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彬
吉林省梅河口廣播電視臺,吉林通化 135000
縣級電視臺是黨和國家電視新聞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當地黨委政府的喉舌,擔負著重要的使命,為推動當地政治、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h級電視臺的新聞,因為說的是身邊人、身邊事,本應成為當地干部群眾最關注的節(jié)目之一。但由于受到資金、人員編制、新聞理念等諸多因素的限制,造成大多數縣級電視臺的新聞成了當地傳達政令的“簡報”,群眾喜聞樂見的消息偏少。這其中,有電視臺本身的因素,但也有電視臺新聞記者自身定位不清、努力不夠的原因。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縣級電視臺的新聞記者,在此就縣級電視臺新聞記者如何正確認識自身價值,找準自身定位,揚長避短,苦練內功,不斷提高新聞采編質量作以探討。
在我國四級電視機構設置中,縣級電視臺是我國最基層的電視臺,也是分布最廣泛的電視臺,“上情下達、下情上傳”是縣級電視臺新聞宣傳工作的最主要功能。因此,作為一名縣級電視臺的新聞記者,在日常新聞采訪活動中,必須始終牢記自身職責,找準自身定位,做好新聞宣傳報道工作。
每年,中央、省、市都要制定出臺許多文件,如何將這些條文式的文件精神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畫面讓基層群眾知曉、明晰,進而能夠很好地執(zhí)行貫徹,是擺在每一名縣級電視臺新聞記者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要做好一名合格的上級精神的傳播者,新聞記者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主動學習上級精神,領會精神實質,明確宣傳重點,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轉換角色,將自己定位在基層群眾的角度看問題,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三是要做一個合格的“語言轉換器”,從群眾的視角去看待上級精神,用當地群眾最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最明白的語言,將上級精神真正如春雨一般,浸潤到基層群眾的心里。
“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群眾的高度評價和定位??h級電視臺新聞記者身處基層,更要自覺擺正和人民群眾的位置,牢固樹立“人民至上”觀念不變,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要“潛入深水撈活魚”,深入到城鄉(xiāng)每一個角落尋找素材,發(fā)現(xiàn)亮點,把鏡頭對準基層和群眾,真正讓人民群眾成為新聞的主角,用群眾身邊的先進事跡去教育群眾。
縣級電視臺除了要做好對當地新聞宣傳報道工作之外,另一個主要功能就是做好對上、對外宣傳工作。因此,在挖掘出基層工作亮點后,還要主動將這些亮點及時向上級臺進行上傳,力爭將“點”化成“面”,擴大輻射面和影響面。要做好此項工作,縣級電視臺新聞記者首先要了解上級媒體的特點和節(jié)目需求,重點分析上級媒體中各欄目的定位和節(jié)目風格,并結合本臺采寫稿件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供稿,以便對號入座,看適合在哪個欄目刊播,就送往哪個欄目。同時,在新聞采寫時,一定要注意從小處著眼,大處落腳,以點帶面,從最佳角度切入,合乎上級媒體的播出要求。
近年來,隨著全國新聞戰(zhàn)線組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不斷深入,對縣級電視臺新聞記者的綜合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長期工作在采編一線的縣級電視臺記者,筆者認為,要推動縣級電視臺記者素質不斷提高,應該做好以下“三步走”工作。
1)要切實增強記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采訪過程中“多問幾個為什么”。
目前,由于受地域、機構編制等因素的限制,縣級電視臺記者大多年齡較大、學歷不高,總體人數也偏少。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有效的考評機制,一些縣級電視臺新聞記者工作主動性不足,習慣于每天早上等著領導“派活”。到了新聞事件發(fā)生地,也只是就事采事,聽聽介紹,取取景,走馬觀花了事。這樣一來,許多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就在自己眼皮底下溜走了。
2)要轉變工作作風,變等新聞為跑新聞,把新聞寫在大地上,寫在人民心坎上。
現(xiàn)在的很多縣級電視臺記者,總覺得自己端的是“鐵飯碗”,干好干壞一個樣,干多干少一個樣,缺乏競爭意識,危機感差。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邁不動步的習慣。如果哪個采訪沒有飯吃,沒有車坐,沒有好處拿,就不動彈。為此,要想寫出好新聞,必須抓好作風建設,要讓記者們清楚,新聞工作者的位置應當是“在路上、在基層、在現(xiàn)場”,在路上心里才會有時代,才基層心里才會有群眾,在現(xiàn)場心里才會有感動?!霸搭^有活魚,基層天地闊”。作為黨和政府聯(lián)系群眾的橋染和紐帶,新聞工和只有扎根基層一線,才能汲取養(yǎng)分,不斷發(fā)展。同時,為鼓勵記者深入基層,采寫出鮮活稿件,還要改變以往大鍋飯式稿酬發(fā)放模式,實行優(yōu)稿優(yōu)酬。此方法目前在我臺已全面實行。我臺的新聞質量明顯提高。
3)要加強推動記者文風的改進,“說實話,說新話,說老百姓的話”。
在當前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縣級電視臺記者身處新聞采訪戰(zhàn)線最前沿,本應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最能“接地氣”。但很長一段時期以來,縣級電視新聞大多以會議新聞為主,客觀上造成了縣級電視臺記者成為跑會記者。時間長了,有些記者的頭腦變得越來越遲鈍,手變得越來越機械,只要是會議新聞,就是“某某會議某月某日在某地召開,某某領導出席會議,某某領導主持會議,某某領導提出要求”;只要是現(xiàn)場新聞,就將事件簡單介紹一下,請領導或當事人說幾句與稿件內容大致相同的同期聲,沒有一點新意,讓觀眾看得昏昏欲睡?,F(xiàn)在,隨著“走轉改”的不斷深入以及縣市電視新聞的不斷改革和創(chuàng)新,這些記者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要想寫出富有時代感和新鮮感的稿件,已經變得十分困難了,許多有鮮明新聞點的事件,在自己筆下變得干干巴巴,沒有一點可讀性。對此,筆者建議這些記者不要怕丟面子,要想跟得上形勢,就必須加強自身學習,提高自身寫作技巧。一是要向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學習,通過與群眾多溝通、多交流,將自己真正融入到群眾中間,從群眾語言中汲取智慧,不斷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使新聞報道更加生動鮮活。二是向書本學習。學語法、學用詞、學敘事,真正做到通過自己的描述,讓觀眾知道新聞想說的是什么,做到條理清晰。三是向身邊人學習。多想想為什么同一條新聞線索,別人是從這個角度出發(fā),社會意義巨大,而自己卻只是就事論事,不能引發(fā)觀眾共鳴。四是向上級電視臺新聞記者學習。學習上級電視臺新聞記者高站位、大角度、深層次的寫作思路,站在基層寫大文章。五是向基層通訊員學習。要能夠放下架子,積極和基層通訊員交流,向他們學習各種專業(yè)知識,提高新聞稿件的權威性和指導性。
[1]王利芬.對話美國電視[M].中信出版社,2006.
[2]曹可凡,王群.節(jié)目主持人語言藝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徐威主.電視新聞節(jié)目制作與播出[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5.
[4]蔡幗芬,張開,劉笑盈.媒介素養(yǎng)[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