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芳 鐘小惠
[提要]在建設法治中國的今天,應當厘清群眾路線與法治的關系,注重兩者的“并軌結合”,運用法治思維踐行群眾路線,使群眾路線這一黨的生命線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關鍵詞]法治思維;群眾路線
[作者簡介]袁芳(1972-),女,江西贛州市委黨校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行政法學、社會學;鐘小惠(1966-),女,江西贛州市委黨校法學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法學。(江西贛州 341000)
群眾路線作為黨的執(zhí)政法寶,自誕生之日起便契合了諸多法理理念,閃耀著法治的光輝。筆者認為,在建設法治中國的今天,應當厘清群眾路線與法治的關系,把群眾路線的觀點、內涵和要求納入法治軌道,建立和完善黨員干部不敢、不能、不愿脫離人民群眾的長效機制,注重兩者的“并軌結合”,使群眾路線這一黨的生命線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一、法治思維和群眾路線的價值追求高度契合
群眾路線是共產黨人的生命線、傳家寶,而法治思維則是共產黨人的新方法、新優(yōu)勢,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這是法治的核心所在。法治作為一種綜合性社會治理機制,在本質上和整體取向上是群眾性的,它是調節(jié)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xiàn),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重要基礎,能妥善協(xié)調社會利益訴求,化解牢騷和不信任情緒,使“只見公仆不見官”的清風正氣,既來自共產黨人的自覺自律,更來自法治強有力的約束。
運用法治思維既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根本方法,也是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取向;既是維護群眾利益的原則,也是人民群眾解決自身問題的遵循。群眾利益一旦為法律所保障就轉化為權利,遵守法律就是保護公民的權利,就是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二、運用法治思維是走好群眾路線的重要保證
當前在密切聯(lián)系群眾、做好群眾工作中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群眾觀念較淡薄。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漠不關心,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上不對下,不愿面對。群眾,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敷衍了事,甚至以各種借口逃避、侵犯或損害涉及群眾合法利益的事情;二是群眾工作能力較欠缺。在做群眾工作時工作方法簡單粗暴,標準不一,脫離實際,或因經(jīng)驗不足,對上級精神把握不準,對基層情況了解不深,在面對復雜群體事件時茫然失措,處理不當,不僅引起了群眾不滿,也造成黨組織工作的被動;三是法治觀念不夠強。因不懂法不懂政策,導致在實際工作中出現(xiàn)違法亂紀,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有的雖然知法懂政策,但工作中不依法辦事,不按政策辦事,也經(jīng)常做一些有損群眾利益的事情。面對這些問題,必須把法治思維科學合理地貫穿到群眾路線中,處理好公權力和私權力、權利和義務、自治與法治的關系,合理制定公共政策,強化公共服務功能,有效地協(xié)調各種利益關系、化解各類矛盾,最大限度地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的作用、法的力量。
(一)法治的人本思維要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
法律是權力的依據(jù)和來源,法律授予權力,根本目的在于謀求人民的公共安全和社會福利。權力的本質在于服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強化服務意識,是黨在作風上純潔性的重要保障。為此,一要建設服務型政黨。要求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制度、領導干部定期下訪制度、閱處群眾來信制度等各項服務制度,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切實增進人民群眾的福祉。二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推進政府服務的法治化,制定政府服務法律法規(guī),將政府服務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實現(xiàn)政府服務的責任剛性化、政府服務的內容法定化、政府服務的機制制度化,推動政府職能向創(chuàng)造良好發(fā)展環(huán)境、提供優(yōu)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二)法治的民主思維要求認真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進一步強化民主意識
