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敏++孫佳荷++呂銘亞
摘 要:以2013—2016版國際藝術體操集體項目評分規(guī)則的結構特征為依據,對2014年全國藝術體操冠軍賽集體全能前8名隊伍的“3球2帶”和“10棒”共計16套成套動作進行剖析,提出適應于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成套動作難度編排的發(fā)展走向。結果表明:新周期評分規(guī)則的結構特征,決定了“技術”真正賦予“藝術”本身所擁有的特質,彰顯了藝術體操運動的真諦。難度類型選編單一平淡;協(xié)作類型選取的亮點缺乏;舞步組合的無特色體現和動力性動作缺少驚險,是我國集體難度動作編排的不足所在。難度動作的優(yōu)化選擇、協(xié)作動作的巧妙配合、舞步組合的精美編制、動力性動作的精致選編,并以完美無缺的完成質量做保障是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成套動作創(chuàng)新編排的發(fā)展走向。
關 鍵 詞:競賽與訓練;藝術體操集體項目;難度編排;中國
中圖分類號:G8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5)04-0111-05
Deficiencies i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oreography of movement difficulties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group events in China
WANG Min1,SUN Jia-he1,LU Ming-ya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123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coring rules for international rhythmic gymnastics group events (2013-2016 edition), the authors dissected totally 16 movement routines (3 ball routines, 2 ribbon routines and 10 rod routines) completed by top 8 teams in all-round group events in National Rhythmic Gymnastics Championships 2014,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choreography of routine movement difficulties suitable for rhythmic gymnastics group events in China,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coring rules for the new period have decided that “technology” truly endows “art” with traits own by art itself, highlighted the truth of rhythmic gymnastics; undiversified, dull choreography of difficulty types, lacking in highlights in the selection of cooperation types, no featured presentation of dance step combinations, and the lack of thrills in dynamic movements, are deficiencies in choreography of Chinese group difficult movements; the optimization and selection of difficult movements, the clever interaction of cooperative movements, the exquisite choreography of dance step combinations, the delicate selection of dynamic movements, and assurance by the quality of perfect, flawless completion, a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innovative choreography of routine movements in rhythmic gymnastics group events in China.
