寫作有相當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和詩文,因為背誦本就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原點。
自古以來背誦就被作為我國啟蒙教育的一種傳統(tǒng)方法。如果從小就開始背誦《三字經(jīng)》、《百家姓》以及唐詩宋詞,雖然不能清楚地理解詩的語句與內(nèi)涵,但能夠很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等能力,積累大量的名句名篇。背誦不是一蹴即就的事,要靠平時大量的積累,積少成多。
對一些佳作和名篇,有的學生背誦起來可能有些困難,可以要求學生背誦其中的一部分或幾句話,若干年以后,也就能積累大量的文章。在積累達到一定的量以后,學生的思維表達、文化氣質(zhì)以及文章的韻味都會發(fā)生明顯的改變。本來不太理解的地方或感悟不清之處在熟讀或背誦之后,學生就能夠深刻地體會文章表達的妙處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在習作表達時就會無形中受到影響,改變自己的習作角度,進入一種較高的境界。與人交流,回答問題時也會浮想聯(lián)翩,運用自如。一種文化的氣質(zhì)、高雅的談吐在不經(jīng)意間就會影響他人,讓人變得文質(zhì)彬彬。
要求學生背誦大量的名句名篇并不是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教會學生在樹立信心的前提下,掌握一定的技巧,用科學的方法理解記憶。有些難度較大的課文,可以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先形成一個映像,再依照課文敘述的順序和過程并結(jié)合這個映像強化記憶,效果會相當明顯。
以教學《荷花》為例,熟讀課文之后,讓學生理清全文的幾個部分:看荷花,荷花的各種優(yōu)美姿態(tài),觀荷花時的想象和感受。這時讓學生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回顧課文中描述的荷花,目的是讓學生產(chǎn)生一個映像,把一幅幅千姿百態(tài)的荷花圖印在腦海里,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再依據(jù)文章描述的幾個部分依次進行背誦,學生背誦起來就會容易很多。再如《夜宿山寺》,教師應指導學生抓住“樓高”這個詩眼以及夸張的描述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和輔佐,先指導學生理解這首詩的詩意,可以幫助學生記憶。
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往往會產(chǎn)生枯燥乏味的感覺,特別是在背誦整篇文章時感覺更明顯,甚至會有放棄背誦的感覺。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本中的圖示來增強學生的記憶。這種圖示并不完全是指文中的插圖,有時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繪出一個簡單的能夠幫助記憶的簡筆畫,都可以引導學生背誦,激發(fā)學生形象性的記憶,讓學生很容易地記住文章的內(nèi)容。
例如,背誦《春到梅花山》時,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簡筆畫畫出梅花山的示意圖,邊理解邊畫,邊畫邊背誦,背誦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根據(jù)示意圖來理解課文,使背誦變得有很多的趣味性,增加學生的背誦興趣。再如,背誦《泊船瓜洲》,圖示的方法顯得更加有實用性,讓學生劃出一條線作為長江,在兩岸邊上標上相應的地理位置,“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币豢磮D就知道了,詩句的內(nèi)容便脫口而出。
對于教科書中的經(jīng)典名篇,并不是每一篇都要求學生進行背誦的,每篇都背,不僅耽誤學生寶貴的時間,同時也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有可能挫傷學生的背誦熱情。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精心篩選,選擇一些優(yōu)秀的詩文讓學生背誦。對于一些內(nèi)容較長的文章可以選擇一些重要的段落或者幾句經(jīng)典句子讓學生進行背誦,選擇時注意遵循“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的原則,不要一股腦地整篇背誦。
例如學習《廬山的云霧》時,文中描寫廬山云霧的部分內(nèi)容較精彩,用詞準確,語句優(yōu)美,對學生寫作有很大的幫助,像這樣的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進行背誦,再如學習《九寨溝》時,比喻句很美,把九寨溝比喻成人間仙境,充滿詩情畫意,句中的四字詞語更是美不勝收,可以讓學生積累到優(yōu)美的詞語,在以后的習作表達中得以運用,學會如何進行景物描寫。像這樣的內(nèi)容,學生也愿意背誦,而且背誦得越多越好。
在語文教學中,背誦可以積累詞匯,記住名言名句,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文思如泉涌。作為小學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從小就多背誦一些名篇名句,積淀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讓中華傳統(tǒng)的燦爛文化源遠流長,讓學生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知識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