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正 (湖南科技學院 425000)
淺析中西方服裝結構線的差異
唐文正 (湖南科技學院 425000)
中西方服飾文化之間存在著諸多差異,簡要介紹了中西方服飾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通過對中西方服飾文化的根源、審美、穿著觀念、表現(xiàn)形式差異的比較和分析,有助于加深對服飾文化內涵的進一步了解,有助于我們充分吸取中西服飾文化中的設計精華。
傳統(tǒng)服裝;結構線;差異;形式
中國古代服飾歷史源遠流長,但是在這幾千年來并沒有發(fā)生很多的變化。原因是封建社會制度的的長期延續(xù)、儒家思想的禁錮,導致服飾變化不是很多。如《中華文化通志》中所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它雖然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如魏晉吸收老、莊而形成玄學,宋明時又吸收佛學二形成理學,等等,但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他的變化都沒有超出封建意識形態(tài)的范圍,其基本精神、格局和特點沒有改變,也沒有發(fā)生過危機?!敝袊糯鷤鹘y(tǒng)思想將“天人合一”作為最高的審美境界,因此也會在服飾上體現(xiàn)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們追求舒適自然的遮蔽身體,追求天人合一、與自然一體的境界,這體現(xiàn)中國人希望自己能與世間萬物和諧平等的相處。
西方服飾更注重追求外形上的美,以及對人身體的追捧,并竭力塑造女性的“S”形曲線。波利克萊托斯曾在他的《法式》一書中,將人體定為7:1的比例,在一個世紀后里西普斯又創(chuàng)造了8:1的比例人體美為修長。“再沒有比人類形體更完美的了,因此我們把人的形體賦予我們的神靈?!惫畔ED雕塑家菲迪亞斯說,由此可見西方人本主義的思想?;谶@種思想認同上的不同,中西服飾也表現(xiàn)出出兩種完全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尤其體現(xiàn)在服裝結構線這一塊。
雖然公元13世紀前中西方的服裝結構發(fā)展是一致的,都屬于寬松蔽體的服裝,但隨著中西方文化意識發(fā)展的不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中西方的服裝結構在13世紀后它們朝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繼續(xù)發(fā)展,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向二維平面的設計方向繼續(xù)完善,而西方的服飾則朝著三維立體的方向轉變,而直線成為中國服裝結構線的典型特征,曲線則是西方服裝結構線的典型特征,由此成為中國與西方傳統(tǒng)服裝結構體系的基本框架。一直到20世紀的中西方文化大交流,中國服裝才開始吸納西方服裝的立體結構,服飾文化和技術不斷的變化與改進。
在近代之前,中國服裝結構線形式單一,過于暴露人體曲線的結構線會被看作違反道德,它是在傳統(tǒng)禮教下保持的寬松型的結構線形式。雖然唐朝的服飾與前期及后期的相比都較為開放,但是它的服裝結構線還是屬于寬松自然型,結構線的形式還是以寬大為主,只是在服裝面料上的使用非常大膽。由于這種觀念已成程式化,所以中國服裝的結構線上的變化不像西方服裝那樣變化多樣,可以說中國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在清末之前基本上都是以上衣下裳或衣裳連體式的結構形制互相更替,傳統(tǒng)的中國服裝被設計得寬大而含蓄。上下五千年中,中國傳統(tǒng)服裝沒有采用省道,衣袖與正身衣服是一體裁剪,清末時期是吸收了洋人服裝,在旗袍上收了點側縫線,但是服裝剪裁還是平面形式。
西方人重視人體本身,自然也會中式人的形體,他們對人體存在的空間感,導致他們對服裝結構線形式的設計比中國的要豐富。從古希暗、古羅馬的自然垂掛形成的褶皺到中世紀的修身邊緣省,再到公主線的應用,后背縫、撇胸線的使用,衣身裁剪多片與人身體契合,衣袖與正身衣片也是分開裁剪,到近現(xiàn)代的二片袖、下擺開叉等等。多道省道與服裝結構線的應用,其目的以構成三維服裝的空間并且展示人體的曲線美。從西方服裝結構線形式的演變來說,西方人越來越注重結構線與人體三維的一致、立體裁剪技術及服裝結構設計的合理性,使服裝越來越符合人體以及人的活動規(guī)律,并豐富了服裝結構線形式。
中國在服裝款式上是一種二維平面的效果,不注重用服裝展現(xiàn)人體的美,也不強調服裝符合人體以及人的活動規(guī)律,在服裝制作上用平面裁剪的方法,并且顯得寬松而含蓄,以此來遮蔽人體,避免人體的曲線的展示。這種構成它不重款式,注重工藝,注重服裝的圖案和色彩,注重服飾與人體的整體效應。中國服飾整體運用了對稱、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手法,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服裝紋飾都是左右對稱,在剪裁上由于不使用省道而無挺拔的感覺,只有自然下垂的衣料,服裝著于人體上,展現(xiàn)了一種端莊、平衡、和諧的感覺。
西方人以人為中心,在服飾上表現(xiàn)人體的曲線美,服裝以立體剪裁為主,強調了的人體之美。西方服飾崇尚顯露人體之美,服裝的作用在于彌補人體的缺陷,并且夸大人體的曲線,以此充分顯示人體的美感,注重自我價值的展示,在很大程度上是為炫耀和表現(xiàn)身體之美。用服裝去體現(xiàn)人體的美感,并且夸大完善人體的曲線,對人體各部位的尺寸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使得服裝十分貼合身體各個部位,以及對互動時規(guī)律的考慮,并且與服裝造型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服飾款式造型方面就顯得開放而自由,彰顯自己的形體。
翻看中外服飾史的發(fā)展過程,從對服飾的“形”的研究,了解西方人以追求人體美為核心,注重結構線與人體三維的一致,表現(xiàn)人體美;東方人重禮儀、重形象、講求舒適自然的,追求“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相處。中西方傳統(tǒng)服飾是中西方文化表現(xiàn)的縮影,不能說誰優(yōu)誰劣,服飾的形式這是受客觀影響而存在的,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擺脫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并引導服裝的繼續(xù)發(fā)展。
[1]張文斌.《服裝工藝學》.紡織工藝出版社,2006.
[2]華梅.《中國服裝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3]李當歧.《西洋服裝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減迎春.《中西方女裝造型比較》.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5]湯獻斌.《立體與平面—中西服飾文化比較》.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