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12月2日臺灣《金門日報》
國民黨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參選人朱立倫到金門拜票,金門縣長陳福海提出金門發(fā)展的三個契機與愿景說帖,朱立倫爽快地簽署見證,并表示歷經國共對峙與兩岸烽煙炮火的金門人最了解和平的重要性,要讓金門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的最好示范區(qū)。
國民黨執(zhí)政7年半以來,推動兩岸和平合作,的確金門鄉(xiāng)親感受最深,但其管制金門進入兩岸協商決策圈,并將金廈自由經貿的吁請束之高閣,也確為事實。但金門的“先行先試”并不足以影響兩岸大局與安全,更會獲得朝野政黨最大的支持及認同,舍此不就,反在枝節(jié)上多方阻難,似也不符一個宣稱要對兩岸“開大道,走大路”的政黨格局,這些障礙或可將其視為近年來藍綠惡斗的惡果;因為朝野在國家認同上的不和諧,已然實質造成臺灣的整體發(fā)展呈現停滯狀態(tài),連帶也影響到金門,以兩岸關系為例,金門就深受其影響,且傷害頗重。
以此回金門縣對朱立倫所提的契機與愿景說帖為例,建設規(guī)劃興建金廈觀光纜車,加速金廈旅游交通整合發(fā)展;金廈旅游產業(yè)無縫對接,建構“金廈自由旅游區(qū)”推動商務旅游、服務人員交流、互設協調平臺,打造安全流暢旅游服務廊道等等,都是可欲且可求的目標,但其前提仍在暢行無阻、簡便的溝通決策程序,以及對金門發(fā)展定位的認同。
因此,我們以為各黨候選人要訴諸自己執(zhí)政后的兩岸定位,不妨思考從“金門議題”開始。如:主動宣布金門為兩岸“非戰(zhàn)區(qū)”,在金門成立兩岸事務的常設機構,甚至將金門的主流民意納入決策圈,讓金門成為點燃兩岸和平火炬的平臺與起點,如此對實務性的兩岸和平交流、兩岸領導歷史成就,方有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