Key words: competition and training;rhythmic gymnastics group event;difficulty choreography;China
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注重于5名運動員在場上完成成套動作的默契配合,以整齊劃一、高低起伏的表演形式,將立體、流動等紛繁多變的空間效果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系列特征也是集體項目區(qū)別于個人項目的顯著標志。在新周期規(guī)則的導向下,難度結構內容的完善,完成結構藝術的融入,更加強調了集體項目編排的內在價值。藝術體操集體項目作為我國的潛優(yōu)勢項目,在其曲折發(fā)展的進程中,深度挖掘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在編排上之不足,探索新規(guī)則導向下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的發(fā)展方向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2013-2016版國際藝術體操集體項目評分規(guī)則的結構特征為依托,對2014年全國藝術體操冠軍賽集體全能前8名隊伍的“3球2帶”和“10棒”共計16套成套動作難度的選編特征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找出其難度編排的不足,順應規(guī)則的變化特點提出適應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成套動作難度編排的發(fā)展策略,為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成套編排、訓練提供理論支撐,使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在2016年里約熱內盧奧運會中創(chuàng)造佳績。
1 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成套動作難度編排的不足
集體項目難度的編排是由難度(無交換難度、交換難度)、舞步組合、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運動員之間有或無身體旋轉的協(xié)作動作4個部分共筑而成[1]。難度中的無交換難度和交換難度其數量各為5個,且無交換難度中只有單獨的身體難度才被計分,身體難度不允許在交換難度中使用,由此可見,難度“價值”得到高度提升的同時,仍是難度結構中的核心要素。而展現藝術體操集體項目特色的協(xié)作動作是區(qū)別于個人項目的“典型”代表,是難度與難度之間連接的重要紐帶,其數量的無上限、類型的多樣化以及創(chuàng)新的編排,使其處于集體項目中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舞步組合和(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作為難度結構中的新成員,是難度體系步入藝術時代的開端,嶄新的價值變革使難度體系施展出久違的藝術魅力,是身體與器械的另一種藝術升華形式,突出技術與藝術并行。
1.1 難度動作選擇單一平淡,影響成套動作的整體價值
1)無交換難度缺乏個性元素。
無交換難度即身體難度,是藝術體操項目的本質元素,只有單獨的身體難度才被計分,規(guī)則中身體難度數量的減少更是持續(xù)了“量少價高”的高精尖趨勢[2]。但我國運動員在追求分值“高、精、尖”選擇的同時,致使難度類型的選取單一,缺少了成套動作編排的個性元素體現。運動員對身體動作組(跳躍、平衡、旋轉)的選取基本均衡,但在百余種的身體難度類型中,我國集體項目前8名隊伍在兩個項目所涉及的難度類型只有13種,“反跨跳”“浮埃迪”旋轉等熱門難度,已成為每一成套動作中固有的難度動作“主角”,雖然保證了難度價值的高效選取,卻降低了成套動作中身體難度隱性價值“藝術”的顯現。
在集體項目中規(guī)則允許5名運動員完成兩種不同類型和不同水平的身體難度,且身體難度可以運用不同類型的編排方式進行表演,但通過錄像及現場觀察可發(fā)現,僅有一隊將不同難度動作組合在一起,而身體難度的表演方式則以“整齊劃一”為主,毫無新意可言,且在身體難度單一選編的情況下,雖然符合了規(guī)則編排的基本要求,但無法通過身體難度的創(chuàng)新組合及創(chuàng)新編排對難度類型選取的單一進行彌補,這也是我國集體項目難度類型選排上缺乏多樣化的致命因素之一。
