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剛強 馮利得
白血病的臨床血液生化學檢驗分析
張剛強 馮利得
目的 分析白血病的臨床血液生化學檢驗結果。方法 隨機選取64例白血病患者,按病情類型分為慢性患者(n=34)和急性患者(n=30),并將30名同期在醫(yī)院進行檢查的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記錄并分析3組血液微量元素、血清酶水平、血白細胞數(shù)情況。結果 慢性患者血銅、血鋅濃度下降,慢性、急性患者血鉻濃度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明顯(P<0.05);慢性、急性患者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α-羥基丁酸脫氫酶水平下降,慢性患者谷氨酰轉肽酶水平下降,急性患者谷氨酰轉肽酶水平升高,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性患者血白細胞數(shù)明顯比對照組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生化學檢驗手段檢驗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標本可為臨床疾病控制與治療提供重要依據(jù)。
白血病;血液;生化學檢驗
白血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具有極高的死亡率,選擇合理的檢驗手段對于提高治療有效率、降低病死率意義重大。白血病是一種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患者多出現(xiàn)貧血、出血、發(fā)熱及骨骼疼痛等臨床癥狀[1]。本研究探討白血病的臨床血液生化學檢驗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河南省安陽市中醫(yī)院診治的64例白血病患者,按病情類型分為慢性患者(n=34)和急性患者(n=30),并將30名同期在醫(yī)院進行檢查的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排除心肺、肝腎功能異常者、嚴重慢性病患者),慢性患者男20例,女14例,年齡22~56歲,平均(46.13±1.25)歲;急性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齡23~57歲,平均(46.65±1.29)歲;健康人群男15名,女15名,年齡22~58歲,平均(46.93±1.32)歲。3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治療前于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5 mL靜脈血液,并在同等條件下采集對照組健康人群5 mL靜脈血液,然后對全部血液標本采取離心處理,在低溫環(huán)境下保存和開展檢驗?;颊咧委?周后,再次在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對患者抽取5 mL靜脈血液,并按同樣條件進行處理、保存及檢驗。采取原子光譜吸收方法對采集到的血清中的鋅、銅等元素,乳酸脫氫酶、谷丙轉氨酶、堿性磷酸酶水平開展生化學檢驗,隨后對血液樣本行常規(guī)檢測[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慢性、急性患者治療前后和健康人群血液微量元素(血銅、血鋅、血鉻)、血清酶水平(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α-羥基丁酸脫氫酶、谷氨酰轉肽酶)、血白細胞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對本組研究的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慢性、急性者治療前后與對照組血液微量元素比較 慢性患者治療后血銅水平高于對照組,血鋅水平低于對照組,慢性和急性患者的血鉻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慢性、急性者治療前后與對照組血液微量元素比較(x±s,μg/L)
2.2 慢性、急性者治療前后與對照組血清酶水平比較 治療后慢性患者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α-羥基丁酸脫氫酶和谷氨酰轉肽酶水平下降,急性患者乳酸脫氫酶、堿性磷酸酶、α-羥基丁酸脫氫酶水平下降,谷氨酰轉肽酶水平上升,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慢性、急性者治療前后與對照組血清酶水平比較(x±s,U/L)
2.3 慢性、急性者治療前后和對照組血白細胞數(shù)比較 慢性患者治療前血白細胞數(shù)為64.12×109/L,治療后為5.27×109/L,急性患者治療前血白細胞數(shù)為12.09×109/L,治療后為2.11×109/L,健康人群血白細胞數(shù)為5.81×109/L,急性患者治療后血白細胞數(shù)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結果顯示,慢性、急性患者治療前血銅、血鋅水平較高,治療后均下降明顯,其中急性患者2項指標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但慢性患者分別高于和低于對照組。而相關研究表明,人體中微量元素含量發(fā)生變化時,將致使人體出現(xiàn)疾病,分析慢性白血病具有發(fā)病緩慢、病程長特點,說明本研究中急性患者1周治療效果較理想,其血液微量元素水平逐漸恢復正常,而慢性患者得臨床療效欠佳[3-4]。提示醫(yī)務人員在檢驗后應根據(jù)慢性患者的身體狀況和實際情況,尤其要重點針對老年患者繼續(xù)給予積極的針對性治療干預,合理加大用藥劑量或延長治療時間等,該結論與王新玲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5]。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急性患者各項血清酶指標更接近健康人群水平,說明白血病患者的血清酶系統(tǒng)發(fā)生紊亂,但隨著治療療程的推進,治療1周后急性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緩解,各項血清酶指標水平趨于正常[6-7]。而慢性患者由于治療前含量過高,雖然各指標水平大幅下降,但臨床效果仍然不夠明顯,說明應用生化學檢驗手段檢查白血病患者的血清酶水平可有效判斷患者病情及治療成效,對于后續(xù)治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8-9]。此外,本研究中治療后慢性患者血白細胞數(shù)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而患炎癥將導致人體白細胞增多,提示慢性白血病患者的炎癥反應得到有效抑制。而觀察到急性患者白細胞水平下降過度,明顯低于正常人的4.0×109/L~10.0×109/L水平,分析急性患者可能患白細胞減少癥,提示醫(yī)務人員在采取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積極給予患者食療,科學合理地控制其飲食習慣[10]。關于3組血紅蛋白、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情況,有待作進一步的相關研究給予驗證。
綜上所述,在治療過程中應用生化學檢驗白血病患者血標,有利于臨床觀察判斷病情和進行后續(xù)治療,具有推廣價值。
[1] 張進輝.白血病的臨床血液生化學檢驗36例對比分析[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3,13(23):16-17.
[2] 黃昭前,姚紅霞,林麗娥.多項血清MMP、IL及PGE-2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關系[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4,5(5):654-656.
[3] 姚東平,王祖蓉.五分類血液分析儀對診斷白血病的價值[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1,3(5):578-580.
[4] 劉浩.白血病的臨床血液生化學檢驗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61-62.
[5] 王新玲.血液分析儀檢驗急慢性白血病的臨床應用[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12,10(10):140-141.
[6] 王弘,李爽,王佳,等.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發(fā)生急性腫瘤溶解綜合征的臨床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2,23(4):524-526.
[7] 許薇.急慢性白血病的臨床血液生化學檢驗分析[J].醫(yī)學檢驗與臨床,2011,29(6):431-433.
[8] 胡惠萍,袁曉華,朱中梁.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白血病患者腦脊液中生化指標檢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27(9):231-233.
[9] 張永娟,何曉東,孫余婕,等.BLM mRNA在白血病細胞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12,16(12):51-53.
[10] 羅娟.探討血液分析儀檢驗急慢性白血病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2,15(12):631-633.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055
河南 455000 河南省安陽市中醫(yī)院(張剛強 馮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