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作文題,我們常常愁眉苦臉,不知所措。這時候,我們可以將思維的觸角伸進課本,潛心挖掘課文中的寫作素材,讓它們?yōu)樽约旱淖魑脑龉馓聿省?/p>
對于課本中的素材的運用,我們應去歸納、整理,找到與當下作文題的契合點,將二者結合起來。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巧用課文素材,扮靚考場作文呢?下面提供幾種實用性的技巧,以便給同學們以實質性的幫助。
一、名句引用法——巧用課文名句
這種技法是采擷一些課文中的名句,恰到好處地用于自己的作文中。其優(yōu)點主要有三點:一是使行文富有意蘊,使文章更顯文采。二是使行文搖曳多姿,在構思上做到“新巧”。三是張揚我們煉字煉意的能力,在發(fā)展等級上彰顯更大的優(yōu)勢。具體有以下幾種:
1.用在開頭。如:
陽光灑在臉上,溫暖留在心中。古人云:“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敝腥A民族自古以來具有樂善好施的美德,“達則兼濟天下”,將博大之愛演繹得淋漓盡致。那么,請你捧起善心,因為善心是風吹不散的陽光,溫暖人心,造福他人。
——《捧起善心》
這個開頭寫得別出心裁,作者引用荀子《勸學》中的名句以及孟子的名句,闡明“捧起善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緊扣主旨,又引出下文。
2.用在中間。如:
我不愛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亦不喜歡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寄情山水,也不喜歡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悲嘆。我愛的是孔子那“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贊的是孔子不斷努力,不斷堅持的精神……
——《在路上奔跑》
這段文字引用陶淵明、歐陽修、李白等人的名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又引用孔子的名言,表明自己的堅定選擇,顯示了作者豐厚的閱讀底蘊,提升了說理的內涵。
3.用在結尾。如:
可見,我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都不能一味地認死理,更不能鉆牛角尖,而要學會轉換思路,就像那架梯子,豎著放固然可以,橫著放豈不更為安全?只有做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方能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從“請將梯子橫放”說起》
這個結尾引用了蘇軾和陸游的名句,闡明了轉換思路的重要意義,給人以深刻的啟發(fā)與警示。
4.用在標題、題記。如佳作《病樹前頭萬木春》《家書抵萬金》等以課文名句作為標題。前者表明新的總是要代替舊的,不適應時代要求的必將被淘汰。后者表明,家書的傳統(tǒng)價值不應忽視,引發(fā)人們對科技和傳統(tǒng)的辯證思考。佳作《感受生活之美》就以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作為題記。
二、名段仿擬法——巧用課文名段
這種技法就是根據作文題目,對課文中的一些有名段落進行仿擬,融入自己新的思想和感悟,給人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驚喜。如:
嗚呼!以奉英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獻英之財興本國之科技,并力反帝,則吾恐英人枕之不得無憂也。悲夫!自詡老大帝國,物華天寶,乃不知老者常思既往,少者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戀心,惟思將來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戀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進取;惟保守也故永舊,惟進取也故日新;惟永舊也故技窮,惟日新也故藝高。
——《過清論》
這段文字讀來感人至深,其文白相間的語言形式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作者借用課文的功底特別深厚。首先作者借用了《六國論》中“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的句子形式來談清朝滅亡的原因。然后作者借用《少年中國說》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的句子形式,進一步“過清”,指出清軍潰敗的原因是“弊在技窮”,既彰顯了文化韻味,又使文章富有力度和美感。
三、立意輸入法——巧用課文立意
這種技法是將課本中詩文原來的立意通過加工提煉運用到自己的文章里,結合自己的思考,形成新的文章意蘊。根據內容或表達的需要,我們可以單篇輸入,也可以多篇輸入。如:
信,是親情的紐帶?!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戰(zhàn)亂的年代,一個逃難的游子,家書已成為他生命的最后一絲牽掛;親情,跨越萬水千山不滅。
信,是愛情的見證。一封《與妻書》,被人傳承,被人細讀,成為人世的永恒。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烈士就義前對家人的安慰與不舍。
信,是人生的感悟。傅雷家書,顯然已不僅僅是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教導。他對人生的感悟以及對做人的期許,一一展露在我們眼前,后人從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缺點以及面對生活瑣事的智慧。
從某種程度上說,《出師表》是信,我們讀出了諸葛亮的忠;《陳情表》是信,我們讀到了李密的孝。它們以文字的方式保留下來,而不是消失于風中。
——《信,也是一種回歸》
以上文段,作者引用了杜甫的詩《春望》、林覺民的《與妻書》、傅雷的《傅雷家書》、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等名篇的立意,分別從親情、愛情、人生、忠、孝等各個層面進行論證,最終融合成新的意蘊,充分論述了書信的重要意義與價值。
四、事例演繹法——巧用課文事例
這種技法是將課本中的有關人物、事件有機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里。這些事例就是議論文中的論據,可以同質組合,也可以正反對比;可以一人多用,也可以多人列舉。由于主旨不同,切入的角度也不同,組織和分析的方法也各有側重,有時略,有時詳,有的可以是解讀人物,有的可以是再現(xiàn)情景。如:
南山之下,遍地金菊,不正是激發(fā)出陶潛靈感的產物嗎?菊香彌漫,再酌上幾杯濁酒,豈不美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贝司按饲椋驈秃吻??會稽山陰蘭亭,云天朗朗,惠風和暢。諸位文人墨客列坐水濱,流觴飲酌,歌詠唱答,不也是出自內心深處被激發(fā)出的那些許情感嗎?一篇《蘭亭集序》,唱出了“齊彭殤為妄作,一死生為虛誕”的感慨。還有赤壁古戰(zhàn)場,不知有多少人去憑吊過,蘇東坡、辛棄疾,后來者更是不計其數(shù)。赤壁在他們的頭頂上架起一道美麗的彩虹,在文壇豎起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靈光一現(xiàn)》
這段文字是課本素材運用的典范,陶淵明與《飲酒》詩、王羲之與《蘭亭集序》、蘇東坡、辛棄疾與赤壁古戰(zhàn)場,這些素材信手拈來,寫出了生命中靈光一現(xiàn)的重要價值,既營造出深邃的意境,又為文章增添了豐富的意蘊。
五、結構套用法——巧用課文結構
這種技法是以課本里的某名篇為依托,套用其結構及表現(xiàn)形式,以“舊瓶裝新酒”的辦法進行作文,在人們熟悉的文體里表現(xiàn)新鮮的思想內容。如《孔雀東南飛》一文通篇套用了“樂府雙絕”之一的《孔雀東南飛》的結構形式,敘述了一個新時代熱血青年立志支援西部建設的動人故事。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故事人們耳熟能詳,作文時作者將其構思信手拈來,內容巧妙改編,為我所用,既省時,又高效,令人眼前一亮。
總之,課本是一座豐富的寶庫。它所涉及的內容豐富而廣泛,名句精彩,故事生動,人物眾多而鮮活,只要認真加以分類整理、歸納挖掘,就一定能夠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