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
(蘇州市第一中學校,江蘇 蘇州 215005)
“電能的輸送”一課是高中物理(人教版)選修3-2“交變電流”一章的最后一節(jié).在教材中的地位屬于對本章前面幾節(jié)的綜合應用,同時也涉及到了恒定電路的一些基本電學知識.本節(jié)的教學目標主要有2方面,了解從變電站到用戶的輸電過程,知道遠距離輸電時應用高電壓的道理;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知識的同時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本節(jié)知識在高考考查中算不上主干知識,往往教材并不會以大量篇幅展現(xiàn),而事實上這樣類型的課程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能給學生帶來更多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體驗,所以值得教師深入細致地研究教材和教法.
教科書教學內(nèi)容展開的流程如圖1.
圖1 教材教學流程
筆者認為,要能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應從我國輸電現(xiàn)狀出發(fā),讓學生從實踐中來再回到實踐中去.只有這樣,本節(jié)教材才會得到更有價值的提升.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對課程的安排和實驗都做了改進和處理,讓整個學習過程更加流暢,實驗效果更加完美.
原教材開篇就提出了輸電基本要求,可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要求,這需要與學生分析我國的現(xiàn)狀.我國大型發(fā)電站與用電需求大的城市之間距離遙遠,這也正是西電東輸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若距離遠用加長導線就能解決問題的話,那么,本節(jié)課就沒有討論的必要了.所以,下一步就是要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直接遠距離輸電的弊端.
圖2 短導線輸電
小設計之1.(1)學生電源(交流)對燈泡A供電,A燈正常發(fā)光.如圖2所示.
(2)學生電源(交流)對教室后排的相同規(guī)格的B燈供電,距離遠.后排沒有電源.我
們就不得不找來一捆長長的導線來連接電路.
(3)讓B燈與A燈并聯(lián),閉合開關,如圖3所示.
圖3 長導線輸電
(4)現(xiàn)象:B點發(fā)光明顯暗于A燈.如圖4所示.
圖4 實驗效果圖
引發(fā)思考:A、B燈是并聯(lián),電壓相等,為啥亮暗程度差了那么多?
學生分析:問題應該是出在這“長長的導線”上.
大驚喜:不需教師提醒,學生也能想到:這點距離的導線就能產(chǎn)生如此大的影響,那試想遙遠的三峽輸送電能到自己生活的城市,影響之大、損耗之多.充分體會到遠距離輸電無法回避的困難,這樣學生才會主動進一步思考如何降低線路產(chǎn)生的影響.
建議:為了讓“遠距離”輸電更加形象,回路導線可以盡可能長一些(筆者上課就采用了總長約150m的導線).同時,為了讓導線上的電壓降更明顯,實驗效果更加理想,可在導線中串入電阻,增大回路的總阻值.
許多學校都有高低壓輸電示教板,為了更加貼切展示實際情況,實驗時會用兩根阻值較大的電阻絲代表遠距離的長導線.用低壓送電時,實驗原理同小設計1.如果僅僅將長導線用電阻絲替換,精簡板面的話,那并無很大的意義.是否能讓線路上的能量損失,更形象化、具體化?筆者做了很多嘗試.本著既要啟發(fā)性強,又要適于取材,易于操作,性能穩(wěn)定,安全可靠,筆者將原來的示教板做了微小的改動.
小設計之2.(1)將示教板上的大阻值導線替換成2個規(guī)格相同的小燈泡,最好與用戶端的小燈泡規(guī)格也相同,如圖5(a)改成圖5(b)所示.
圖5
低壓交流送電時,三者串聯(lián),學生就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用戶端燈泡與輸電線上燈泡一樣亮.可見線路上損失較大,如圖6所示.
圖6 實驗效果圖
(2)進一步向學生展示,實際用戶端用戶增多時,線路損失的情況,如圖7所示.
圖7 低壓送電多負載的電路圖
用戶端并聯(lián)線路增多,示教板上的電路圖能很清楚地提示著,線路損失的能量是不可低估的.如圖8所示.
圖8 實驗效果圖
大驚喜:輸電線有明顯的電阻,有能耗,用戶端得到的電能跟發(fā)電廠送出的相比損失了很多.若用兩個小燈泡來替代長長的輸電線,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直觀,小燈泡的亮暗情況給了學生更多的體驗.
