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喜
(陜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陜西 西安 710006)
由于當前整個社會正處在一個以快速觀感接收為特征的讀圖時代,志書的卷前彩頁和隨文圖片以其獨特的紀實魅力,越來越受到志書編纂者的青睞和讀者的關注,設計精致的卷前彩頁和隨文圖片,使得志書在版面的藝術設計、插圖補白、美化裝幀等方面更加新穎活潑、多姿多態(tài)。“一圖勝千言”,圖片作為志書的一種呈現(xiàn)形式,較之正文文字部分具有更形象、直觀、簡明、鮮活、沖擊力強且信息容量大的特點,特別是高超的攝影技術拍出的圖片,配以恰到好處的文字解讀,往往能迅速抓住讀者的眼球,使志書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大大增強。同時,圖片使閱讀者增加了時空感,許多文字難以描述的復雜事情得到簡化明了的反映,其直觀性和對文字的相輔相成功能,可使志書省去很多繁文,節(jié)省若干篇幅,起到圖約事豐的效果。
總之,運用好卷前彩頁和隨文圖片,對于強化志書的資政、教化、存史的功能,提高志書的精美度、美譽度和鮮活之氣,反映時代氣息,都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另外,卷前彩頁的合理編排也會激發(fā)人們閱讀志書的興趣,使更多的人愿意接近、走近、閱讀志書;同時也為讀志、研志、用志廣開局面,提高了全社會對志書的認知度,使地方志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得以推廣。
筆者有幸參與了《汶川特大地震陜西抗震救災志》(以下簡稱《抗震救災志》)一書的編纂工作,全志16開本,70.25印張,插頁84頁,正文1112頁160萬字,設6編、52章、187節(jié),圖500多幅,表150余張。下面結合該專業(yè)志卷前彩頁部分圖片的編纂過程,就如何編纂圖片談點粗淺看法。
2009年初,在設計《抗震救災志》的框架內(nèi)容之初,主要是效仿國家志的編纂模式,除要求各文字卷圖文并茂外,計劃單獨設置一編:第3編《圖志》,采用集中編排和分散插圖的辦法處理,力求通過精選精編,以集中式、全景式地直觀再現(xiàn)和反映汶川特大地震中地震災害、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全過程。但是,在后期的實踐操作中,由于陜西受災損失僅占全國的3%多,不宜效仿國家志的模式,編成大部頭多卷本,而是采用單卷本,故將圖片集中編排至卷前彩頁部分,不再單獨設置一卷。
卷前彩頁原先計劃列11篇:(1)中央、國家部委和軍隊領導關懷;(2)部署指揮;(3)震前風貌;(4)地震破壞;(5)搶險營救;(6)災區(qū)自救;(7)八方支援;(8)政府新聞發(fā)布;(9)災后重建;(10)悼念紀念;(11)總結表彰。這個框架設計,在圖片搜集階段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工作的深入,如何更加科學地構思篇章、各部分的比例如何保持平衡等問題逐漸顯露出來。這時,如果采用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采用堆積累加的方式處理顯然是不恰當?shù)?。因此,在對已搜集的圖片進行科學分類基礎上,我們對有關問題又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之后又對結構形式、編排方式作了一定程度的調整。調整后列8篇,并做了順序上的一些調整,使之更緊湊、更能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調整后的篇目為:(1)中央領導關懷;(2)部委、軍隊指導;(3)決策指揮;(4)地震破壞;(5)悼念紀念;(6)搶險救援;(7)救災賑濟;(8)恢復重建。
由于初期搜集的圖片數(shù)量多(2000多張)、類型雜(圖片格式有 BMP、JPEG、PNG等),所以難免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同一圖片或者是相類似的圖片重復出現(xiàn)于不同篇中;
