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甲
超越傳統(tǒng)的方案
百年國藥文化,千年青瓷文化,江南地區(qū)最早傳入的佛教文化,白墻灰瓦水鄉(xiāng)建筑,倘若仙境的山水,以及鳴鶴鎮(zhèn)燦若星河的國藥巨子們,這些都是這個片子里要表現(xiàn)的內容。
故事發(fā)生前的一個月,有朋友找我說要拍攝一個慈溪古鎮(zhèn)的宣傳片,那地方叫鳴鶴鎮(zhèn),我之前從沒聽說過,腦子里即可浮現(xiàn)出很多古鎮(zhèn)宣傳片的影子:烏鎮(zhèn)、西塘、麗江,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美人舉傘與君游……由于成片會選送到電影節(jié)上以供大屏幕放映,我在準備方案是還特意設置了針對大屏幕放映的預案,確保什么樣的畫面在上屏后更美觀。經過與鎮(zhèn)黨委多次碰頭討論,最終得出的一致觀點在制作水準符合院線級放映的基礎上,力求創(chuàng)意風格有所突破。
我們經過了細致深入的學習,大致明確了鳴鶴古鎮(zhèn)的歷史和人文精神,又結合了大量的現(xiàn)場采風的照片,慢慢的由一張跨越千年的藥方形成的穿越故事躍然紙上。
古鎮(zhèn)里的中醫(yī)爺爺做完診斷之后,要自己的孫子小寶去抓藥,而在這張神奇藥方的帶領下,小寶從漢代一直穿越回現(xiàn)今。在穿越歷史的過程中,除了表達鳴鶴國藥,青瓷,佛教的興衰,更穿插了鳴鶴嚦史上的著名人士于其中,不僅僅以“小橋流水”,“山水江南”等表面化的印象來以吸引游客,更著眼于其厚重,深邃的人文歷史感。從歷史資源上挖掘出更多的商機。
六天內要完成近200個鏡頭,穿越六個朝代,兩場大于40人的群戲,所有的道具置景都要現(xiàn)場做,為符合放映要求還設計了20個左右的電影級全三維特效鏡頭,面對著這樣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開始埋頭工作。用時兩個月時間畫出了200多張分鏡腳本,基本上涵蓋了每個鏡頭,然后用分鏡先剪輯成一個模擬小樣,這樣對于實拍期間的工作量就能精準把握了。
制造光影效果
六天的工作量卻不亞于一部小型的古裝電影,更不幸的是從拍攝第一天開始就斷斷續(xù)續(xù)的時晴時雨,對于拍攝造成了巨大的阻礙。
在大屏放映下,原本微小的瑕疵都會被數(shù)倍于平常放大,這對人工光源提出極大地挑戰(zhàn),一旦布光不充分或考慮不周全,就會在屏幕上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紤]到當?shù)氐脷夂驐l件和宣傳片主旨就是為了將當?shù)刈匀伙L光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本片大膽采用了幾近自然光的照明方式和大量自然光源。這樣得光效下光比較小,不要冷暖對抗,同時又能把人物的層次區(qū)分出來。
在部分場景中,我們用煙餅來制造煙霧,塑造的空間層次感,這種方式其實對于燈光組的要求更高。于是燈光傅老師把6K燈放在離開拍攝點很遠的地方,近處再用Kino補光。后期放映會中,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布光法基本可以滿足院線放映需求,畫面中細節(jié)、層次豐富,自然化的光效也讓人看上去很舒服。
六十人清代街景復原
最困難的時刻出現(xiàn)在最后一天拍攝中,內容是鳴鶴著名國藥商人,湖州慕韓齋老板韓梅軒在晚清的中街遇見了小寶,并給小寶看報紙的場景。這條中街也是鳴鶴鎮(zhèn)最主要的景點,我們找了六十多個鄉(xiāng)親們做群眾演員,男女老幼,各色人等參差不齊。
下午兩點,終于要拍攝大場面了,真沒想到60人在這樣一條小路上是如此壯觀的場面,服裝組、道具組、場務組齊上陣,陸陸續(xù)續(xù)的安排好了這60幾個村民,以及十個穿梭在其中的孩子、洋車和車夫,不一而足。
道具陳設工作需要極大的耐心和體力,除了道具組小吳和兄弟們反復搬運之外,視覺總監(jiān)孫瑜功不可沒。他每次都在拍攝下一場戲之前的2-3小時提前陳列道具,安排道具組在現(xiàn)場做一些簡單處理:打磨、上油、做舊等,以適應現(xiàn)場瞬息萬變的情況。
