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弦 靳莉莉 高凱
摘 要:利用蚌埠市4個地面氣象觀測站1967-2011年的氣溫觀測資料,運用線性傾向率、滑動平均、Mann-Kendall非參數(shù)檢驗、累積距平、小波分析等方法對蚌埠市近45a來氣溫變化特征進行分析。結(jié)果顯示:蚌埠市年平均氣溫以約0.4℃/10a的速度不斷升高,在1993年左右發(fā)生了突變。春秋冬三季氣溫升高趨勢明顯,均達到極顯著水平。秋季升溫最為顯著,冬季升溫幅度最大。夏季氣溫和極端高溫的上升趨勢不明顯,均為6~8a的周期性變化。高溫日數(shù)的趨勢性變化不明顯,為14a左右的周期性變化。平均最低氣溫、極端最低氣溫及02:00氣溫的上升趨勢明顯。≤0℃的天氣日數(shù)逐年減少趨勢也很明顯減少。蚌埠市氣候變暖過程中冬季、低溫和夜間的貢獻率較大。
關(guān)鍵詞:Mann-Kendall非參數(shù)檢驗法;小波分析;蚌埠市;氣溫
中圖分類號 P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9-129-05
Temperatur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engbu City in Recent 45 Years
Zhang Xian et al.
(Bengbu Meteorological Bureau,Bengbu 233000,China)
Abstract:In term of the temperature data during 1967-2011 in the four grou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Bengbu,through the methods of the linear trend rate,movingaverage,Mann-Kendall nonparametric test,departureaccumulation,etc,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Bengbu in recent 45 years were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annualaverage temperature in Bengbu keeps risingata speed ofabout 0.4 degrees Celsius per decade,and it mutated inabout 1993. Warming trends in the three seasons of spring,autumnand winter are obvious,andall reach extremely significant level.Autumn warming change is the most notable,winter warming range is the biggest.Changes of summer warmingand extreme maximum temperatureare not obvious,and both have 6a - 8a cyclical changes. High temperature days trend is not obviousand mainly shows up 14a cyclical changes.The warming trends of the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extreme minimum temperatureand temperatureat 2:00am are obvious.The number of days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0℃ decreasing trend was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d.Winter,low temperatureand night make the bigges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cess of climate warming in Bengbu.
Key words:Mann-Kendall nonparametric test;Wavelet analysis;Bengbu city;Temperature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已經(jīng)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guān)注。IPCC第5次報告指出:氣候系統(tǒng)的暖化是毋庸置疑的,自1950年以來,氣候系統(tǒng)觀測到的許多變化是過去幾十年甚至千年以來史無前例的,1880-2012年,全球海陸表面平均溫度呈線性上升趨勢,升高了0.85℃;2003-2012年平均溫度比1850-1900年平均溫度上升了0.78℃。科學(xué)家認為,1983-2012年的這30a比之前幾十年都要熱,每10a的地表溫度均高于1850年以來的任何時期,因此,雖然沒有更早期的歷史詳細記錄,過去30a極有可能是近800~1 400a間最熱的30a。
中國增溫主要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明顯加速,近50a平均線性增暖速率幾乎是近100a來的2倍,北半球高于南半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已成為世界科學(xué)界的重要研究課題,同時區(qū)域性氣候變化也已經(jīng)引起人們的普遍關(guān)注,研究區(qū)域氣候變化對防災(zāi)減災(zāi)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地處中緯度地帶,跨中國南北分界線,屬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型氣候。主要氣候特點是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jié)陰雨綿綿,夏季炎熱,秋天干燥涼爽,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本文對蚌埠市近45a來的氣溫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數(shù)據(jù)來源 所用資料為蚌埠市及所轄3縣(懷遠、固鎮(zhèn)、五河)4個氣象站1967-2011年共45a的逐日氣溫資料,對所有資料進行嚴格的質(zhì)量檢驗,剔除其中錯誤的記錄,并對缺測或空白記錄進行插補。季節(jié)劃分是以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為冬季,氣候平均值使用的是1981-2010年30a的資料。
