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爽
(遼寧省鞍山市第六中學)
大致上來說,我的高二歷史雙語教學實踐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由于學生剛剛接觸歷史雙語教學,一切對他們來說都是未知的,神秘的。所以在學習之初,要進行心理動員,讓學生對雙語教學的內容、進程、難度都有大致的了解,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同時也要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盡快地完成從傳統(tǒng)教學向雙語教學的過渡,盡快適應歷史雙語教學并有出色的表現(xiàn)。比如:告訴學生不需要對語言形式的使用刻意留心,但是要盡量吸收能夠聽懂的語言知識(句型、詞匯等);幫助學生克服羞怯感,使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鼓勵學生從個別的單詞說起,再說簡單的句子,從人名地名等常用詞說起,再到歷史專業(yè)詞匯,讓學生不必拘泥于一定要使用英語,在語言能力不夠的時候,可以轉用母語來表達。教師課前準備相關詞匯,以關鍵歷史史實和歷史人物為主,安排學生課前預習。教師課上使用英語板書,包括書中的大小標題,關鍵詞和專業(yè)術語。通過板書來建立學科體系,用英文設計歷史教學板書要避免長詞長句,較難的部分使用漢英結合或用漢語注明。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雙語教學環(huán)境。當教學中缺乏語言環(huán)境時,教師應利用非語言行為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通過PPT直觀地展示教材,有利于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便于他們記憶和運用。課后進行單元測試,設計部分英語題目,側重于學生的詞匯理解能力,突出學科知識的重難點考查。
經過第一階段的教學實踐,學生基本上熟悉了歷史雙語教學的模式和教學思路,絕大多數(shù)同學已經掌握課堂常用語,能用簡單的英語語句交流,能讀懂英語試題題干,解答正確率較高。但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一些同學還沒有找到正確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課堂主動發(fā)言的同學較少,發(fā)言者固定是那些英語好的同學。教師的教案和教學設計都不太成熟,有待完善和提高。
第二階段為成長階段。教師根據(jù)歷史知識準備相關詞源和英文資料,酌情而定,可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材料的準備當中,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可達到預習的效果,也可以讓他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可謂是一舉三得。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查找相應英文詞匯,讓學生形成相關知識體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將漢語和英語整合起來,不分主次交替使用。復習提問時可由學生組織,學生之間英語問答。可以采用抽簽的方式抽出學號、題號,讓全班學生都參與互動問答。
回顧第二階段的教學實踐,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喜在一部分學生在兩個階段的教學中脫穎而出,完全達到了教學目標,在歷史學科學習和英語語言學習方面獲得了雙贏,用事實印證了歷史雙語教學的可行性。而憂在少數(shù)學生由于歷史學科基礎和英語底子都很薄弱,逐漸落后于班級平均水平,出現(xiàn)了較為嚴重的兩極分化,這部分學生甚至對英語和歷史都產生了厭學情緒。這種局面使我的教學實踐進退兩難,經過反復思考和研究我找到了比較實用的解決方案:先把這些同學集中起來完全漢語授課,確保歷史學科知識的正常掌握,然后讓他們自愿進入雙語課堂,拋給他們很簡單的問題,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這樣,進入第三階段時,情況有所改善。
第三階段為完全雙語教學。使用合作探究法,也可以嘗試將研究性學習引入到歷史雙語教學中。首先,布置任務,明確要求,題目大多是一個歷史事件或人物。其次,小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搜集英語材料,教師指導學生從原版外文書籍和有關網站中獲取需要的外文資料,并進行必要的分析、整理,用以解決所遇到的問題或者得出相關結論,由學生制作課件或撰寫文章,在課堂上進行匯報。最后,教師進行課堂點評與反饋。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在課外,可以組織學生創(chuàng)辦“歷史雙語角”,主題是“歷史上的今天”要求每天更換內容,使用中英文介紹,或者由學生自己創(chuàng)辦中英文報紙,獨立發(fā)表文章,提高中英文書寫表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過程中遇到有難度的問題,教師不能靠減少單詞量甚至放棄提問來遷就學生。教師應該及時調整雙語教學的內容和教法,設計好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推進的問題作為踏板,讓學生嘗到跳起來摘到蘋果的甜頭。這樣他們才有成就感,才有進一步學習的動力。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人的和諧發(fā)展,人的健康成長。在高中歷史課堂中實施雙語教學,對國家來講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學水準;對教師來講有利于轉變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素質;對學生來講雙語是一種交際工具,學科知識和英語語言能力無疑是學生今后走向世界,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必備的條件。因此歷史雙語教學可以說是歷史與英語的雙贏,學生與教師的雙贏,中國與世界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