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剛輝
印章是古代人們交往的憑信。在篆書通行的時代,因為實用,人們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印章,至漢朝隸書盛行,篆書僅作為記錄盛大事件時及鑄造印章時為表示鄭重才用,這一傳統(tǒng)得到沿襲,而后歷朝歷代直至中華民國的官印均用篆書。新中國成立后,政府用印一律采用宋體字,篆書只用于書畫作品,成為純粹的藝術品。
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即用刀在龜甲、牛骨上刻“字”(即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已具很高的鐫刻水平。春秋戰(zhàn)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當時不分尊卑。璽文分朱文和白文兩種,古璽的形狀、大小不一,有長方形、方形、圓形和其他異形。內容有官職、姓名、吉語和肖形圖案等。古璽制作精工,或鑿或鑄;璽文精細,章法生動。朱文璽有的邊欄寬闊,白文璽多有界格,還有一種朱白文相間的古璽也很別致,可見當時璽的制作已趨成熟。
河南安陽殷墟發(fā)現的三枚類似古璽的實物,是現存最早的印章實物。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后,規(guī)定“璽”為天子專用,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的傳統(tǒng)。此外,吉語印、肖形印、黃神越章等仍然存在,成為記錄古代社會生活習俗的印章。
秦印文字是秦書八體之一的摹印篆,與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莊重秀麗,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長方形印上(又稱半通?。┘印叭铡弊指瘢@是秦印顯著的特點。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還有以成語入印的,開后世閑文印的先河。
漢代是璽印發(fā)展空前燦爛輝煌的時期。漢代除帝王印仍稱璽外,其余都稱印。在官印中有的稱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稱信印或印信。漢印無論從內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為豐富,漢印以繆篆體入印。結體簡化,筆畫平整方直,近似當時通用的隸書。漢印中還有以鳥蟲書入印的,極富裝飾美感。西漢的印章多為鑄造,東漢的印章以鑿印最具特色,因東漢末期社會動蕩,戰(zhàn)亂不已,官員將領更換頻繁,往往來不及鑄造印章,直接鐫刻而成,稱急就章。漢代鑄印莊重雄渾,鑿印健拔奇肆,啟發(fā)了以后篆刻的發(fā)展。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社會動蕩,戰(zhàn)事頻頻,因而留下來以將軍印及其屬官印為多。這一時期的印章制度,在治印技藝上仍承襲漢代。印章形制、大小、印材、鈕式、印綬、印文,基本上與漢代相同,仍然保留漢印主體面貌并有所演變。由于漢代篆刻取得空前絕后的藝術成就,使中國古代篆刻藝術走向頂峰。然而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明顯的衰退趨勢:印文乖謬,形制紊亂,鏨鑿粗糙。
隋唐宋元的篆刻藝術仍處于一種衰落狀態(tài),重要的原因是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楷、行、草等字體已經非常成熟而盛行,文字的書寫習慣已經遠離秦漢時期的篆隸字體,人們對篆書的審美能力較低。官印多盤曲繁復,史稱“九疊文”。元代則盛行“押印”,即“元押印”。它始于五代,興于漢代,盛于元代。這是因為統(tǒng)治中國的蒙古族對漢字生疏,用畫押符號入印。我們現在能見到的宋元押印,其上端往往為楷書姓和名,下端為一草書或楷書押符。
開方之璽 戰(zhàn)國
弓舍 秦
有好都能累此生 清/鄧石如
石人子室 近代/吳昌碩
古代璽印的材料多為金屬和玉石等。由于硬度高,堅澀難刻,璽印制作須出自專門的工匠之手。史書記載宋朝米芾撰寫印文,然后請工匠鐫刻;元趙孟頫也曾撰寫印文再請人刻,這個過程便有了文人的參與。傳元末畫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來刻印。其實在古代的璽印中,也曾發(fā)現有石質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的印章。由于花乳石易于鐫刻,自王冕之后,就為文人和藝術家用刀刻印開辟了新的天地。由此,篆刻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fā)展高峰期。文彭、何震對明清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chuàng)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偶然發(fā)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應用,這為篆刻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極好的物質條件。出現了鄧石如、趙之謙等篆刻藝術家,篆刻藝術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印從書出。明清治印大家均為書法大家,三分刀法七分篆。篆刻藝術是書法、刀法完美的結合,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江蘇蘇州人,是明代著名文學藝術家文征明長子,曾任兩京國子監(jiān)博士,世稱“文國博”。文彭與父親文征明,弟文嘉都擅長書畫篆刻,尤以文彭的篆刻藝術成就最為突出。文彭與同時代的何震同為杰出的印學家,世稱“文何”。在中國篆刻藝術史上,文彭首開明代流派印之先河。白文印承襲漢印,朱文印承襲元趙孟頫,因而靜逸雅麗,秀潤流暢,用刀富有變化,一洗隋唐宋元印文呆板的習氣。文彭首創(chuàng)在印章的側面用雙刀刻行書邊款,其點畫圓潤俊美,猶如古代行書碑帖,印章具款自文彭始而傳于后世。文彭刻印創(chuàng)作的思想成就也很高:“刻朱文須流利,令如春花舞雪;刻漢文需沉凝,令如寒山積雪;落手處要大膽,令如壯士舞劍;收拾處要小心,令如美女拈針?!?/p>
何震(1530-1604年),字主臣,一字長卿,號雪漁山人,安徽新安(今屬江西婺源)人,在明代篆刻史上同文彭齊名。何震是一位職業(yè)篆刻家,首創(chuàng)切刀法,富金石味,蒼勁樸厚,工穩(wěn)勻稱。
高鳳翰(1683-1749年),字西園,號南村,江蘇揚州人,“揚州八怪”之一,詩文書畫篆刻皆工。后右臂因病致殘,左手書畫治印,他的篆刻以秦漢為宗,刀法雄健、結體嚴謹,以左手所刻印更有古樸奇?zhèn)サ奶烊?,更顯其骨力超凡的氣質。
鄧石如(1743-1805年),原名琰,字石如,更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安慶)人,清代杰出書法家和印學家。獨創(chuàng)己意入印心法,提出了“計白當黑”、“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漏風”的獨到見解。其篆刻作品爽利灑脫,蒼勁渾厚,剛柔相濟,方圓并舉。
趙之謙(1829-1884年),字益甫,號冷君,浙江會稽(紹興)人。在詩文、書畫、篆刻及金石碑版考征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首創(chuàng)以漢魏書體陽文刻邊款。并刻有一些漢畫中的圖案,或人物,或山水,或動物等,使印章款識藝術形式更為豐富。
吳昌碩(1844-1927年),初名俊,又名俊卿,浙江安吉人。為晚清四大家之一(吳昌碩、吳熙載、趙之謙、胡钁),吳昌碩一生治印,其取法古璽和秦漢印,又融入歷代金石碑碣文字造型藝術,及金文、陶文、封泥、漢三國篆碑和漢晉磚文等;他一生于《石鼓文》功夫最深,早期臨摹肖似,后加熟練,出以新意,形成了獨特的高渾蒼勁的風格,將明清篆刻藝術六百年來的印學推向一個新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