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霞
我在大學里學的是新聞專業(yè)。因為新聞傳播在當時是冷門專業(yè),我不知道學這個專業(yè)將來能做什么。父母也很發(fā)愁,他們想來想去,似乎只有縣廣電局和這個專業(yè)還算對口??墒?,想進縣廣電局,沒有人脈關系,誰會要一個剛走出校門的生瓜蛋子?大學畢業(yè)后,我找不到對口單位,只能在家待業(yè)。
等了一段時間,市電視臺招聘主持人,我趕緊準備材料去應聘,筆試、面試順利通過,在最后一次考試中我被篩了下來。無奈,只能在家啃老。但總不能一直在家啃老,我打定主意去省城找活兒干,有雙手,有大腦,還愁吃不上飯嗎?
漂在省城的頭半年時間里,我像一只青蛙一樣在各家公司之間跳來跳去,做過不下十份工作:文案、策劃、保險、市場調查員……工資維持不了日常開銷,晚上下了班,我就去西餐廳做服務生,去酒吧推銷酒水。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進入一家中央級報社省記者站的廣告部工作,底薪只有300元,主要拿效益工資,也就是跑廣告業(yè)務,從中提成。我整天踩一輛二手腳踏車在馬路上掃街,搜羅戶外廣告和新開業(yè)門店,然后整理信息登門洽談業(yè)務。摸索了一段時間,我發(fā)現我的專業(yè)在談廣告的過程中發(fā)揮了優(yōu)勢,得以學以致用,給客戶提供排版、設計、文案、策劃一條龍服務游刃有余??蛻舫嗽谖曳盏膱蠹埳峡菑V告之外,有時還需要在電視臺、電臺和其他報紙上刊登廣告,有的客戶就委托我全權代理。因此,我和省城各家媒體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當時,廣告公司代理制度還不完善,私人代理還能從中分一杯羹。
做這份工作太辛苦不說,還要仰人鼻息、看人臉色。不管刮風下雨,客戶一個電話過來,我都得出門??蛻羧叹帕鳎裁慈硕加?,有的雞蛋里挑骨頭,有的拿鼻孔看人,遇到賴賬的客戶更是有理說不清。為了迅速打開局面,建立自己的人脈關系,我堅持了下來。
一年后,我發(fā)現發(fā)行和廣告是報社的主打業(yè)務,采訪和編輯只占很小的份額。這時,省城一家黨報擴版,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采編人員。我清楚,黨報和生活報性質不同,更有挑戰(zhàn)性。我思慮再三,到這家報社填表報名,參加考試,幾經PK,我成了這家單位的一名聘用記者。
老總的“一支筆”在當地很有名氣,為人也不錯,在工作中不斷地提攜我。三年的時間,我在記者部、編輯部、專題部等各個部門歷練成長,從一個懵懵懂懂的職場菜鳥成長為一名獨當一面的得力干將。
相比而言,事業(yè)單位的福利待遇還不錯。作為傳媒人,不管走到哪兒還是受尊重的。我天生是個不安分的人,工作時間久了,我發(fā)現自己有些浮躁,忙的時候像打了雞血,閑的時候空虛無聊。這種一眼望到頭的日子還有什么奔頭?難道我真要在這里待到養(yǎng)老退休?在眾人的反對聲中,我急流勇退,到一所大學脫產進修了一年外語。
這期間,一家獵頭公司找到我,搭起了我和一家股份制企業(yè)的橋梁,學習結束后我到這家公司任職。公司是老國有企業(yè)改制過來的,人際關系錯綜復雜。老總愛才心切,我一到崗他就讓我挑大梁,負責一個部門。我婉拒了,以半天工作制和老總達成協(xié)議,在基層工作一年。
這一年,公司在考察我,我也在考察公司。當我融入公司,當公司的企業(yè)文化滲入我的血液,當雙方的磨合到位,我接手了企劃部。企劃部先前有過兩任主管,弄得一團糟,設備陳舊老化,職員渾水摸魚。面對百廢待興的局面,我用了半年時間一一理順。老總又劃分了幾個小部門到企劃部,這幾個部門的職員要么是老油條,要么是新手。我本著以身作則、團結元老、培養(yǎng)新人的原則,力促各個部門的工作步入正軌。如今,我在公司穩(wěn)扎穩(wěn)打,已經升到企劃總監(jiān)的位置。
路在腳下,夢在前方。世上的路有千萬條,沒有一條路是專為我們準備的。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出身和背景,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出路。抬起腳,走出去,前方就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