物理學科是一門重實踐、重體驗的學科,許多問題教師光憑講述,是很難給學生直觀感受的.設計2在設計1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線路損失問題,同時又可與高壓送電形成鮮明對比.對學生而言,將看不到的能量損失用看得到的小燈泡的明暗區(qū)別來呈現(xiàn),這種視覺的沖擊,對理解高壓送電的必要性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
建議:線路電阻燈泡與用戶端燈泡盡量使用相同規(guī)格,這樣3盞燈泡的亮暗對比更能說明問題.同時,用戶端3燈泡也盡量使用相同規(guī)格.
對于眼前看到的實驗事實,學生希望提出解決的方法.根據(jù)焦耳定律及控制變量法,學生易從縮短時間、減小電阻、減小電流3方面入手.但生活經(jīng)驗很快就會讓學生否定靠縮短時間來減小能耗的方法.而減小輸電電阻、減小輸電電流,到底哪個更好?筆者認為也最好要有學生體驗后抉擇.
小設計之3.案例體驗1:把功率為2×107W的電能輸送到5km以外的地方,輸電線上的總電阻為10Ω,用2×104V的電壓輸電,損失的功率占總功率的百分之幾?
案例體驗2:把功率為2×107W的電能輸送到5km以外的地方,輸電線上的橫截面積加倍(相對案例1),用2×104V的電壓輸電,損失的功率占總功率的百分之幾?
案例體驗3:把功率為2×107W的電能輸送到5km以外的地方,輸電線上的總電阻為10Ω,用4×104V的電壓輸電(相對案例1輸電電壓加倍),損失的功率占總功率的百分之幾?
案例體驗4:把功率為2×107W的電能輸送到5km以外的地方,輸電線上的總電阻為10Ω,用2×105V的電壓輸電(相對案例1輸電電壓的10倍),損失的功率占總功率的百分之幾?
大驚喜:因為學生已經(jīng)掌握基本電學知識,通過以上幾組計算體驗,減小輸電電流的優(yōu)勢就一覽無遺了.學生計算體驗取代了教師講解.有了學生參與,正確的抉擇是必然的結果.
建議:案例選擇的數(shù)據(jù)也許與實際情況仍有出入,但考慮到這段分析所服務的教學目標及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教師還是盡量選擇方便計算的數(shù)據(jù).
目睹了低壓送電的缺陷,也討論了減小輸電線損失的方案,教師的分析讓學生也感受到了減小輸電線電流,升高輸電電壓的必要性,引出了升壓、降壓兩組變壓器來滿足輸電要求.
小設計之4.(1)改變電路結構,進行高壓送電.如圖9(a)所示.
現(xiàn)象:用戶端燈泡明顯增亮,輸電線燈泡幾乎不亮,如圖9(b)所示.
圖9
(2)增加用戶量,再次體驗有別于低壓送電的不同效果,如圖10(a)、(b)所示.
圖10
大驚喜:低壓和高壓輸電的實驗對比是本課的亮點,而以往實驗突出了兩次用戶端燈泡的亮暗對比.本課設計則是讓線路燈泡的亮暗將“損失的電能”展示出來,既有用戶端燈泡亮暗對比,又有線路燈泡亮暗對比,還有線路與用戶端燈泡亮暗的對比,讓學生獲得了更全面的直觀感受.
建議:教師若能將兩次示教板實驗效果用相機記錄,并讓兩張照片同時展出,那效果更佳.
本節(jié)要求學生學完交變電流基礎知識、了解變壓器的原理,并運用所學過的電磁學方面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旨在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和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都知道,往往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所以教師必須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讓學生獲得豐富的體驗,才能激發(fā)其解決問題的欲望,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如本教學設計中,倘若沒有線路小燈泡的幫忙,學生看到的是,兩次都是低壓輸入,一次直接供電給用戶端,一次通過升壓和降壓送給用戶端,用戶獲得了不同輸出功率.沒能“親眼”證實線路上的損失,反而給高壓輸電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不利于學生的理解.現(xiàn)在引入了代替輸電線電阻的小燈泡,這小燈泡身兼兩職,既代表了遠距離輸電線的電阻,又能將電阻對功率的影響半定量地呈現(xiàn),改動雖小,但獲得的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1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選修3-2教師教學用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7-89.
2 劉大華.探究學習與課堂教學的整合——“電能的輸送”一課的教學設計[J].物理教師,2007(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