2)交換難度編排顯得保守。
在集體項目中,5名運動員拋出自己的器械,并接到1個來自同伴的器械,是構成交換難度的基礎,每完成1個交換難度的附加標準(BM、6、,等),交換的分值則增加0.1分,每個交換難度中至少完成1個附加標準。規(guī)則規(guī)定身體難度不能在交換中使用,這一交換難度與身體難度界限的明確劃分,使交換難度得到了更純粹的對待,強化了交換難度在集體項目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根據交換難度分值的計算方式,一個交換難度分值的高低決定難度動作的等級。針對項目的不同,我國前8名隊伍交換難度的選值范圍區(qū)別較大,“10棒”項目中棒具有硬器械的特點,在拋接時占居一定的優(yōu)勢,交換難度分值分布在0.2~0.6分不等,平均每個交換難度的分值為0.41分,而在“3球2帶”中,本屬于不同種器械項目,交換難度中勢必會影響難度的取值,更由于器械本質屬性進一步加大了交換中的不可控因素,因此交換難度分值主要集中在0.3、0.4分,平均分值僅有0.34分,且交換難度多為定點交換,對于移動中的交換難度缺乏大膽創(chuàng)編。由此可見,我國集體項目中交換難度選值比較單一、編排保守、避開選擇復雜的交換難度,雖保證了交換難度分值的獲得,卻阻礙了交換難度特點的展現,降低了成套動作的整體價值。
1.2 協(xié)作動作缺少編排亮點,影響成套動作的審美效果
1)協(xié)作動作類型過于集中。
新周期規(guī)則將協(xié)作動作劃分為6種類型,雖其分值相比上一周期有所降低,但對于成套動作中有拋或無拋的協(xié)作動作數量維持原狀,仍為至少6個,由此可見,協(xié)作動作在新周期成套動作難度結構中的重要地位。規(guī)則對完成不同種類協(xié)作動作標準做出了清晰的劃分,其中只對的數量上進行了限定,每套動作中只可以出現2次,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與帶旋轉類的CR、CRR類型的協(xié)作動作相結合,進而提升單個協(xié)作動作的價值。從其選編數量來看,幾乎每套動作中都會出現2次,且能夠較好地與其他類型的協(xié)作動作結合。C是唯一可以形成無拋的協(xié)作動作類型,此類型在每套動作中平均出現8.8和9.8個,占近協(xié)作動作總數的50%,為編排中最常見的協(xié)作類型。其次為CRR的協(xié)作動作,由于其分值的可觀性以及完成的可行性,使其成為協(xié)作動作中分值獲得的主要類型。而其余類型的協(xié)作動作在成套動作中寥寥無幾??梢姡覈\動員協(xié)作動作類型選取具有局限性,集中于C、CRR、的類型,對于CC、CRRR技術要求嚴苛的協(xié)作類型都不予涉及,無法豐富協(xié)作動作空間運用的多樣性,嚴重影響了成套動作的審美效果。
2)協(xié)作動作選編無創(chuàng)意。
在集體項目中,協(xié)作的類型繁多,且規(guī)則針對不同類型的協(xié)作動作提出不同的標準,但并沒有細化其在編排上的要求,各隊伍則可針對不同的編排主題、音樂節(jié)奏對協(xié)作動作進行更加細膩的編制,使之成為集體項目成套動作編排的“亮點”,其數量和分值的無上限,將協(xié)作動作推向獲取難度分值的“主力”。通過對比協(xié)作動作分值可發(fā)現,在“10棒”項目中每套動作中的協(xié)作分值為4.0分,在“3球2帶”項目中,協(xié)作動作分值遠高于“10棒”,為4.5分,彌補了該項目在交換難度中分值的空缺,即保障了難度分值的獲得,又可兼得“藝術”效果的提升。規(guī)則規(guī)定:在協(xié)作動作的固有分值上,多余一名運動員在拋或接器械時滿足不用手()或視線外()的附加標準,每一個附加標準協(xié)作動作的總值將增加0.1分。經統(tǒng)計,平均每套動作中附加標準加分分別為0.54和0.49分,表明各隊伍領會規(guī)則精神比較透徹,很好的利用附加標準來增加協(xié)作動作的價值。
協(xié)作動作是區(qū)別于個人項目的“典型”標志,其別具一格的巧妙配合賦予集體項目成套動作更高的藝術品位,運動員之間的默契配合,運動員與器械之間的巧妙編排,器械與器械之間的創(chuàng)意運用,都展現了協(xié)作動作的獨特魅力。規(guī)則雖沒有賦予協(xié)作動作“不尋?!钡囊?,但唯有創(chuàng)新編排才可以體現出協(xié)作動作中的巧妙配合,而通過錄像及現場觀察可發(fā)現,我國前8名隊伍協(xié)作動作實屬原創(chuàng)的并不多見,無法突出協(xié)作動作中應有的技術亮點,降低了成套動作審美效果的展現。
1.3 舞步組合缺乏特色元素,影響成套動作的藝術風格
