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舒揚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活動性出血停止后行抗病毒治療對上消化道再出血影響
覃舒揚
目的 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活動性出血停止后行抗病毒治療對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影響,為臨床醫(yī)學提供依據。方法 選取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活動出血患者69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n=37)和對照組(n=32),觀察組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療,對照組患者未采取抗病毒治療,分析比較2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次數及再出血率。結果 經過18個月的治療,觀察組患者中3例出現早期再出血,4例患者出現遲發(fā)性再出血;對照組患者中5例患者出現早期再出血,11例患者出現遲發(fā)性再出血,觀察組患者的早期再出血和遲發(fā)性再出血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HBV-DNA定量、轉陰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針對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活動性出血停止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療,能夠有效降低上消化道再出血率。
上消化道再出血;抗病毒治療;乙肝后肝硬化
我國是乙型肝炎發(fā)病率較高的國家,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體內HBV活躍,若是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導致很多并發(fā)癥,其中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嚴重時會導致患者的死亡[1-2]。目前隨著抗病毒藥物的應用,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控制。為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活動性出血停止后行抗病毒治療對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影響,現整理本院收治的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一般資料,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西來賓市人民醫(yī)院2005年7月~2012年12月診斷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活動出血患者69例,排除鼻出血、消化道出血、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等原因所致出血病例,依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將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n=37)和對照組(n=32)。其中觀察組患者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齡(55.4±8.6)歲,平均病程(2.0±0.4)年;對照組患者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齡(51.6±8.1)歲,平均病程(1.9±0.7)年,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程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采取抗病毒治療,采用葛蘭素史克制藥蘇州有限公司生產的予拉米夫定和江蘇正大天晴藥業(yè)生產的阿德福韋酯藥物聯(lián)合治療(H20060666),每天1次口服100mg拉米夫定、100mg阿德福韋酯,或者是單一采用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生產的恩替卡韋藥物治療,每天1次口服0.5mg。對照組患者采用一般的護肝治療,每天3次口服40mg二氯醋酸二異丙胺藥物(吉林敖東藥業(yè)集團延吉股份有限公司,H22025971)。2組患者均接受治療18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評估及記錄治療期間患者上消化道再出血次數、肝功能情況。早期再出血是指出血控制6周內出現活動性出血,遲發(fā)性再出血是指出血控制6周后出現活動性出血。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4.0統(tǒng)計軟件對統(tǒng)計所得的具體數據進行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患者再出血情況 對2組患者在治療期間上消化道再出血情況進行統(tǒng)計。觀察組患者的早期再出血發(fā)生率(8.11%)和遲發(fā)性再出血發(fā)生率(10.81%)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早期再出血發(fā)生率(15.62%)和遲發(fā)性再出血發(fā)生率(34.37%),2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再出血情況
2.2 患者血清HBV-DNA定量、轉陰率變化 對2組患者血清HBV-DNA定量、轉陰率變化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結果見表2。治療18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HBV-DNA定量(0.5±0.1)優(yōu)于對照組(2.0±0.5),觀察組患者轉陰率(70.27%)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43.75%),2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患者血清HBV-DNA定量、轉陰率變化
我國是乙型肝炎發(fā)病率較高的國家,近幾年來有關肝硬化門脈高血壓的臨床研究及治療方面均有有很大的進展,目前病理生理以及細胞分析生物學方面仍然不太清晰,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體內HBV活躍,其中病毒HBV是我國肝硬化的主要病原,若是不加以治療,可能會導致很多并發(fā)癥,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嚴重時會導致患者的死亡[3-4]??共《局委熌軌驕p輕肝纖維化起到預防出血的作用[5]。
肝硬化失代償在慢性乙肝肝炎中的發(fā)病率約3%[6]。在失代償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療中,一般只要檢出病毒,就需要采取抗病毒治療。在抗病毒治療中采取的抗病毒藥物一般為單一應用核苷(酸)類似物,或者是聯(lián)合用藥,從而抑制病毒的復制,改善患者肝功能、延緩肝硬化,減輕肝纖維化,降低門靜脈壓力,起到預防再出血的作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本研究中,分別采用抗病毒藥物和常規(guī)護肝藥物作用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活動性出血停止后患者并進行對比。經過18個月的治療,觀察組中3例患者出現早期再出血,4例患者出現遲發(fā)性再出血;對照組中5例患者出現早期再出血,11例患者出現遲發(fā)性再出血,觀察組患者的早期再出血和遲發(fā)性再出血發(fā)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HBV-DNA定量、轉陰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2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因為抗病毒治療能夠減輕患者的肝纖維化,保存殘存肝細胞功能,改善患者肝臟功能,延緩患者肝硬化的發(fā)展。
目前在抗病毒治療的藥物中,常采用的藥物包括拉米呋啶、干擾素、恩替卡韋等[7]。其中拉米呋啶具有抑制肝炎病毒復制的作用,阿德福韋酯具有抑制DNA聚合酶的作用,恩替卡韋可以轉變化三磷酸鹽,從而抑制病毒復制[8]。由于干擾素在使用中會影響患者肝功能,因此對于失代償期肝硬化患者屬于禁忌藥物。在抗病毒治療中患者的耐藥性及藥物治療依從性均可能會影響最終治療效果,故在條件允許時,應采用耐藥率低的抗病毒藥物治療,且不能輕易停止治療?;颊咴谥委熤忻?個月就需要復查患者肝功能、血常規(guī)、凝血功能等。
綜上所述,在失代償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治療中,采用抗病毒治療,能夠有效的減少上消化道再出血的發(fā)生率,改善患者肝功能。另外,在治療中由于患者病情具有個體差異性,因此需要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維持或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病情。
[1] 汪福群,王勝炳,劉波穎,等.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抗病毒治療的療效與經濟學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23(8):174-176.
[2] 萬謨彬.失代償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療的現狀和思考[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0,18(7):483-485.
[3] 李井華,黃龍生,張吉翔,等.拉米夫定治療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yī)學,2012,18(19):155-156.
[4] 王小云,吳學琴,湯納,等.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長期抗病毒治療對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影響[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36(3):347-348.
[5] 顧曉紅.加強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期的抗病毒治療[J].醫(yī)學信息,2013,26(1):211-212.
[6] 盧放根,王春蘭.肝硬化失代償期并發(fā)癥的主要誘發(fā)因素及預防[J].長治醫(yī)學院學報,2013,11(3):234-237.
[7] 盧婉玲,詹蕓,陳月崧,等.阿德福韋酯聯(lián)合拉米夫定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J].當代醫(yī)學,2013,19(9):1-2.
[8] 廖紹筑,陳少興,湯凈,等.阿德福韋酯和拉米夫定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療效比較[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0,4(26):114-1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5.6.051
廣西 546100 廣西來賓市人民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覃舒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