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北地區(qū)氣候寒涼,地袋栽培黑木耳通常采用春季、秋季兩茬栽培法,本文介紹春耳秋管技術,通過栽培袋生產、劃口和出耳管理、秋季開蓋和采收晾曬生產要點,在高效利用鋸末資源的同時每袋增產10~15克,經濟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良好。
關鍵詞:黑木耳;小孔;春耳秋管
中圖分類號: S646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5.14.059
東北地區(qū)氣候寒涼,地袋栽培黑木耳多采用春季、秋季兩茬栽培法,春耳每袋產量在40~45克左右,秋耳產量更低,只有20~30克左右,不論春栽還是秋栽菌袋中,都還含有大量的剩余營養(yǎng)物質,在鋸末資源越來越緊缺的今天,如何高效利用鋸末資源成為解決黑木耳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問題。亞布力林業(yè)局近幾年黑木耳產業(yè)發(fā)展迅速,特別是實施推廣春耳秋管技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xiàn)將技術要點總結如下:
1 栽培袋生產
1.1 栽培菌袋的選擇
應選擇袋料親和力好的優(yōu)質薄袋。
1.2 栽培原料的選擇
黑木耳生產的主要原料是鋸末,以硬雜木為主。輔料中麥麩、豆餅粉都要粉的細一些,利于混拌均勻。
1.3 推薦配方與配方生產
配方1:86.5%硬雜木屑,2%豆粉,10%麥麩,0.5%石灰,1%石膏。配方2:84.5%硬雜木屑,2%豆粉,12%稻糠,0.5%石灰,1%石膏。含水量均在60%~65%。
1.4 拌料和制袋
按配方要求稱量并均勻混拌。要提高制袋的標準,要求裝實培養(yǎng)料,松緊上下一致,料面無散料平整,袋緊貼料、無褶皺。同時還要提高裝袋的質量,關鍵是所用的裝袋機的好壞,建議使用防爆裝袋機。封口采用免頸圈法或菌棒法。
1.5 滅菌
滅菌是栽培袋制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基配制后應在4小時內進鍋滅菌。常壓滅菌時,在4小時之內使滅菌室溫度達到100℃,保持100℃8~10小時。
1.6 冷卻和接種
出鍋時要趁熱將菌筐搬到冷卻室或接菌室,剛出鍋的菌袋發(fā)軟容易變形,造成袋料分離,要等菌袋稍涼變硬后再從菌筐中揀出。菌袋冷卻至30℃以下,在無菌室(箱)中嚴格按無菌操作接種。
1.7 養(yǎng)菌
養(yǎng)菌的培養(yǎng)室要提前做消毒滅菌處理,墻面要光滑平整,用石灰粉刷,然后噴施消毒液和殺蟲劑。培養(yǎng)菌袋最適生長溫度為22℃~25℃,在培養(yǎng)過程中注意室溫、堆溫、料溫的變化,以料溫恒定22℃~25℃為基準,控制室溫變化。一般情況下,菌種萌發(fā)期,室溫控制在26℃~28℃,生長期室溫控制在22℃~25℃,菌種培養(yǎng)后期室溫控制在16℃~20℃。
隨著培養(yǎng)時間的加長,菌絲量的增加,逐漸增加通風量。培養(yǎng)前期要少通風或不通風,培養(yǎng)后期要多通風,避光培養(yǎng)。要應定期檢查,及時撿出污染袋。
2 劃口和出耳管理
2.1 刺孔方法
