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祥瑜
翻閱歷史照片,無論中西,一開始的野餐總歸還是貴族和文人雅士熱愛的休閑方式。野餐中的人們雖身在野外,總是免不了衣冠楚楚,餐具齊備,裝扮齊整的仆人站立一旁,隨時聽候差遣。從貴族走向普通民眾,野餐這件古老的美事,經(jīng)歷了諸多的社會革命與生活變革。這為輕松愉悅的野餐賦予了歷史的縱深與魅力。原來,野餐也是一種享受生活的權(quán)利。
嚴肅的野餐歷史
野餐郊游,歷史上是貴族和文人雅士喜愛的活動。早在中世紀的歐洲,貴族們在狩獵結(jié)束后,為了娛樂消遣,在獵場舉行聚會,仆人們專業(yè)地搭起帳篷和餐桌,處理好食物與獵物,貴族們則衣冠楚楚地享用野味,談笑風生。
據(jù)說,picnic一詞其實來自十七世紀的一個法語詞匯pique-nique,意指各自捎來一瓶葡萄酒赴會的飯局,后來演變成每人貢獻一些小食和娛樂的聚會。法國大革命后,從前王室貴族獨享的花園或狩獵林地開放予公眾,野餐場地移師到公園,民眾們這才學著貴族的樣子,開始了像模像樣的野餐。
十九世紀工業(yè)革命后的倫敦,都市化已經(jīng)是社會普遍關(guān)注的問題,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渴望更多的綠地,野餐因而成為市民在假日暫時逃離都市、喘一口氣的活動。在當時野餐仍是屬于上流社會與時尚人士的社交活動,法國大革命后,有位英國年輕人為了對抗保守的英國封建社會,發(fā)起了野餐活動,世界第一個野餐社團Pic-Nic Club在1802年3月15日成立。這是一種集體用餐,搭配固定談?wù)撝黝}、表演的活動。不過,這時的野餐是在當時倫敦市牛津街Oxford Street的一間羅馬神殿里舉行,每個人都會預先準備節(jié)目如詩歌、演奏、舞蹈等在餐會上表演,并提供餐點與其他參與者分享。畫家James Gillray所畫下的倫敦Pic-Nic Club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的野餐與現(xiàn)代人對于野餐的想象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19世紀中期,倫敦開始迅速工業(yè)化,惡化的環(huán)境逼迫政府開辟了許多公園來提升市民的生活質(zhì)量,在公園進行的戶外野餐,逐漸成為生活風尚。20世紀初,隨著汽車的問世,都市人的生活圈可以拓展到近郊。據(jù)說,當時的人們流行在汽車上準備一個野餐盒,在戶外找尋喜歡的地點用餐。
日本人野餐的重點通常不只是分享食物,還有共賞自然美景,例如賞月或賞櫻花。這也是我們對日本野餐美景的固定認知,日本野餐的精致,餐食的豐盛,也是聞名遐邇。圖中的日本女孩脫去鞋子,跪坐下來野餐。
野餐風
中式 和西方狩獵野餐相似,中國古代也有狩獵就地烹飪的歷史,“烹制而食之,謂之野味”。但這種野食帶有軍事性質(zhì),與游樂不同。夏代的第一位君王夏后啟“野于飲食”則可視為游樂野餐的濫觴。魏晉時期,文人學士對現(xiàn)實不滿,又受玄學影響,寄情于山水之間,于是野餐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歷史上最著名的文人野餐,自然是“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的“流觴曲水”了。眾人沿溪水坐在地上,把酒杯盛酒隨溪漂流,停在誰的面前,誰就要飲酒。這場時髦的野餐活動,有《 蘭亭集序 》為證。最妙的古代野餐描寫,要數(shù)《浮生六記》里的游園,沈復和蕓娘也算是潮人夫妻了。在油菜花開的日子里,和朋友相約野餐,并要“對花熱飲”,于是上街雇了賣餛飩的小販,租了他的鍋爐,帶上砂罐席墊,喝茶暖酒。
英式 在英國的維多利亞皇后時期Queen Victoria (1819-1901),野餐是貴族們夏季時尚休閑活動,皇后將宮廷里的排場帶到了野外,據(jù)說,有火腿、肉派、燉肉、色拉、烤雞、肉醬、李子蛋糕、海鮮酥皮派、水果餡餅、比司吉、新鮮水果,這些都是必備菜色,除此之外開胃酒、香檳與紅酒當然不可少,餐后更少不了來杯經(jīng)典的英式紅茶。
日式 野餐之于日本人,從家庭時光、約會到賞櫻花,是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代的日本人都擁有野餐這個共同的成長回憶。媽媽做的便當,無時無刻不存在,在課間、在公園、在上班的休息時間里。便當盒里豐富的顏色,意味著營養(yǎng)的均衡,這是日本媽媽們的看家本領(lǐng)。野餐是日本人繁重課業(yè)與工作的減壓方式,是一種攏絡(luò)情誼的社交,也是一種貼近自然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