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9月25日臺灣《新生報》
臺灣食品安全問題的發(fā)生,消費者也難辭其咎,因為消費者的消費抉擇,是引導廠商行為的主要誘因。法國已立法通過,禁止大型超市隨意丟棄還可食用的食品,預計10年后將食物浪費減半。島內也必須改變鼓勵食品消費的文化,不過度制造及消費食品。
臺灣消費者對食品購買的第一要求是要好吃,第二要求價格低廉,可惜這兩個要件通常是違背而沖突的。臺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孫璐西曾說:“食品安全出問題,每個人都要檢討我們做錯了什么?!笔堑模徽搹氖称吩瞎?、制造商、品牌商、通路商、消費者到主管機關,都是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共犯結構。于是,臺當局提出要開始加強對食品原料上游供應商源頭做管理,要對委外生產的供應鏈做追蹤,要對四處林立的便利商店、連鎖食品店做輔導,要對通路商末端追溯上游進行品質追蹤做要求,要對消費者食品安全與危機意識再教育,對于負責制定規(guī)范與執(zhí)法的部門也必須要求有所突破與改變。
但當你發(fā)現(xiàn)在自己社區(qū)商店里賣的垃圾食物竟比新鮮蔬果還要多,每天大量回收商家丟棄的可用食品,每個社區(qū)居民都有責任提出質疑:“到底我們的食物鏈供應系統(tǒng)出了什么問題!”在現(xiàn)今慣性經濟體制下,人們受物質欲望操縱,現(xiàn)代的經濟體系,可以為了利益,全然不顧道德考量。但也不得不承認,很多人就是這個無良、破壞、剝削、致命的大機器中的小齒輪。目前臺灣食安造成問題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大量鼓勵食品消費的文化,只要正確教育享用食材食物而不過度制造及消費食品,食安問題基本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