菌絲長滿袋后,打孔前20天最好給以散射光刺激,使菌袋達到生理成熟,根據(jù)當?shù)貧夂驐l件日最高氣溫穩(wěn)定在10℃時適時打孔。小孔多采用刺孔器刺孔,小孔的形狀主要有“○”、 “∨”、“—”、“△”等,“∨”、“—”,產出的木耳單片、無根、耳厚、邊圓、品質好。小孔栽培刺的孔徑一定要適宜,孔徑應在4~6毫米左右。過大易連片成朵,過小易憋芽。小孔栽培的孔間距應在2.0~2.5厘米之間。常規(guī)菌袋裝袋18~20厘米高,孔數(shù)應在100~140個之間。
2.2 擺放與催芽
將菌袋運至栽培地,按雙行4~5層將菌袋擺放到出耳床上,覆蓋草簾提高地溫,同時復壯菌絲,4~5天菌絲變白后才進行刺孔催芽。刺孔后,如果溫度低,仍可垛袋繼續(xù)復壯菌絲;如果溫度適宜,應及時將菌袋擺放在菌床上,擺放前應澆一遍透水,將刺完孔的菌袋按菌袋3~4厘米間距呈 “品”字型擺放。
菌袋催芽應按照“保濕為主、通風為輔、濕長干短、后期增濕”的原則。
擺好催芽袋后,蓋塑料布、草簾,保濕催芽。如遇高溫天氣(24℃以上)需要往草簾上澆水降溫;不能過于頻繁通風,以早晨一次通風為宜,每次通風保持20~30分鐘,水分不足時,應及時補水,以菌袋手觸能感覺到菌袋上有水珠,但不下滴為宜。待木耳長到1厘米左右時應撤去塑料布,澆水保濕,早晚通風。
2.3 分床與出耳管理
待耳芽出齊、長至1~2厘米時候分床,分床后袋之間的間距保持10厘米即可。分床過早易導致木耳長成叢狀。
分床后第一天不澆水,第二天開始給水,每天上午10點前,下午3點半以后澆水,中午氣溫高時不澆水。按照“看天氣溫度澆水、看菌看耳定量、勤澆細水、干透濕澆”的水分管理原則。先看天氣澆水。晴天溫度適宜可多澆水,陰天可少澆或不澆;再看溫度澆水。氣溫低時,早晚不澆水,可在白天澆水,使木耳晚間生長;三看耳片澆水。停水后若耳片變干很快 “顯白”應繼續(xù)澆水,反之不用澆水;四看菌袋澆水。當菌袋較重水分較多時,應停止?jié)菜蛏贊菜晃蹇词墙惶?。可?~3天,干的比較透,以耳根干為好,濕要把水澆足,細水勤澆,連續(xù)澆水2~4天,干濕交替,直到木耳生長結束。
3 秋季開蓋
3.1 揭蓋時間
春季木耳采摘結束后,7月中旬~8月初期間,節(jié)氣在立秋前后,把菌袋頂部全部撕開(即揭蓋)。時間不能過早,因氣溫較高,菌袋培養(yǎng)料水分含量過高,且菌袋下部還有沒消耗掉的營養(yǎng),極易引起青苔爆發(fā),造成菌袋感染,導致菌袋報廢。
3.2 揭蓋方法
菌袋頂部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到秋季已經風化,輕輕一拽即可達到揭蓋效果,對于質量較好、未風化的部分菌袋,用刀片在菌袋周邊環(huán)割后,拽去頂蓋。
3.3 二次擴面
開蓋采摘兩茬木耳后,菌袋塑料膜再向下撕5厘米(約3指寬),使菌袋頂部剩余營養(yǎng)得到充分的開發(fā)利用。春季采取在菌袋頂部打4~6個孔的開孔方式,揭蓋后出芽時間相對于春季未在頂部開孔的菌袋能提前半個月。
4 采收晾曬
小孔木耳夠大就采,一定要及時采收,當木耳展片直徑達到3厘米時就要及時采收。晾曬時小孔木耳要攤薄一點,早采晚收,一般當天就干,干品耳形好。通過春耳秋管技術,每袋增產10~15克,且秋季氣溫溫差大,木耳質量好。
作者簡介:趙祥君,本科學歷,黑龍江省亞布力林業(yè)局,工程師,研究方向:林學。
網絡出版時間: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2.1186.s.20150716.1521.004.html
網絡出版地址:2015-7-16 15: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