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兒科特點之一是病種多而雜,操作難度大、風險高,技術要求高,因此風險事件發(fā)生率高[1-3]。兒科護理過程中護理風險大,護理水平要求高,因此在護理管理中實行風險管理對提高管理質量,減少風險事件具有重要意義[4]。風險防范式護理是對醫(yī)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進行評估,并采取相應預防措施,提高護理管理質量,以減少風險事件的發(fā)生。我院近年來將風險防范式護理應用于兒科的護理管理中,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兒科住院的108例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選擇兒科常見疾病;患兒年齡1~12 歲;家長知情同意。排除標準:依從性差,不能完成問卷調查者。將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的56例患兒作為對照組,男32例,女24例;平均年齡(5.76 ±1.21)歲;疾病類型:呼吸系統(tǒng)疾病20例,神經系統(tǒng)疾病19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17例。將2013年1~12月入院的52例患兒作為觀察組,男30例,女22例;平均年齡(6.86 ±1.19)歲;呼吸系統(tǒng)疾病19例,神經系統(tǒng)疾病17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16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種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管理模式,觀察組采取風險防范式護理。具體如下:
1.2.1 成立風險防范小組 由護理部主任帶頭,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由年資較高的護理人員組成小組成員。
1.2.2 風險評估 由風險防范小組查閱資料,以循證醫(yī)學為基礎,對兒科常見風險進行探討,總結兒科存在的常見風險。兒科常見風險主要有3 種:技術操作相關的風險、執(zhí)行醫(yī)囑相關的風險、患兒自身存在的潛在風險。針對每一種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采取相應預防措施和對策,減少相關風險事件的發(fā)生[7]。
1.2.3 采用圖片、宣傳冊等資料進行風險教育 將宣教內容制定成圖文并茂的圖片、小冊子發(fā)放到患兒家長手中。將兒科在院過程的相關風險和注意事項結合相關資料進行宣講,加強患兒家長的印象,提高其配合度。
1.2.4 選擇合適時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在患兒及家長入院時及治療時分別進行針對性地心理疏導和精神安慰,例舉榜樣事例鼓勵患兒及家長以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和治療,消除患兒及家長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使患兒及家長能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心理健康宣教,提高宣教和心理疏導的質量。
1.2.5 內容簡潔、凝練、通俗易懂 宣教材料及宣教內容均結合日常生活,通俗易懂、言簡意賅,使患兒家長更容易明白和接受。圖片中加入很多漫畫內容,將護理風險和重要注意事項以漫畫形式展現給患兒家長,使患兒家長能快速理解和接受,提高宣教效率。
1.2.6個體化心理宣教 工作人員在宣教過程中結合患兒家長受教育程度、理解能力,對患兒家長進行有針對性地個體化健康教育,個別需要強化心理輔導,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
1.3 評價指標 (1)護理質量。由風險管理小組組長組織家長對護理管理質量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治療性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各項評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質量越高[7]。(2)焦慮評分。采用國際通用的焦慮自評量表(>50分為存在焦慮狀態(tài))對患兒家長護理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tài)[7]進行評價。(3)采用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滿意度調查[7],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 統(tǒng)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 檢驗或重復測量設計的方差分析,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比較(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例數 治療性護理 心理護理 健康教育 生活護理觀察組 56 97.81±6.18 96.98±6.29 96.82±6.27 96.59±6.18對照組 52 93.72±5.91 91.59±6.16 90.61±5.89 90.26±6.07 t值3.509 4.494 5.295 5.364 P值<0.001 <0.001 <0.001 <0.001
2.2 兩組患兒家長焦慮評分比較(表2)
表2 兩組患兒家長焦慮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兒家長焦慮評分比較(分,±s)