集體項目的舞步組合編排在強調彰顯運動員個人表現力,將每一名運動員化身為情感情緒傳達者的同時,更加注重集體的合作精神,體現出成套的風格與主題[3]。因此,對于舞步組合的身體動作和器械技術編排應貼切于音樂主題及器械特性,充分體現整齊、流暢、有序等集體項目的典型特點。
通過數據統(tǒng)計,集體項目每一成套動作中舞步組合的數量平均為2.25個,且每個舞步組合都符合8 s的時間規(guī)定,但在符合規(guī)則最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卻缺少規(guī)則之外的個性元素,降低了舞步組合在成套動作中的觀賞價值。從錄像及現場觀察分析看,我國集體項目舞步組合的身體動作編排缺乏突出集體項目的特點,通常將5名運動員化為一人進行統(tǒng)一編排,感覺上是整齊劃一,但缺少了層次感、流暢感,尤其在“兩種器械”項目中,對持有球和帶的運動員進行相同的身體動作編排,無法體現“3球2帶”項目中器械運用的自身特點。此外,整個舞步組合中運動員之間的隊形變換無體現,只是在原有的隊形基礎上進行整體的移動,降低了舞步組合編排的多樣化。同身體動作編排相同時,對于舞步組合的器械技術編排,大多以無拋的基本技術組或其他技術組動作為主,器械的不離手,限制了舞步組合空間多樣化的運用。將身體難度動作或新意的協(xié)作動作融入其中,豐富舞步組合的內涵,通過精湛的身體技術或5名運動員之間的默契配合,既體現舞步組合的韻律感及創(chuàng)新的新異性,同時又獲得協(xié)作“C”的加分[4],提升舞步組合的內在價值,體現成套動作的風格與主題。然而這種巧妙融合的編排方式在成套編排中并不多見,身體動作的過度統(tǒng)一化、器械的“不離手”以及編排形式的單一化,均造成了舞步組合個性化元素的匱乏,嚴重影響了成套動作藝術風格的展現。
1.4 動力性動作缺少驚險元素,影響成套動作的升值空間
規(guī)則規(guī)定:每一成套動作最多只允許出現一個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是5名運動員精準器械技術的展現,突出了動力性動作超驚險的藝術價值。在完成動力性動作過程中有一名或多名運動員出現較大的技術失誤,難度動作都不給予計分,與協(xié)作動作相比,5名運動員同時完成的動力性動作更為成套動作增添了超高的驚險程度。
我國集體項目隊伍在成套動作編排時均能認識到動力性動作的重要性,將唯一的超高驚險性動作結合到成套動作之中,豐富成套動作的空間視野。動力性動作分值的計算方式與個人項目相同,難度分值的高低決定了動力性動作的驚險等級,我國在對動力性動作進行選編時,由于項目的不同,分值的選擇具有較大差距,“3球2帶”項目中選值較低,均為0.43分,分值主要集中在0.4分,最低分值為0.2分,最高分值為0.6分;而在“10棒”項目中,動力性動作的平均分值比“3球2帶”高出0.11分,為0.54分,且最低分值為0.4分,最高分值達到0.8分。結合旋轉和拋的動力性動作完成的前提是:要求器械必須有精準的拋物線,為接的方法、形式創(chuàng)造最佳的條件。可見,我國運動員在“3球2帶”的器械組合項目中缺乏對器械拋接的準確性及穩(wěn)定性,對于動力性動作編排較為保守,雖然運動員對棒器械技術的拋接能力較強,在棒操中動力性動作分值分布較高,但與個人項目比較還有較大差距,使唯一的動力性動作缺乏驚險元素,影響成套動作的升值空間。
1.5 編排實效性不足,影響成套動作最終成績
動作規(guī)格是藝術體操得以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提條件[5],2013—2016版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guī)則的完成結構中藝術的融入,將成套動作的藝術編排提升到首要位置,使成套動作的編排檔次成為保障完成高起評分的首要因素,與此同時,對身體技術及器械技術技術錯誤扣分力度進行調整,由于技術與藝術的的雙重制約,使每個技術錯誤的“代價”大增。因此,新周期藝術體操集體項目成套動作編排不僅是身體與器械技術的顯性展現,更重要的是高規(guī)格完成成套動作中每一細膩的“環(huán)節(jié)”,賦予成套動作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使技術與藝術并駕齊驅,提高成套動作編排的藝術效果。
如果說比賽中運動員的現場發(fā)揮能力為不可控因素,那么成套動作的實效性編排便是完成質量提升的一大可控因素,而現階段我國集體成套動作編排過程中,教練員只關注動作的可行性,并沒有對每個動作是否符合規(guī)則要求,以及該動作在訓練中的成功率進行綜合考量。我國前8名運動隊在成套動作編排時均能有效充實填表分值,其平均值在9.9分,但從完成的難度價值來看,只有前3名隊伍的實得分值在0.5分之上,唯有位列第1名的隊伍在8.0分之上。可見,在反映我國不同隊伍的能力差距同時,存在編排缺乏合理性、實效性的問題,使實得分值與填表分值差距較大,影響了成套動作最終成績的獲得。
