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宏 (鞍山師范學院 114000)
在“大風景”教學中構建德育與美育有機融合的改革研究與實踐
朱 宏 (鞍山師范學院 114000)
文章對高校風景寫生課程提出了“大風景”的教學新理念。在德育效度日漸式微的今天,嘗試用美術獨特的感染力來喚醒學生們的道德思考力,嘗試在美術教學中滲透人文關懷、關注人類生存發(fā)展的主題教育模式,應該不失為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風景寫生;德育;美育;融合
2014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UPRP20140535
風景寫生課程在高等藝術院校中是作為各專業(yè)學科的必修基礎課程,教師帶領學生們離開喧鬧的都市,在鄉(xiāng)間的自然淳樸中去“師法自然”。帶隊教師與學生在朝夕相處,將對學生們的日常關懷“潤物細無聲般”融合進教學實踐活動中,同時做到了提升學生藝術修養(yǎng)與在潛移默化中的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性格品質的雙重功效。近年來,我院嘗試將德育與美育有機融合于風景寫生課程之中,構建出一套 “大風景”的教學模式。
在當今嚴酷的就業(yè)形式下,大學生們已經普遍沒有了“天之驕子”的優(yōu)越心理,面對未來比較茫然與焦躁。一方面,學生在人生觀與世界觀初步形成階段需要他所信任與崇拜的老師給予正確的指引;另一方面,高校的德育課程又只限于單純的大課宣講,缺位生活場域的人文關懷,很難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一對一的展開與有效溝通,知與行的脫節(jié),使得學生普遍比較排斥德育課程。美育教學也有同樣的困境出現(xiàn),互聯(lián)網大數據的普及,使“慕課”等網絡教學模式讓藝術教育走進“有教無疆”的廣闊天地,各類中外名家名作的高清晰圖片信息更是唾手可得??梢哉f當代藝術學子們獲取學習資源的途徑看似越來越便捷而廣泛,但信息量爆炸般龐雜的互聯(lián)網絡也往往會讓人迷失其中,對網絡虛擬世界的沉迷與對攝影圖像的依賴使得學生們的作品與現(xiàn)實世界越來越遠,作品缺乏思考深度。如何幫助學生穿越“迷網”,擦亮“慧眼”,作品漸“接地氣”,在學習有效知識的同時又能保證健康完善的身心發(fā)展,是高校美術教師們需要面臨的新問題。近年來,我院改革傳統(tǒng)風景寫生課程,提出“大風景”的教學新理念。風景畫創(chuàng)作不應該僅僅是一幅優(yōu)美風光作品的視覺享受,觀看畫作帶給欣賞者的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心理慰劑與達成夙愿。穿透畫作呈現(xiàn)出的應該是畫者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思考,作品中所流露出的人文情懷才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這一教學理念及培養(yǎng)模式的探索,突破了以往風景畫寫生教學中一般意義上的審美格調和造型能力培養(yǎng),更加重視教育者在美育的過程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師生通過愉快的互動溝通,在專業(yè)教學實踐中陶冶學生的精神情操,提高學生對于美的感受力和鑒賞能力,真正達到培養(yǎng)人、砥礪人、完善人的最終目標。
德育和美育作為各自獨立的學科,它們都有著自身特有的規(guī)定性。德育側重說理,注重用“概念”說話;美育側重行動,注重用“形象”說話。但二者又都是“人學”,研究和教育的對象都是活生生的人。真正完善的德育絕不應該僅是古板、空洞的教條,而應該是心靈的疏導與充滿情感的交流,藝術美的力量會使德育變得豐盈和富足??鬃釉缇吞岢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人生道德修養(yǎng)路徑,荀子也提出過“美善相樂”,即倡導德育與美育的完美融合。古希臘也曾有過“繆斯教育”,蘇格拉底曾提出“ 美即是善”的觀點。