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改榮
由于特殊的經歷和非凡的個性,史鐵生的《我與地壇》語言清新、洗練,文采斐然,對自然、社會、人生和宇宙的感悟澄明透徹。文章震撼著我的心靈,拷問著我的靈魂。這篇散文雖非字字珠璣、段段珍品,但整篇文章令人百讀不厭,回味雋永。而作為老師,在有限的時間里指導學生閱讀這長長的文章(共一萬五千多字,課本選定了兩部分,讀本載了五部分)如果不找一個能曲徑通幽的契入口對學生加以適當引導,只是微言大義講解一番,則收效甚微,而不能使學生登堂入室,領悟作者那豐富細膩、睿智豁達的內心世界。為了把學生領進門,我采取了比較閱讀的方法。
《我與地壇》第一部分,寫“我”與自然的關系。在這里,作者解決了生與死的認識問題,渡過了思想上的難關,進而意識到自己應活出些價值來。這個有重大意義的思想認識的飛躍(不管是對作家本人還是對有良知的人們和社會都很有價值),并非得益于某人的教誨而是由于受到大自然的啟發(fā)完成的?!拔摇本蛽u了輪椅總是到他那兒去,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么要來到世上的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么轉身急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干上留著一只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附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段描寫側重于景物的動態(tài):拍打、驅趕、停、搖頭晃腦、捋著、轉身疾行而去——這其中“?!薄傲簟眱蓚€詞說是動態(tài)可能令人費解(“停在半空”“留著一只蟬蛻”),是生命的活力使蜂兒穩(wěn)穩(wěn)地停在半空;脫殼的蟬獲得了新生,雖然空殼是寂寞的。就是這樣動與靜、生與死辨證地統(tǒng)一在一起。草木蟲鳥都顯露出勃勃生機,喧囂不已,生生不息。他沉浸在與自然的心靈交流之中,忘記了處身生命的苦難?;剡^神來自然悟出:低級的生物尚且有旺盛的生命力,何況那有頑強意志的人呢?“我”雖肢體不完整,但作為人本質的思想感情“我”是健全的?!拔摇痹谕纯嗟拈g隙受到自然的啟發(fā)明確地意識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從而擺脫了死的糾纏,從殘疾而憂傷自殘的陰影中走出來。這段景物描寫,動、躁的底層是生命在騷動,這是一種強烈的生命意識。景物描寫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我們也可以尋覓著作者的思路,曲徑通幽進入作家敏銳豐富的內心世界,從而讀懂那個不幸但令人敬佩的人。讓我動情,讓我思索,讓我汗顏,催我自新。
“想通”后的一段景物描寫與“想通”前的景物描寫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捌┤缂缐T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那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寂寞的時間,一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什么,然后又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zhèn)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熾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shù)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園中播撒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事物的內涵和意義是豐富多彩的,看問題的角度也可以是多方面的,如“落日”你可以寫它的暮氣沉沉,“暴雨驟臨”也可以使鮮花綠枝凋零。而作者卻以清新的筆觸鋪排描繪出事物輝煌、美麗的一面,也突出了事物的瞬間與永恒,流露出關注、探詢他人命運的好奇??傊?,六個“譬如”展現(xiàn)出繽紛的生命色彩。那種焦躁不安、無可適從變得平和寧靜,以一個健全的身心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機、情趣和美好,精神專注而傷感。物我交融,與自然有一種精神默契。從對自然和生命的歌吟之中顯露出作者對生命的熱愛,“我”要積極主動地經歷人生,也要創(chuàng)造出生命的輝煌,短暫的生命也是可以永恒的。似鳳凰涅槃而新生,精神有了歸屬,生命獲得了自由。珍重生命,人生應該積極有為。
人與自然是和諧統(tǒng)一的,生機盎然的地壇是作家的精神樂園,與草木蟲鳥同呼共吸精神默契,因而景物描寫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我們找到了一個窺一斑而知全豹的入口,也就能夠沿著曲徑而通幽,領略作家文筆的美妙,進入他博大的精神境界。語文教育達到了培養(yǎng)文學鑒賞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通過比較閱讀,我們更能把握住一切景語皆情語的美學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