拍攝中的故事太多太多,幾乎每天都是掙扎在“死亡”線的邊緣,從早上五點到晚上零點,每分每秒都面對著幾乎不可能完成的拍攝任務,就因為全組人員的堅持,現(xiàn)場的應變,處理問題速度之快,再加上一點點運氣,最終都得以順利的完成,在殺青的那一瞬,看著攝影機里的素材,一切都是值得的。
拍攝設備
為滿足電影節(jié)上的大屏幕放映要求,攝影師建議我采用符合電影化制作流程的,具有高寬容度和帶有原始記錄功能的數(shù)字電影攝影機去拍攝本片,經過反復論證,最終我選擇了Blackmagic Design的BMCC 4K攝影機,沒有和別的機器混合使用。BMCC 4K的特點是采取電影化后期流程,高寬容度也在前期拍攝中爭取了時間。
啟動快,機身輕,一個簡單的照相機三腳架就足以支撐。但不足之處是BMCC機身自帶的電池容量極其有限,必須配套大容量外置電池,雖然機器本身體積輕巧,但把這一套東西裝配完畢之后,其不可控性也大大增加了。
另外,這次的拍攝中有大量跟著小寶起跑的跟蹤鏡頭,攝影師沈田田在拍攝之初就已經想好了解決方案,由于傳統(tǒng)的背心式斯坦尼康無法降到小演員的身高(1.28M左右),而改用陀螺儀穩(wěn)定器,效果喜人。
最終的拍攝素材還是頗令人滿意的,BMCC整體素材色調偏灰綠,這也是大寬容度素材包含層次豐富的體現(xiàn),進到達芬奇之后,14檔的色彩動態(tài)空間還是比較利于調色的。BMCC的素材使用一般的播放器均可播放,并支持縮略圖顯示,方便了預覽,不用把所有的素材一導入軟件篩選,在文件夾階段就可以進行初步整理了。
后期制作
我們在2014年中完成了影片的實拍部分,可是直到十月底才拿到成片,其主要原岡在于需要制作大量符合放映標準的電影級全三維動畫。這次主要的制作平臺是基于3DMAX、After Effect以及Premiere CC。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順暢地剪輯BMCC原始4K文件,建議各位安裝一塊Adobe官網(wǎng)上軟件列表中支持水銀加速的顯卡,我自己的是Nvidia Quadro 4000,剪輯4K文件(3840×2160)毫無壓力,并沒有卡頓和延時。
在后期制作中最難的部分是“鳴鶴”的制作,那是一只仿真度極高的仙鶴,視覺總監(jiān)孫瑜在觀看了大量有關仙鶴的紀錄片并下載了大量的仙鶴照片之后,歷經了兩個月的動畫測試、羽毛測試、綁定測試之后,一只栩栩如生的仙鶴躍上了屏幕。在連夜趕往朋友公司的渲染農場,租用了50個渲染節(jié)點,又經過了無數(shù)次調試、測試,直至第二天中午總算了拿到了輸出合格品質的動畫序列幀。24小時不合眼已經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了,總算趕上了客戶開宣傳發(fā)布會的時間。
回去的時候,我開玩笑的說:老孫,你總說我喜歡干一些冒險的事,其實你自己還不是一樣,—下子綁定那么多骨骼和動畫,把畫面的細節(jié)度升級到如此高級別,也是超出了以往項目的,只不過我在前期領域,你在后期領域罷了,真可謂“不是一路人不往一塊湊”。
經過了近一年的工作,鳴鶴古鎮(zhèn)的片子總算是出爐了,這個工作時間遠遠超出了合同上的交片日期,可是客戶卻沒有責難于我們,每次古鎮(zhèn)的黃書記看到我們的半成品,聽見我們又要延時的消息,都給予了寬容的態(tài)度,我想最主要的還是影片質量已經大大超出了他們的預期,否則也不會如此“縱容”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這再一次證明好片子往往是需要時間磨出來的,我相信黃書記深知這個道理,相比一些“多快好省”的片子,我們真算得上,是“費時費力”,但是一些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期待著這部作品扮演到更大舞臺、綻放于電影節(jié)會場上的一刻。
責編/周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