2.較多圖片缺少時間、地點、人物等要素,且圖片本身說明性文字的行文格式千奇百怪,“缺胳膊斷腿現(xiàn)象”嚴重;
3.涉及國家領導人的圖片排序較為混亂,且未嚴格按照順序排列;
4.圖片選取的典型性不足,無關痛癢的圖片多,典型性、富有沖擊力的圖片少。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及時重新擬定圖片的收錄和編排原則:
1.領導人排列次序
領導人按照職務位次排列;同一領導的數(shù)張圖片按時間順序排列。
2.圖片數(shù)量選擇(以從簡從精為原則)
(1)領導圖片,一般以一個地點或一件事情選定1張圖片。例,領導到災區(qū)視察,盡量避免選取的圖片都是在一個地區(qū)、一個場景視察的圖片,漢中市寧強縣是重災區(qū),如果選取的圖片都是領導去寧強縣慰問的,這顯然不妥。在編輯過程中我們就注意照顧其他受災區(qū)縣,例如略陽縣、勉縣以及寶雞市陳倉區(qū)等。
(2)災害圖片,一般以一個類型選1、2張或按一個市、縣各選1張確定。
(3)其他圖片,一般以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事件各選1張確定。
3.圖片質量
不用像素不高、注釋信息不全、不典型、不正確的圖片。達不到印刷要求的圖片,即便主題很好,也要將其刪除。
4.圖片注釋清楚
每張圖片都要注釋,說明圖照的基本內(nèi)容(時間、地點、人物及位置、事件、拍攝人或單位等)。
5.文中黑白插照部分圖片數(shù)量精簡
我們要求,各卷主編挑選所承編的正文的插圖。每章有幾幅即可,不刻意求多。因為重復使用同一幅圖片是志書資料匱乏的表現(xiàn),會使志書的容量和質量大打折扣。故建議各卷主編對于卷前彩頁已選取的圖片,正文中不再使用;各卷、各章間不得重復使用同一圖片,盡量避免使用同類圖片。
編纂卷前彩頁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全面、客觀、系統(tǒng),最根本的質量標準是“實事求是”“求真存實”。所謂“全面”,對于《抗震救災志》而言,就是應該包括從地震發(fā)生到搶險救災、災后重建的整個全過程,做到“橫不缺項”。所謂“客觀”,就是要求編纂人員要以對歷史負責的態(tài)度,不偏不倚,確保所選圖片真實、準確、權威,防止假圖片和有爭議的圖片入選,同時也要防止文字描寫的夸大或縮小,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來搜集整理編纂圖片。所謂“系統(tǒng)”,就是要從宏觀和微觀領域分別搜集圖片,做到“縱不斷線”。
具體而言,就是對入志圖片要注意存真求實,甄別真?zhèn)?。一般選用歷史真跡圖片,使之更具史料性、權威性。真實性是權威性的基礎,離開了真實性,權威性就無法說起。隨著電腦制圖技術的提高,要想用Photoshop改動一張圖片已經(jīng)十分容易,而且可以不露痕跡。這就需要我們在選擇圖片時加以注意甄別每幅圖片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對此,我們一方面認真審查搜集來的圖片,并請相關專業(yè)人員協(xié)助審查,審查圖片是否經(jīng)過人為加工、改動;另一方面,我們注意查看圖片是否人為地加以不必要的修飾,如色彩上、曝光度上的變動等,使得圖片失去原有的真實風貌。在這方面,尤其是涉及國家領導人的圖片,一定要慎之又慎,認真對待,力求避免出現(xiàn)張冠李戴,移花接木,以假亂真,無中生有的情況。
同時,志書的可容納性要求我們必須把握好圖片的數(shù)量。一般說,圖片提供太多、太雜是主要的難點。圖片搜集太多太雜往往是搜集部門彰顯成績的意愿,甚至認為這樣物有所值。但是,由于卷前彩頁的版面限制,其所能承載的圖片數(shù)量總是有限的。編纂《抗震救災志》,圖片使用多與少始終是一對矛盾,由于是單卷本出版,故給卷前彩頁的頁碼不多,如果什么彩照都用,其結果必然是彩頁部分極度膨脹。對此我們采取集約處理的方法,分清主次,確保重點,突出緊要。合并同類項,輔以交叉、重疊、明暗等表現(xiàn)手段,使彩頁處理的更豐富,也非常漂亮。當然,我們還是出于對頁碼的控制不得不忍痛舍棄部分彩照。
《抗震救災志》是一部立體再現(xiàn)汶川特大地震陜西抗震救災工作、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具有深刻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志書。因此,在選擇圖片時,就必須充分考慮它的代表性和廣泛性,使讀者通過閱讀卷前彩頁,能夠直觀了解抗震救災的全過程。
