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勝++曾維佳
【摘要】目的 分析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彈性功能應用血管回聲跟蹤技術的臨床檢測價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診治的高血壓患者62例設為觀察組,其中高血壓控制者20例,高血壓未控制者42例,另選同期的62例體檢健康者設為對照組,所有成員均應用血管回聲跟蹤技術檢測其頸動脈彈性功能,分析檢測結果。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動脈順應性(AC)、僵硬度參數(shù)(β)、脈搏波傳遞速度(PWVβ)、壓力應變彈性系數(shù)(Ep)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脈搏波放大指數(shù)(A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高血壓控制組患者與未控制組AI、PWVβ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C、β、Ep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管回聲跟蹤技術能夠較敏感的檢測高血壓患者的頸動脈彈性功能,值得在臨床應用上推廣。
【關鍵詞】高血壓;頸動脈彈性功能;血管回聲跟蹤技術
【中圖分類號】R544 【文獻標識碼】A
動脈彈性功能主要是反映血管的功能狀態(tài),目前臨床上將其納入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標記及獨立危險因子,同時,臨床研究表明,影響動脈彈性功能的因素主要為年齡及血壓[1]。本文旨在分析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彈性功能應用血管回聲跟蹤技術的臨床檢測價值,特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診治的62例高血壓患者和同期的62例體檢健康者進行了研究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診治的高血壓患者62例設為觀察組,其中高血壓控制者20例,高血壓未控制者42例,另選同期的62例體檢健康者設為對照組,觀察組中男36例,女26例,年齡34~86歲,平均年齡(58.23±10.14)歲;對照組中男35例,女27例,年齡35~85歲,平均年齡(58.41±10.22)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成員均應用血管回聲跟蹤技術檢測其頸動脈彈性功能,使用的儀器為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器(ALOKA公司生產)的α-10的7.5~13 MHz探頭及血管回聲跟蹤技術功能。檢測前先全面詳細的觀察頸總動脈的二維結構情況,觀察是否出現(xiàn)內中膜增厚及斑塊,同時在長軸斷面中對M線取樣線角度進行調節(jié),確保其角度與頸動脈壁垂直,從而獲得最大斷面,啟動血管回聲跟蹤技術功能,待連續(xù)獲得超過5個穩(wěn)定波形曲線時凍結并保留圖像,此時儀器會自動計算出該側頸動脈的彈性功能指標,主要包括AC、β、PWVβ、Ep、AI,為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檢查過程中始終有超過兩個資深醫(yī)師在場,共同選取圖像滿意者進行數(shù)據(jù)測量,如果獲得的波形圖像不穩(wěn)定則可以測量2~3次,然后取其平均值。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使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AC、β、PWVβ、Ep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0.05
3 討 論
經過大量的臨床流行病學研究發(fā)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患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便是原發(fā)性高血壓,長期患有高血壓會使得患者的頸動脈平滑肌細胞產生增厚現(xiàn)象,同時會引起膠原纖維的增生,主要表現(xiàn)為頸動脈血管壁的不斷增厚,會侵占患者的部分管腔,從而造成適應性的血管結構的重建。血管回聲跟蹤技術主要是應用了射頻信號自動跟蹤血管壁的運動軌跡,以有效的對頸動脈運動幅度進行測量,具有很高的精確率[2]。早期的時候,便有相關報道稱血壓是影響頸動脈彈性的重要因素,而彈性與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臨床上關于高血壓與動脈彈性的關系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早期的動脈彈性檢測方法由于標準不夠統(tǒng)一,因此檢測結果的準確率不夠理想[3]。本文通過應用血管回聲跟蹤技術對高血壓患者的頸動脈彈性功能進行了檢測,研究結果顯示,與健康者相比,高血壓患者AC、β、PWVβ、Ep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論也與國內其他研究相似[4-5]。而血管回聲跟蹤技術技術在國內使用時間不長,因此頸動脈各彈性指標正常參考值和意義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于健康的要求也在逐漸的提高,相信利用這種無創(chuàng)性評價技術將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參考文獻
[1] 邱志敏.評價高血壓合并心房顫動患者的頸動脈彈性功能及血流動力學變化[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4:89-101
[2] 顏 丹,何 文,鄔冬芳,等.應用血管回聲跟蹤技術評價腦梗死患者頸動脈彈性[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0,25(1):69-71.
[3] 張開寧.血管回聲跟蹤技術檢測頭頸部放療后患者頸動脈彈性功能的應用價值[D].山東大學,2012:12-14
[4] 線 滟.血管回聲跟蹤技術定量評價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彈性的臨床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0:105-107
[5] 張淑珍,王學鋒,安志龍.應用血管回聲跟蹤技術評價高血壓患者頸動脈彈性功能[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1,25(3):296-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