1.2 分析方法 采用線性趨勢分析來估算蚌埠市氣溫變化趨勢,趨勢變化用一次線性回歸方程表示:x=a+bti,式中ti為時間(1967-2011年),b為氣候傾向率,乘以10表示氣象要素每10a變化率。b的正負表示氣候變量x的趨勢傾向,當b>0時,說明隨時間t的增加,x呈上升趨勢;當b<0時,說明隨時間t的增加,x呈下降趨勢。b值大小表示上升或下降的傾向程度。為研究蚌埠市氣候變化趨勢,檢測氣候序列的突變點,采用Mann-Kendall非參數(shù)統(tǒng)計方法,該方法是一種非參數(shù)統(tǒng)計檢驗方法,其優(yōu)點是不需要樣本遵從一定的分布,也不受少數(shù)異常值的干擾,適用于水文氣象等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小波分析來分析蚌埠市氣溫的周期性變化規(guī)律,小波分析不僅能將時間系列的頻率特征在時間域上展現(xiàn)出來,分析出其主要周期,而且能清晰地給出各種時間尺度(周期)的強弱和分布情況以及變化趨勢和突變點。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平均氣溫年變化 近45a蚌埠市的平均氣溫隨時間的線性趨勢大于零,表明該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呈上升變化趨勢,其氣候傾向率為0.395℃/10a,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759,通過了0.001的顯著性水平。從5a滑動平均氣溫曲線可以看出,在1980年之前,氣溫呈波動上升的趨勢,1980-1985年間,氣溫呈波動下降趨勢,1985-1990年間,氣溫的變化趨勢不明顯,1990年之后以后,氣溫波動上升的趨勢明顯增強;尤其是近15a來,只有2003年的年平均氣溫低于氣候平均值,其他年份的氣溫均高于氣候平均值(見圖1)。說明蚌埠市年平均氣溫上升的趨勢不僅沒有停止或變緩,近10a年來氣溫上升的速度反而一直在加快。
圖1 1967-2011年蚌埠市平均氣溫年變化
對蚌埠市年平均氣溫進行M-K檢驗,分析表明:蚌埠市年平均氣溫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波動變化,20世紀90年代開始呈直線上升趨勢,2000年后這種增暖趨勢超過顯著性水平0.05臨界線,近10a甚至超過了0.001顯著性水平(u0.001=2.56),表明蚌埠市近年來氣溫上升的趨勢十分顯著。根據(jù)順序和逆序時間序列曲線的交點,可以確定蚌埠市年平均氣溫的升高是一突變現(xiàn)象,突變發(fā)生在1993年左右(見圖2)。
圖6 1967-2011年蚌埠市年四季氣溫累積距平
通過小波系數(shù)實部等值線(圖7)可以看出,近45a蚌埠市夏季氣溫在4~6a左右的周期性變化最明顯,其次是32a左右的大尺度周期變化較明顯。
[4]周丹,張勃,李小亞,等.1961-2010年中國大陸地面氣候要素變化特征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3(4):549-558.
[5]王珂清,曾艷,謝志清,等.1961-2008年淮河流域氣溫和降水變化趨勢[J].氣象科學(xué),2012,32:47-53.
[6]張紅,黃勇,劉慧.安徽省近30 年氣候變化的空間特征[J].生態(tài)環(huán)境學(xué)報,2012,21(12):1935-1942.
[7]胡保昆,竇以文,儲偉.北京城區(qū)氣溫變化特征[J].氣象科技,2014,42(5):852-855.
[8]楊麗萍,王林和,秦艷,等.多倫縣近60年氣候變化分析[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4,28(7):52-55.
[9]李潤祥,黃春林,杜自強,等.新疆地區(qū)30余年水熱因子變化特征分析[J].中國農(nóng)學(xué)通報,2015,31(2):187-192.
[10]魏鳳英.現(xiàn)代氣候統(tǒng)計診斷預(yù)測技術(shù)[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3:36-99.
[11]李曉娟,李茵茵,溫晶,等.廣州市低溫日的氣候特點及其變化[J].廣東氣象,2011,33(5):1-3.
[12]葛全勝,鄭景云,郝志新,等.過去2000年中國氣候變化研究的新進展[J].地理學(xué)報,2014,69(9):1248-1258.
[13]高超,姜彤,翟建青.過去(1958-2007)和未來(2011-2060)50年淮河流域氣候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農(nóng)業(yè)氣象,2012,33(1):8-17.
[14]周放,孫照渤.1961-2010年江蘇省夏季氣溫變化及其異常時環(huán)流場特征[J].氣象科學(xué),2014,34(1):96-103.
[15]李維京,李怡,陳麗娟,等.我國冬季氣溫與影響因子關(guān)系的年代際變化[J].應(yīng)用氣象學(xué)報,2013,24(4):385-396.
[16]段麗瑤,丁一匯,任雨.1921-2010年天津氣溫和降水量序列的多尺度分析[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14,19(4):515?522.
[17]陳洪偉,萬麗巖,楊誠.近百年丹東氣溫變化特征分析[J].氣象與環(huán)境學(xué)報,2008,24(2):10-18.
[18]王書兵,周順武,馬悅,等.近54年辛集市氣溫及降水變化特征[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xué),2014,37(1):40-47.
[19]李鵬,楊婷婷,吳新宏,等.近40a內(nèi)蒙古正藍旗氣候變化特征[J].干旱區(qū)研究,2013,30(5):776-7810.
[20]劉梅,彭曉燕,李進喜,等.1961年至2007年江蘇省高溫氣候特征分析[J].資源科學(xué),2011,33(10):1991-199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