在篩選圖片時,大致歸納為從以下五個方面的主題入手:一是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陜參與抗震救災、慰問災民、災后重建等方面的圖片,以及省級主要領導在抗震救災一線活動的圖片。由于這些圖片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因而是專業(yè)志選用圖片時的一個重點,并做到優(yōu)中選優(yōu)、精挑細選、追求完美。二是反映災區(qū)地震破壞的圖片。在卷前彩頁最顯要、最突出的位置,選取了幾幅能夠體現(xiàn)地震破壞慘烈程度的圖片。需要強調的是,由于這部分的圖片在整部志書主題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必須有幾幅清晰的、大氣的、構圖完美且質量上乘,具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的圖片,使之成為志書主題的“領頭羊”式圖片,在這部分,我們主要選擇了幾個大的場景,例如反映“109隧道受損”、“寧強縣青木川受災慘烈損失嚴重”等的圖片。三是反映搶險救援的圖片。我們將自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8月間,凡屬陜西省省界內(nèi)搶險救災的活動以及陜西救援隊參與四川救援的圖片中,選取了清晰度高、場面壯觀、有沖擊力和感染力的圖片,按系統(tǒng)性和代表性的要求,逐一篩選后編排入志。四是反映社會賑濟的圖片。選擇反映“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患難與共、前方后方同心協(xié)力、海內(nèi)海外和衷共濟、守望相助傾力支持”的圖片應用于卷前彩頁之中。五是反映災后重建的圖片。通過反映城市新貌、學校醫(yī)院等民生工程建設,讓人蕩氣回腸、由衷贊嘆黨和國家“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之偉大。
《抗震救災志》的圖片經(jīng)篩選后,在做入志圖片的版面設置時,我們注意做到:突出主題——“抗震”和“救災”。要求每張圖片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必須是反映抗震救災事件的代表作,決不能濫竽充數(shù)、寧缺毋濫。比如:反映災后重建的圖片有許多許多,但是,我們編排的時候不可能每一張圖片都用上,我們有選擇地選了幾個點,“寧強縣天津高級中學”、“寧強縣天津醫(yī)院”、“略陽縣天津高級中學”等幾個災后重建投入較大的民生工程,采取跨頁的排版方式來宏觀反映災后災區(qū)新氣象和變化。由于采用跨頁,因而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突出了主題,強化了發(fā)展這一主題。
筆者認為,志書設計是個綜合體,從紙張到視覺到感受,是多元化的過程。一本好的志書,它更像一個舞臺,能夠展示信息,通過視覺的圖像、文字、色彩等等,將信息傳達給讀者。由于電腦和先進的設計軟件的飛快升級和普及,在大大提高了設計速度和效率的同時,也使設計排版人員降低了動手能力和藝術表現(xiàn)能力。加之現(xiàn)在的設計排版人員,往往是“重業(yè)績、輕設計”,只顧完成任務,而不顧排版是否科學美觀、大方得體。因此,在這方面,圖片的主編必須親自上手,多與設計排版人員交流、多將設計理念傳輸給他們,盡管這常常令設計人員叫苦不迭,效率自不待言。但是,只有這樣,才能處理好畫面編排,彩頁才能以鮮活靈動的畫面、組版和創(chuàng)意取勝,也才能創(chuàng)造出精品志書。
