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敏秋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已經(jīng)進入了“微”時代,微博、微信、微淘,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同樣在教學中,在日新月異的今天,利用微課輔助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已成為大勢所趨。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迎來了“微課”時代?!拔⒄n程”作為一個新概念,是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學生再也不是一味被灌輸知識的容器,而是積極參與、主動獲取知識的主體。
情境教學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明確創(chuàng)設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設或引入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具體場景或教學資源,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需要,精心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充分考慮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把知識點和趣味性融合起來,這不僅能幫助學生有效理解課文內(nèi)容,也能有效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嫦娥奔月》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幫助學生更好地朗讀、理解、感悟文字,感受人物特點。比如,出示第一段,并用顏色字體突出顯示:痛苦、災難,引導學生思考人們苦難是什么?以及突出顯示:登上、運足、拉滿,在朗讀中引導學生感覺出后羿的“勇”。再比如:“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碧藍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著月亮飛去?!边@時教師可以配合教學需要出示圖片,再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讀出嫦娥奔月時的優(yōu)美。在文本最后,教師還可以配合出示蘇軾的詞中《水調(diào)歌頭》的詞:“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币龑W生在為嫦娥的祝福中感受嫦娥的善良美麗。
通過引入微課資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幫助了學生更好地去體會文本中嫦娥、后羿、逢蒙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使學生真正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也激發(fā)了學生對民間故事的興趣。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苯虒W是一種雙向活動,教師要發(fā)揮教的作用,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而微課能以其特有的優(yōu)勢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通過把聲音、圖像、文字、視頻等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調(diào)動學生的眼、口、手、腦協(xié)調(diào)聯(lián)動,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中探索知識、積極尋求答案,就會有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收獲。
例如《長江之歌》這篇優(yōu)秀的詩歌,作者以雄渾的氣勢,贊頌了長江的宏偉、壯觀,考慮到本地區(qū)的很多學生都沒有見過真正的長江,未曾領略到長江的磅礴氣勢,為此,筆者以微課彌補,帶領學生領略長江的宏偉博大和多姿多彩,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真切情感和對長江的熱愛、依戀之情。并且結(jié)合《話說長江》這一欄目,截取部分視頻進行播放,幫助學生能夠了解長江、認識長江,更好地自讀、自悟。
在這一課中,微課向?qū)W生提供了文字、圖片、影視等資源,化抽象為直觀,讓孩子們通過手、眼、耳、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實踐活動,多感官、多方位感知長江,感受長江,讓長江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與長江血肉相連。這樣的教學更為小學生所喜歡,學生興趣特濃,能幫助學生迅速正確地把握詩歌的意境。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原因,抽象思維能力還較弱,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對本課的重難點進行有效的掌握。而微課具有重點突出、時長適中的優(yōu)勢,有利于抽象思維較弱的小學生去理解和記憶,尤其是對于那些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的學生,微課能夠快速地引入課題,圍繞線索突出重點內(nèi)容,更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例如在《夾竹桃》一文的教學中,作者寫的是夾竹桃,但是課文第三自然段竟無一個字提及夾竹桃,有的學生認為這一自然段可以刪除,有的學生認為這一自然段不能刪除。這一自然段到底能不能刪除,有何作用?我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利用微課,把課文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文字制成課件,通過學生讀后小組交流,讓學生明白:第三自然段中寫了季羨林家中的14 種花,一年三季,花開花落,萬紫千紅,開得很熱鬧的景象。而第四自然段寫了夾竹桃花與前面講的14種花相比,它的花期更長,韌性更加可貴。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究,終于弄清了作者寫院子里的14 種花的原因,是為了更加襯托夾竹桃韌性的可貴,因此,這一自然段不可刪除。
通過微課的展示,引導學生向目標方向思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獲得知識,有效突破了教學重點,解決了疑難問題,這種學習方法要比老師在那里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的效果強一百倍。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潛能”,“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語文博大精深,許多內(nèi)容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可感悟而難于表達。教師應根據(jù)教學需要,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每位學生都能參與適合自己的學習過程,各抒己見、深刻體會,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讓學生在大膽求異、大膽想象中展現(xiàn)自我。
以《鄭和遠航》一課為例,在課堂導入部分,筆者出示鄭和圖片、附上鄭和的人名,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說說自己所了解的鄭和。由題導入,激發(fā)學生對鄭和下西洋到底有多“遠”、遠航途中發(fā)生了哪些事情、究竟有怎樣的意義等問題的興趣。而且,還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配合微課資源,幫助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展開想象,例如講到鄭和船隊出發(fā)時,教師可以結(jié)合課本文字,配以圖片來顯示這一壯觀場面,在富有情境的氛圍中讓學生談談此刻的想法。在學習“戰(zhàn)勝兇險”那一部分,教師也可結(jié)合《鄭和下西洋》的動畫片,除了組織學生交流書中描寫的“兇險”外,還可展開討論: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鄭和他們遇到的危險又何止這些,自然的、人為的等等,想象一下,他們還會遇到哪些危險呢?又是怎么克服的?為什么他們最終能戰(zhàn)勝這些兇險呢?我想,拋給學生這一系列的問題,學生的思維火花受到碰撞,生成的東西一定會更多。
有了微課的加入,更能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在富有情境的氛圍中交流討論,展現(xiàn)自我,對學生理解鄭和遠航的偉大意義更有幫助。
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我們教師也應跟隨時代的腳步,打破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積極探索微課這一新型教學資源的發(fā)展和延續(xù),開啟學生智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只有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因為微課的“加盟”而充滿活力。當然,在微課的制作過程中也應注意一些致命性的問題,不能將微課等同于課堂實錄,只要我們能堅持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致力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就能充分發(fā)揮微課作用,讓語文課堂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