難度動作身體與器械技術的完美無缺,舞步組合動作與音樂“融合度”的展現,動力性動作器械驚險的精準完成,協(xié)作動作的默契配合,是規(guī)則對難度結構中每一部分提出的“規(guī)范”要求。從錄像分析來看,難度作為成套動作的核心所在,各隊雖在成套動作中身體難度與交換難度的選編較為保守,但具有實效性,使其成為保障基礎分值獲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從舞步組合的完成質量來看,基本沒有較大的失誤,但對于規(guī)則中“黃金8 s”等硬性規(guī)定來說,許多動作都不被承認。只允許出現一次的動力性動作是成套動作中唯一由5名運動員共同承擔極具驚險價值的動作,且5名運動員在完成過程中均不能出現重大失誤,由于嚴格限定使該動作分值的獲得變得更加困難。在完成有拋的協(xié)作動作類型時,必須確保表演時無技術失誤,由于協(xié)作動作的完成質量整體較差,使之成為失分的主要因素。因此,共同提升成套動作的高質量完成以及實效性編排是提高最終分值的唯一途徑。
2 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難度編排發(fā)展的著眼點
2.1 難度動作的優(yōu)化選擇是集體項目技術發(fā)展的主動脈
難度是藝術體操發(fā)展的產物[6],也是集體項目難度結構中的核心要素,高難的身體難度、紛繁的交換難度已成為當今集體項目難度的技術代表,更是展現集體隊伍整體水平的重要特征,只有對身體難度和交換難度進行優(yōu)化選取,才能使集體項目技術得以發(fā)展。目前,我國集體項目成套動作中難度的選取滿足規(guī)則的基本要求,但所選取的身體難度類型較為平淡并相對集中,缺少創(chuàng)新性、新異性等元素,僅僅達到規(guī)則的限定要求,使難度成為獲取高分值的“手段”,卻失去了集體項目本身的技術內涵,缺少了應有的技術亮點。而沒有身體難度相結合的交換難度,整體的編排禁錮在固定模式之中,交換難度多為定點拋接且隊形過于老套,阻礙了交換難度創(chuàng)新技術的發(fā)展。因此,在實際編排中,身體難度類型應在保值保質的基礎上“優(yōu)化”選擇,通過5名運動員完成不同的身體難度,編排難度獨特的完成方式等方法,賦予難度動作“優(yōu)化”的表現形式,使之在眾多成套動作之中脫穎而出。大膽嘗試動態(tài)交換難度雖為難度的完成帶來了一定的風險,卻可以為成套動作增添獨特的交換“魅力”。可見,在集體項目難度結構愈加復雜的今天,難度的優(yōu)化選擇不僅代表難度類型的變換,更應注重于難度編排的創(chuàng)新價值,難度的創(chuàng)新編排引領著集體項目前沿式發(fā)展。
2.2 協(xié)作動作的巧妙配合賦予集體項目更高的藝術品位
協(xié)作動作是集體項目體現合作精神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動作,是鏈接難度與難度之間的重要紐帶,其別具一格的創(chuàng)新編排成為成套動作的核心看點。目前,我國集體項目協(xié)作動作類型選擇存在局限性,過于老套的編排形式無法展現協(xié)作動作的創(chuàng)新價值,附加標準的謹慎選用限制了協(xié)作動作的升值空間。有效地將CC、CRRR協(xié)作動作類型編入成套之中,運用其復雜的動作類型改變協(xié)作動作單一的表現形式,提升成套動作的審美效果。與此同時,藝術體操項目的“創(chuàng)新性”對于該項目的制勝有著及其重要的地位,牢牢抓住“新”,就已向比賽成功邁出了第一步[7],開發(fā)不同形式的運動員與運動員之間、運動員與器械之間、器械與器械之間的創(chuàng)意配合,將富含新意的合作方式結合到協(xié)作動作中,突出協(xié)作動作的“巧妙”之處,使協(xié)作動作的附加標準不僅僅代表分值的增加,更是為協(xié)作動作的“巧”與“妙”加分,因此,基于規(guī)則導向進行協(xié)作動作創(chuàng)意編排的同時還應富含附加標準的創(chuàng)新協(xié)作形式,令協(xié)作動作的巧妙配合成為集體成套編排的潮流,賦予集體項目更高的藝術品位。
2.3 舞步組合的精美編制體現成套動作的藝術氣息
藝術體操的音樂必須展現藝術體操身體和器械動作技術的特征[8],同樣,成套動作中的每一個技術動作都應順應音樂變化,舞步組合正是將這一編排效果發(fā)揮到極致的代表性難度動作。目前,我國集體項目舞步組合的呈現方式多為有規(guī)則的小碎步移動、跑步、伸展等同一動作,僅在滿足規(guī)則要求的基礎上將舞步組合作為成套動作的點綴,失去了其應有的藝術表現力與存在的真正含義,降低了新規(guī)則賦予藝術體操成套動作的內在“美”?,F階段我國各隊舞步組合的身體技術和器械技術編排趨于簡單化,編排形式略顯單一,影響了舞步組合作為個性元素在成套動作中的藝術展現。因此,在實際編排中,應改變現階段舞步組合身體與器械動作整齊劃一的編排方式,將更多舞蹈的藝術化元素融入其中,對5名運動員的身體動作進行劃分層次、劃分角色的精美編制,以“合唱”或“輪唱”的方式充分體現運動員、器械、音樂特點的技術動作為編排的主題風格,加強成套動作的藝術渲染力的同時,使成套動作更富流暢性、流線性、流行性。