另外,由彩頁到志書是若干環(huán)節(jié)的結合,有菲林、印刷、裝訂、包裝等制作的后續(xù)環(huán)節(jié),它同樣涉及彩頁制作效果的最終體現(xiàn)。主編必須思考、兼顧和最大限度地預見這種關聯(lián),統(tǒng)籌思考圖片與正文的關系。就卷前彩頁如何設計,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彩頁的基本要素是圖片。固定的頁面中圖片大小或孰大孰小,是彩頁編排面臨的首要問題。既要考慮到控制彩頁的頁碼,又要保證不缺漏,還要考慮到圖片的經(jīng)典性。首先考慮到的就是人物頭照。一組人物圖片又有主次、先后、大小之別,而其余物化圖片則往往處于展示烘托的從屬地位。必須從彩頁提供和彩頁編排兩方面的實際出發(fā),妥善處理圖片的順序和大小問題。否則,一旦出現(xiàn)缺位、錯位等,易出現(xiàn)政治性、科學性問題。針對《抗震抗救志》的人物照問題,我們下了很多功夫,首先是找合適的照片,一張人物照的照片是否達到要求,不僅要看主要人物的表情、神態(tài)、站位等,還要考慮到其左右的一些陪同者的神情、站姿等。其次,一幅彩頁內(nèi)圖片分大小,也并非所有重要人物皆一概放大,一概前排,占據(jù)左上方。如果都這樣,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就是拙劣的彩頁和設計,形式也很呆板。精彩的彩頁編排是在把握總的設計原則下,在圖片大與小等諸多藝術環(huán)節(jié)上追求最大的靈活性,在原則和靈活的結合中把彩頁設計的異彩紛呈、美不勝收。譬如,對有些重要的領導人照片,其圖片的重要性有時就在于套一個框框、鋪一個底版就突出來了。再如,在反映“109隧道搶險救災”的圖片編排時,我們就注意采用這種變化,采用一大五小的跨頁編排模式,即以一張大圖為核心,做大做精,展示搶險救災人員不顧辛勞和危險,奮力撲火的感人場景。同時用五幅小圖勾勒出整個109隧道搶險的動人畫卷。
另外,作為統(tǒng)一于一部志書的彩頁,編排上首先的要求是齊,有統(tǒng)一,這是起碼的。而具體一幅彩頁,一幅彩頁畫面間的編排,則又齊又不能齊。完全齊,圖片一樣大小、一樣高低、一個模子,絕對不行,它剝奪了圖片的美感,讓讀者感覺索然無味。參差,就是要有圖片的大小、高低、前后、交叉,有疏密繁簡,有對立統(tǒng)一,有豐富多采。讓美既不單調也不凌亂。
彩頁是一個平面,但其頁面內(nèi)容經(jīng)人運用現(xiàn)代化工具施以藝術調動,畫面就有了遠近前后之分。它需要設計人依據(jù)編纂者的要求作出充分能動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如建筑設施淡化鋪底、群體人物輕重套疊、各種底色協(xié)調搭配、附以剪影、圖案或交叉使用等,均能達到鮮明強化、主體烘托、朦朧隱晦、相得益彰的效果?!犊拐鹁葹闹尽肪砬安薯搱D片的“地震破壞”、“悼念紀念”部分,均采用黑白色調的憂傷,即黑色底色調、文字采用白底黑字,來表達汶川地震舉國同悲。這樣既表達了作者對這次巨大地震災害的沉重悼念之情,也體現(xiàn)了對逝者的尊重,寄托了對無辜死者的哀思,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恢復重建”部分,以紅色為主色調,說明文字也都采用鮮亮的紅色字體,之所以選擇這種顏色,主要是充分考慮到災區(qū)人民的情感因素,紅色,代表喜慶、吉祥,代表老百姓對政府工作的滿意之情。
彩頁是圖文俱佳、圖文并茂的頁面統(tǒng)一。它的核心在圖片,即以圖為主、以文為輔。在圖文關系上圖重于文,文要讓圖。編排一般排文在后,讓圖片說話。同時準確凝練文字,讓文字使用能相得益彰、文圖連貫、文字精準、文字托圖。文字既有語言信息的載體功能,又具有視覺識別特征的符號系統(tǒng)。文字不僅表達概念,同時也通過視覺的方式傳遞著情感。所以根據(jù)實際,本志有的地方采用黑邊白字,有的地方則為白邊黑字,還有的地方采用紅字白邊??傊磺缶心嘤谛问?,但求透過文字表達情感。
當前,攝影技術日益提高,照相機也日趨普及,圖片資料十分豐富,這無疑為我們編纂提供了廣闊的圖片來源渠道。根據(jù)《抗震救災志》的實際需要,在收集圖片時,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種途徑:一是由省政府新聞辦負責征集圖片。根據(jù)志書的編寫需要,選用的圖片,具有數(shù)量多(2000多張)、時間跨度大(2008~2010)、要求高(一般要求底片像素1M以上)、涉及面廣等特點。陜西省政府新聞辦由于有這方面的資源,搜集照片較多,但也存在多而雜、量大但不精的問題。二是動員撰稿單位報送圖片。利用全志9家編寫單位參與撰稿的有利條件,要求他們報送若干幅與志稿條目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供編輯選用。