注:兩組患兒家長焦慮評分比較,組間、不同時間點、組間與不同時間點交互作用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組別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56 54.71 ±8.12 45.96 ±6.12對照組52 54.26 ±7.81 50.95 ±7.29
2.3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比較(表3)
表3 兩組患兒家長滿意度比較(例)
護理管理中采用風險防范式護理,始自于上世紀歐美國家,主要考慮醫(yī)療行業(yè)是個高風險行業(yè),無論是醫(yī)療還是護理過程中均存在很多風險,如果應對不及時、不得當,增加醫(yī)療風險事件的發(fā)生率,對病患及醫(yī)護人員造成嚴重損害,造成醫(yī)療資源浪費和低效,對社會危害大[5-6]。而實施風險防范式護理則可以提高護理管理質量,進而有效避免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從整體上提升醫(yī)療質量[7]。
通過在護理管理中采取風險防范式護理,風險管理小組集體討論評估兒科醫(yī)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發(fā)現兒科診療過程中存在的常見風險主要有3 種:技術操作相關的風險,執(zhí)行醫(yī)囑相關的風險,患兒自身存在的潛在風險。本研究針對兒科每一種可能發(fā)生的風險,采取相應預防措施和對策,減少相關風險事件的發(fā)生。Carlson 等報道[2],預防性地采取相關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減少醫(yī)療過程中風險事件的發(fā)生,將醫(yī)療損傷減少到最低。本研究顯示,采取風險防范式護理后,護理管理質量明顯提高,風險事件發(fā)生率低,患者焦慮狀況明顯改善,工作滿意度提升。
3.1 風險防范式護理可以提高護理管理質量 有調查顯示[7],將風險管理模式用于護理管理中,可有效提升護理管理質量,有效降低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本研究中風險管理小組針對兒科醫(yī)療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事件,制定了相應處理和預防措施,使醫(yī)護人員在遇到突發(fā)事件和風險事件時能鎮(zhèn)靜應對,及時采取相應對策,將可能出現的風險事件及時遏止并處理好,減少風險事件發(fā)生率,有效地提高護理管理質量。
3.2 風險防范式護理可以緩解焦慮狀況 患兒家長在治療過程中存在焦慮不安情緒,對治療效果影響大。因此,在護理過程中一方面實施預防式護理,降低風險事件;另一方面進行人文護理,緩解患兒家長不良情緒。本研究在進行風險防范式護理過程中,結合患兒家長實際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個體化宣教方法,使患兒家長對相關注意事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進而能夠積極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提高了依從性及治療效果。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靈活把握干預方法,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方式,患兒家長對相關風險及注意事項接受度高,且心態(tài)樂觀,態(tài)度積極,精神面貌良好,有效地減輕了患兒家長的焦慮程度。
3.3 風險防范式護理可以提高滿意度,改善醫(yī)患關系 護理人員在風險防范式護理過程中對患兒家長采取富有人文精神的護理方法,與患兒家長能夠充分溝通和交流,對其進行安慰和鼓勵,使患兒家長在住院過程中能充分感受到關愛與關懷,因此有效地提高了醫(yī)護滿意度,有利于構建和諧的醫(yī)患關系。另一方面,護理管理小組充分運用風險防范式護理,有效地減少了相關風險事件,使患兒家長對醫(yī)護人員信賴度提升,更提升了對醫(yī)護工作的信任感與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兒科的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防范式護理,可以提升護理管理質量,減輕患兒家長不良精神狀況,同時還可提高滿意度,因此對提高護理效果、構建和諧的醫(yī)患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1]李建英.細節(jié)管理在兒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4,6(1):86 -87.
[2]李克芬.兒科病房中護理風險分析及對策[J].心理醫(yī)生雜志,2012(12):197 -198.
[3]姜小華.風險管理在兒科中的實施及效果評價[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0,18(7):639 -640.
[4]Hernan AL,Walker C,Fuller J,et al.Patients′ and carers′ perceptions of safety in rural general practice[J].Med J Aust,2014,201(3):S60 -63.
[5]魏容容,謝建飛,鐘竹青,等.護理安全管理課程設置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6):524-527.
[6]韓 慧,王斌全,康鳳英,等.護理不良事件調查分析與管理策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3,19(14):1702 -1705.
[7]宴奕虹.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2):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