2.4 動力性動作的精致選編助推整體價值的升華
動力性動作作為難度結構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器械技術中含金量最高的元素。其不僅體現出該動作難與險的主體特征,更體現出運動員身體與器械在時間、空間中的微妙變化,在愈加強調“驚、險”的同時,提升成套動作整體的空間視野。運動員對器械失去視線控制的情況下,附加標準加大了動力性動作額外的加分,兩者的完美結合不僅是提升難度價值的有效途徑,更是展現運動員對身體與器械雙重技術的超控能力。然而,我國集體隊伍在對動力性動作進行編排時均取易避難,盡管能夠降低難度動作的失誤率,為了求穩(wěn)而舍棄了附加標準所涵蓋的“驚險”元素,卻失去了動力性動作存在的“驚險”意義,因此,每一支隊伍都必須增強每一名運動員對動力性動作的掌控能力,加大動力性動作的實際價值,有效提升其在成套動作中的視覺沖擊,將唯一的動力性動作作為突出成套動作器械超高空運用的亮點,使其成為助推成套動作內在價值升華的有力“手段”。
2.5 實效編排與完美完成共筑高分值境界
完成是藝術體操比賽的核心,是賽場上的最大可控因素[9],高質量、高規(guī)格、超穩(wěn)定是動作規(guī)格化的完美體現,是當今藝術體操技術發(fā)展的關注重點,而完成結構中藝術的融入,在其規(guī)格化完成的基礎上,強調了藝術美韻的展現,對長久以來對“美”的提倡給予了實際的定義,為藝術體操技術發(fā)展提出了更具挑戰(zhàn)性的要求,預示藝術體操競技水平的高低不僅體現在身體難度上,更是追求整個成套動作中身體的藝術表現力,將“競技”與“美韻”重新整合。然而正是難度動作的編排將“競技”與“美韻”巧妙的融合,在比賽中,合理的編排為完美無缺的完成打下基礎,完美無缺的完成則主導了編排的效果呈現,因此,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成為比賽中高分值獲得的必備條件。從我國集體項目成套動作編排與完成的現狀來看,技術動作的規(guī)格化還處于無保障階段,難度動作及身體動作編排中藝術的表達更是欠缺,失去了藝術體操一直所提倡的“對美的追求”。因此,一套高質量的“藝術品”,即成套動作,是在保障成套動作編排質感完美無缺的基礎上,從音樂、舞蹈、動作表現力以及情感的表達散發(fā)出美的韻味,使成套動作的編排效果得以最出色的展現,才能在難度、完成兩大結構的評審中成為最后的贏家。
參考文獻:
[1] FIG-RG-TC. 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guī)則(現行版)[Z]. 2012:9.
[2] 龍春曉,胡凱,趙玉華. 2010終審版規(guī)則下藝術體操身體難度發(fā)展態(tài)勢[J]. 體育學刊,2010,17(9):79-82.
[3] 王娟,樊銘. 基于藝術體操國際評分規(guī)則變化個人項目難度動作發(fā)展策略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5):123-127.
[4] 高揚,謝穎,周小琴. 國家藝術體操隊集體成套動作編排創(chuàng)新研究[J].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3,39(9):82-84.
[5] 郭秀文,郭蕾. 國際藝術體操評分規(guī)則的演變特征[J]. 中國體育科技,2010,46(1):102-105.
[6] 洪小平. 2009年藝術體操新規(guī)則藝術價值導向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10,46(4):14-19.
[7] 樊銘,于暉. 藝術體操項目制勝因素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8):7-10.
[8] 張洋. 新規(guī)則下藝術體操個人項目編排藝術性發(fā)展趨勢探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40(3):53-55.
[9] 汪敏,呂銘亞,孫曉喬. 新規(guī)則視角下藝術體操難度體系結構特征[J]. 體育學刊,2013,20(5):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