中西方的先閑們都懂得借助美育形象的、訴諸情感的力量來促進德育,以藝術的手段來塑造完美的人格,促進人的和諧全面發(fā)展。繪畫教學實踐與日常關懷可以說是學習與生活看似截然分開的兩面,而在風景寫生課程中帶隊教師與學生們的朝夕相處,為這二者的結合提供了一個難得的良機。學生們與喜愛的老師同吃同住同畫畫,這種無間的接觸形式迅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在面對同一風景共同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坦誠悉心的指導學生創(chuàng)作,學生對老師沒有了隔靴捎癢的芥蒂與代溝心理,朋友般敞開心扉的親密相處。吃飯、畫畫、不經意的聊天間就會把學業(yè)與思想的困惑都袒露給老師,而這時老師的幾句良言點撥是勝過課堂上千言萬語的。鄉(xiāng)間自然淳樸的生活寫生,可以讓學生找到簡單、坦誠的物與物、人與物的關系,大自然中不加人工雕琢的天然形態(tài)都可以成為造型活動最為依賴的基礎。任課教師在啟示學生用“自然法則”在畫布上進行視覺元素再創(chuàng)造的同時,更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更加坦誠、閑雅的面對生活;引導學生體察日常生活中社會大眾的悲歡離合,平日煩躁都市生活中所忽略掉的“微不足道”的溫情勞作。
國內目前的風景寫生基地教育資源已呈現(xiàn)日漸完備的態(tài)勢,普遍完善了教學接待的條件,大都有著便利的交通,形式各具特色、內涵積淀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外出風景寫生前,任課教師會充分遴選寫生教學基地,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落實教學過程的實施推進。由于大部分學生之前都沒有過外出寫生的體驗,缺乏對風景寫生的造型規(guī)律及特點的了解認識。課前,教師會先指導學生對喜好的名作做適當臨摹,以減輕學生突然面對自然風景時的茫然與倉促感。課中,教師通過現(xiàn)場寫生示范展開教學活動,帶領學生逐漸擺脫教室寫生的局限與約束,感受如何通過穿透自然的繁復,歸納、提純、表現(xiàn),完成從對自然物的描繪到表達心像的創(chuàng)作過程。欣賞中西方風景畫歷史上的名作,分析構圖、色彩,技巧,引導學生品讀大師作品背后所包涵的對美的獨特理解。課后,定期開設美學美育、藝術鑒賞等課程,不定期聘請校外藝術家開展作品交流與學術講座,及時將教師的研究成果向同學展示,營造濃厚的藝術理論氛圍。實施設計課題教學與多元化的考試形式,將教學內容設計成具有主題性的意境課題形式。課題可教師擬定可自擬設計,可抽象可具象,要求學生寫出創(chuàng)作感想,強調對作品感受的敘述表達。這種意境式創(chuàng)作突破了簡單的對景寫生,增加了情感的訴求與研究表現(xiàn),超越了純繪畫技能的研習,注重審美情趣、美學理念與綜合修養(yǎng)的滋養(yǎng)追求。課程考試亦采取多元化的形式,作品展現(xiàn)除了傳統(tǒng)畫面呈現(xiàn)的方式,還增加了文字解讀、影像記錄、口訴表達等綜合多媒體展示形式,個性化的表達學生的創(chuàng)作理念。作業(yè)評價標準更是綜合整個外出寫生期間的個人表現(xiàn)、作品感染力、創(chuàng)作能力、創(chuàng)新意識等全方位考量?!按箫L景”寫生教學模式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使得佳作頻出。
廣博的知識、嫻熟的技巧、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強烈的情感色彩、發(fā)達的審美感受力以及凝練的視覺語言,這些都是成就一名優(yōu)秀的從事視覺藝術工作者的基本創(chuàng)造才能。我們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大風景”的教學體驗,得到身心情操的滋潤和感化。學習技藝的同時,更學會品讀生活、感悟生命,在美育中達到德育之構建精神家園、成就和諧與精神平衡、全面發(fā)展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