公眾參與是法治的核心內容,與黨的群眾路線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是讓群眾參與到黨的建設中來。完善人民群眾參與黨的建設的黨法黨規(guī),讓人民群眾參與到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的各個方面,做黨的建設的支持者、參與者、監(jiān)督者。二是讓人民群眾參與到?jīng)Q策中來。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建立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三是讓人民群眾參與到國家和社會管理中來。充分發(fā)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xié)商、強化權力監(jiān)督為重點,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
(三)法治的公開思維要求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進一步強化公開意識
陽光操作、公開透明是制約權力最有效的防腐劑。一要推進黨務公開。以黨內法規(guī)形式健全黨務公開制度,建立黨委新聞發(fā)言人制度,黨務信息公開制度等。不斷探索完善黨務公開的內容、途徑和形式,確保黨委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二要推進政務公開。認真執(zhí)行《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加大政府信息公開力度,積極推進辦事服務公開,積極探索行政會議公開。三要推進司法公開。推行“陽光司法”,進一步完善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制度,擴大公開范圍,拓寬公開渠道,創(chuàng)新公開形式。除依法不能公開的外,法律依據(jù)、司法程序、辦案各個環(huán)節(jié)和結果都要向社會公開。四要推進各領域辦事公開。規(guī)范和監(jiān)督醫(yī)院、學校、公交等公共企事業(yè)單位的辦事公開工作,重點公開崗位職責、服務承諾、收費項目、工作規(guī)范、辦事紀律、監(jiān)督渠道等內容,為群眾生產生活提供優(yōu)質、高效、便利的服務。
三、積極運用法治思維。扎實推動群眾路線
(一)不斷學習培育法律精神
充足的法律知識是提高法治思維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礎和前提,形成法治思維沒有什么捷徑可走,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持之以恒地堅持學法用法,努力使自己成為法律領域的行家里手。既要學習法律、法規(guī)的具體規(guī)定,又要學習相應法律、法規(guī)的基本原則,這樣有助于真正領會法律精神;既要學習實體法律規(guī)范,又要學習程序法律規(guī)范,這樣有助于確立“程序與實體并重”的正確認識;既要學習法理學、邏輯學等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學習實務中的實際應用知識,這樣有助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學習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識、工作所需的法律知識,并在工作、生活中不斷積累和更新自己的法律知識,這樣才能形成一定的法律精神,為培養(yǎng)正確的法治思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積極實踐轉換思維習慣
法治思維是一種在實踐中培養(yǎng)和應用的思維習慣,它的養(yǎng)成又以克服原有的不良思維習慣為前提。法律法規(guī)的許多內容和我們的實際工作息息相關,要自覺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的權力種類和范圍,依據(jù)相應的程序行使權力,處理法律問題,以法律為標準作出理性判斷。因此,在實踐中轉換法治思維習慣必須要做好“加減法”。一方面通過參與各種法律活動,在法律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法律問題,不斷加強法治思維習慣的養(yǎng)成,使之成為實際工作的“準繩”、查找問題的“鏡子”、衡量成效的“尺子”、改進工作的“鞭子”。另一方面,要對自身存在的人治思維、權力本位思維等錯誤思維方式深挖根源、觸動靈魂,并且敢于對自己“亮劍”、果斷“落劍”與之劃清界限。
(三)健全制度強化法律信仰
提高法治思維能力,僅靠簡單地學習和實踐是不夠的,必須人心人腦、使之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具體而言,一是將重要工作實績和重大過失記入檔案,作為選拔、獎懲、晉升、晉級的重要依據(jù);二是適時對執(zhí)法人員進行法律知識抽查測試,了解其法律素質狀況;三是結合群眾反映或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執(zhí)法隊伍的執(zhí)法狀況;四是通過對執(zhí)法部門的明察暗訪,發(fā)現(xiàn)群眾反映強烈而平時疏于監(jiān)督的問題等。同時政府法制機構和行政機關將考核結果匯總后報組織、人事部門,作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調動、提拔和獎勵的重要依據(jù)。
總之,政清民是本,國治法為根,走好群眾路線不應簡單地視為一項政治任務應付了事,而要放到法律的框架內來衡量,這樣才能防止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一陣風走過場或時緊時松,才能確?;顒釉诰唧w的實踐中產生實效、不走樣,并真正得到群眾的自覺擁護與主動參與。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以法治精神推動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助力社會公平正義,努力唱響法治好聲音,共同實現(xiàn)美麗中國夢。
[責任編輯:劉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