三是發(fā)揮系統(tǒng)內(nèi)優(yōu)勢,通過地方志系統(tǒng)來補充圖片。事實證明這是很有效的一種方式。在圖片后期編輯過程中,我們與寶雞市志辦、漢中市志辦、寧強縣志辦、略陽縣志辦等直接取得聯(lián)系,對方提供了一部分不錯的圖片,為卷前彩頁的充實完善提供了保障。這種方式的特點是:目標明確、效率高、易得到。四是領導的直接參與。在編纂后期,當時還缺少一位省級主要領導參與災后重建的圖片,以及幾位常委在災區(qū)視察的合適圖片時,志辦領導利用手頭資源,親自打電話給這些領導的秘書或單位,很迅速的征集來了圖片。五是利用陜西日報社、陜西畫報社補充圖片。當我們從報紙或畫報上發(fā)現(xiàn)有我們需要的圖片,但尚未搜集到的,我們通過發(fā)函的方式搜集,事實證明,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由于前期搜集階段存在一些環(huán)節(jié)上的紕漏,導致在編纂后期,將大量精力花在核對圖片的文字敘述上,發(fā)現(xiàn)許多圖片不是時間有問題,就是地點有問題,要么是人物有問題。所以,文字信息的準確是圖志編纂環(huán)節(jié)中最關鍵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說明文字不準確,導致讀者云里霧里不知所云,這將致使圖片的價值陡降,甚至失去了存史的價值。故建議編纂人員在圖片搜集時,一定要對圖片本身的說明性文字作嚴格的統(tǒng)一規(guī)范,圖片搜集者必須參照執(zhí)行,對其內(nèi)容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拍攝者等要素缺一不可,絕不可只管挑選圖片,對文字敷衍了事。筆者在編纂時曾遇到很多“缺胳膊斷腿”的文字表述,給實際工作造成很多麻煩,如有一張反映災區(qū)搶救傷員的照片,照片質量很好,但其標注的說明性文字只有一句:“又一個生命得救了?!边@種抽象的、模糊的、以偏概全的說明詞讓筆者十分頭疼,棄之可惜、取之無味,因為缺少時間、地點、主人公等要素,最后只得舍棄。再如,在“決策指揮”部分,圖片搜集者將部分領導人去災區(qū)視察的時間弄錯,有的是比文字敘述的時間早一天,有的則是晚一天,導致筆者不得不將卷前彩頁涉及所有領導人的文字性說明中,其各項要素一一進行核對,反復查閱相關資料,以確保無差錯,這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因此,說明性文字必須要求要素齊全,包括準確的時間(分清事件發(fā)生時間和拍攝時間,標注要明確,一般在文字說明上出現(xiàn)的是事件發(fā)生時間,拍攝時間則括注于拍攝者之后)、地點(越詳細越方便后期編纂者進行編輯)、人物(點出人物的職務和站位等)、事件(越具體越好)。
志書出版是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志書書稿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見各種各樣的政治性問題,一旦出現(xiàn)政治性問題,有可能毀掉一個責任編輯、一個主編,乃至整個行業(yè)的前途,所以筆者想把政治性問題提出來說,以期引起各位同仁的注意,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出版無小事”,時刻注意把握志書出版中的政治性問題。具體到《抗震救災志》卷前彩頁文字部分而言,筆者主要把握幾點:
1.黨和政府機構,及其他重要機構的名稱時,其提法與排序要與相關規(guī)定保持一致。
2.國家領導人的名稱、職務務必正確,各級領導人人名及照片的排序與中央有關規(guī)定保持一致,保證圖片和圖片的說明文字相符。
3.注意其內(nèi)容是否涉及國家安全方面的事項,是否泄露了黨和國家的重要秘密,如軍事秘密、外交保密事項等。
4.注意保持對數(shù)字和史實的敏感性,特別是重要人物的生平和歷史活動,重大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過程及結果一定要確保準確無誤,遇到無十分把握的數(shù)字和史實一定要核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