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振萍
系統(tǒng)家庭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咸振萍
目的 探討系統(tǒng)家庭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方法 選取80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均分為家庭治療組與對照組(n=40),均給予利培酮口服,家庭治療組同時給予系統(tǒng)家庭治療,采取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時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價。結果 SCL-90量表中軀體化、人際關系、強迫、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評分2組在治療前、對照組治療6個月時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家庭治療組治療6個月時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并且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6個月時的評分(P<0.05)。結論 系統(tǒng)家庭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治療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
系統(tǒng)家庭治療;精神分裂癥;康復期;心理健康;SCL-90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疾病中較為嚴重的一種疾病,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情感、思維、行為等方面的障礙,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認為可能與遺傳、異常刺激等有關,患者病程長、致殘率高,長期服藥可改善生活質量,同時心理治療也極為重要,僅次于藥物治療。本研究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系統(tǒng)家庭治療,觀察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變化,旨在探討系統(tǒng)家庭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江蘇省連云港市康復醫(yī)院門診診治的8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患者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版和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患者精神癥狀緩解或消失,恢復部分或完全恢復自知力,病情進入康復期。(3)年齡18~60歲。(4)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PRS)評分≤30分,韋氏智力檢查(WAIS)評分≥70分。(5)具備隨訪條件,不容易失訪者。80例患者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齡(37.94±11.43)歲,BPRS評分(25.20±3.19)分,WAIS評分(64.38±16.70)分,病程(4.79±3.21)歲,受教育年限(7.64±4.88)歲。將患者隨機均分為家庭治療組與對照組(n=40),對照組中男15例,女25例,年齡(37.81±11.55)歲,BPRS評分(25.47±3.11)分,WAIS評分(64.45±16.58)分,病程(4.82±3.24)歲,受教育年限(7.77±4.14)歲,維持服藥利培酮劑量(3.29±0.65)mg/ d;家庭治療組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37.87±11.41)歲,BPRS評分(25.10±3.67)分,WAIS評分(64.79±16.12)分,病程(4.69±3.20)歲,受教育年限(7.71±4.11)歲,維持服藥利培酮劑量(3.26±0.81)mg/d。2組患者在性別、年齡、BPRS評分、WAIS評分、受教育年限、病程、維持服藥劑量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均常規(guī)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對照組患者不給予系統(tǒng)家庭治療,家庭治療組患者進行系統(tǒng)家庭治療干預,每次1h,第1個月每周1次,1個月后開始每2周1次,3個月為1個療程,每個患者治療2個療程。主要內容為:(1)預備性談話:進行家庭背景。家庭現(xiàn)實關系等進行了解,繪制家庭譜圖,簽訂協(xié)議,此談話是納入研究后即要實施。(2)治療性談話,在每次談話中均進行。①當中全家成員面對患者全家人員均進行提問,了解每個成員都提問對家庭中存在的問題及看法,以及對其他成員的看法,找出問題,提出假設性問題,包括一些沖突,讓家庭成員明顯自己在沖突中需要起到的作用及責任,讓他患者明白自己需要付出的責任和努力,幫助患者找到針對性的處理方法。②與患者進行交流,了解患者心理存在的問題及變化,如存在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有藥物的影響但是也有心理的因素影響,鼓勵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指導家庭成員給患者必要的安慰、同情和發(fā)泄機會,改善負性心理障礙。③給患者傳授精神病患者婚戀、生育及生存知識。④指導家庭成員早期發(fā)現(xiàn)患者攻擊、自殺、自傷等危機事件,如何化解此類事件。(3)后續(xù)訪談,在下一次談話時對上次談話后的作業(yè)進行了解,與家庭成員及患者進行自身感受交流,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重新布置此次作業(yè)。
1.3 觀察指標 采取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時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價,SCL-90共包括90個項目[1],采用9個因子分別反映9個方面的心理癥狀情況,每個問題包括“沒有”、“很輕”、“中等”、“偏重”、“嚴重”5個回答選項,評分1~5分,將得分進行計算,能反映出患者的心理狀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SCL-90量表中軀體化、人際關系、強迫、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評分2組在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6個月時評分與治療前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家庭治療組治療6個月時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家庭治療組6個月時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6個月時評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SCL-90量表評分比較(x±s,分)
精神分裂癥患者其情感、思維、行為等方面均存在一定障礙,需要采用藥物進行治療以改善患者癥狀,讓患者恢復自知力,能自我進行正常的交流、學習和生活,在自知力恢復后患者將面對學習、生活、工作等社會功能的恢復,因為擔心病情復發(fā)、自己病情被別人所歧視、家人對自己的遺棄等問題,患者容易發(fā)生焦慮、憂郁、人際關系敏感等負性心理,并且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些藥物長期服用自身還具有引起焦慮、抑郁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因此,對精神分裂癥患者不僅要采取藥物治療,更要輔助以家庭支持、心理干預、合適的健康教育宣教等措施治療[2-4],通過周圍環(huán)境、心理等方面干預增強患者心理抗壓能力及改善其負性情緒,讓患者社會功能恢復融入社會。
系統(tǒng)家庭治療的觀念提出將家庭看作一個系統(tǒng)[5],通過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tǒng)論來研究家庭內部的行為、溝通、家庭成員的關系及心理過程,了解、理解、改變家庭的結構和功能,讓家庭成員均互相起來,改變家庭中的病態(tài)行為,讓病態(tài)化觀念向積極的觀念轉化,形成的一種心理治療理念和方法,其特點是認為成員的行為等改變要依賴家庭整體的改變,因此,治療時要首先了解家庭關系的現(xiàn)實等問題,注意存在的問題行為等,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行為,從而促進患者的康復。有研究顯示[6-8],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給予系統(tǒng)家庭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治療依從性、認知功能、生活質量,利于降低再住院率和復發(fā)率。本研究觀察系統(tǒng)家庭治療對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結果顯示,CL-90量表中軀體化、人際關系、強迫、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評分家庭治療組治療6個月時評分明顯低于治療前,并且明顯低于對照組治療6個月時評分,表明系統(tǒng)家庭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也有改善作用,這可能是由于治療過程中不僅是針對患者自身行為等進行干預,還對家庭成員中整體存在的問題進行干預,有效促進患者與家庭成員、家庭成員互相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對不良情緒能及時識別及早期干預,從而避免和減輕了患者的消極情緒。
綜上所述,系統(tǒng)家庭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是一種很好的輔助治療方法,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狀況。
[1] 蔡效紅,劉桃芳.精神分裂癥患者配偶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心理干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6):658-659.
[2] 鮑鳳竹.康復治療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的影響[J].當代醫(yī)學,2011,17(8):132-133.
[3] 林巧,陳明森,林耀平,等.精神分裂癥后抑郁患者社會支持與預后的研究[J].當代醫(yī)學,2011,17(13):92-93.
[4] 孫國勝,高春強,黃云華,等.針對性健康教育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家屬的作用[J].當代醫(yī)學,2012,18(1):2-4.
[5] 鄒錦山.系統(tǒng)家庭治療在精神分裂癥臨床應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5):391-394.
[6] 朱建中,周兆新,李志佳.系統(tǒng)家庭治療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0):1176-1178.
[7] 王紅艷,閭金杰.系統(tǒng)家庭治療對精神分裂癥的康復作用[J].中國校醫(yī),2013,27(4):305-306.
[8] 劉蕊,劉勇,蘇宗霞.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干預前后生活質量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19(11):1297-129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6.027
江蘇 222003 江蘇省連云港市康復醫(yī)院(咸振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