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銘博 劉春霖 王家民 (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710054)
交互系統(tǒng)的情感化設計研究
張銘博 劉春霖 王家民 (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710054)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交互設計面臨同質化的趨勢,導致用戶與系統(tǒng)之間的交互變得機械無味。“情感化設計”早已被廣泛運用于傳統(tǒng)設計領域,將其運用到交互設計中,交互系統(tǒng)的情感化設計則是在保證交互系統(tǒng)自身便捷功能性的基礎上充分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從而獲得用戶的認同。本文以人的三個情感反應層次為依據,研究、闡述交互設計中情感化設計,以期為交互系統(tǒng)及其設計提供新的創(chuàng)新思路。
交互設計;情感化設計;視覺元素;行為體驗
包豪斯創(chuàng)始人格羅皮烏斯曾對藝術與技術如何統(tǒng)一提出了“向死的機械注入靈魂”。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二進制0和1兩個數字代替了信息的傳遞,當我們的生活開始充斥著各種信息傳播媒介時,人們開始渴望與每天面對的媒介互動,因此產生了交互設計。交互設計強調用戶的交互體驗,偏重功能性,而隨著大量五花八門的軟件產品涌向用戶,大部分的交互設計開始趨于雷同,這就導致用戶開始變得麻木,而一些注重用戶使用心理和情感意識的設計得到用戶的認可,因此,交互設計不但是要給用戶提供便捷的操控性,還需融入用戶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不再單一對工業(yè)產品所提供的功能所滿足,而開始注重產品所帶來的情感層面上的感受。另一方面,隨著工業(yè)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同類產品所能實現的功能趨于相同,生產者為了讓自己的產品吸引消費者也開始重視消費者對于產品給用戶帶來的情感體驗。情感化設計最早是由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唐納德·A·諾曼在其著作《情感化設計》中提出的,后來這一概念被運用到工業(yè)設計中,并逐漸拓展到其他的設計領域。在日本與韓國則將情感化設計稱為“感性工學”,而“感性工學”的概念也被學術界所接受。
情感化設計主要通過對不同的消費者的對不同產品的情感訴求進行研究分析,根據分析結果將消費者的一些情感訴求例如活動、思想、感覺、渴望、目標、習慣和價值觀等融入進產品設計當中,在消費者從感官體驗與行為體驗中觸發(fā)其積極的情感反應。在《情感化設計》一書中闡述了人的情感反應分為三個層次:本能層次、行為層次和反思層次。在三個層次中,本能水平是基礎,通過產品帶給消費者的感官刺激,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第一印象;而后進入行為層次,通過用戶的行為體驗來體驗產品帶來更深層次的情感體驗;最后在本能與行為層次的基礎上消費開始進入反思層次,就是根據消費者自身對產品的情感反思與抒發(fā),產生因人而異的最高層次的情感體驗,對于消費者而言,喜歡一個產品,并且保留它,有時只是因為一種情感的延續(xù),而這種延續(xù)正是反思層次的體現。
科技的發(fā)展不單是工業(yè)的發(fā)展,同樣快速推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交互設計早已走進我們的生活當中,從最早的計算機界面到如今涉及到手機、娛樂設備、汽車中控臺等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交互就是通過操控界面這一媒介實現人與設備之間的信息交流,而交互設計就是設計師通過對界面的設計從而實現用戶更加便捷、準確的獲取信息。早期計算機的DOS操作界面為簡單編碼形式,談不上任何的人性化設計,到后來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用戶繼續(xù)簡單便捷的操作方式,加之信息科技發(fā)展,催生了人性化的windons和ios計算機操作系統(tǒng),開始重視用戶與機器之間快速的信息交換。然而,在信息技術與交互設計的發(fā)展過程如同工業(yè)設計一樣,不同的電子設備都引入交互設計,也就面臨界面設計同質化的問題。用戶在面對越來越多不同的操作界面的時候也不再滿足界面所提供的單一的實現使用目的,用戶更趨向具有人性化、情感化設計的界面。在物質化(工業(yè)品)與非物質化(軟件)產品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時候,所面對的都是冰冷的工業(yè)品與機械的操作模式,人們渴望在與機器的交互過程中體驗到人性化的對待,更重視設計感、故事感、互動感、娛樂感和意義感,所以,現代交互設計的本質應該是在開發(fā)出簡單有效的操作基礎上又能讓用戶得到情感上的滿足的交互產品。
人機交互本身要實現人與機器的互動,而互動的過程本身就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如何在這個過程中給用戶更積極的情感體驗就是交互設計中情感化設計的核心之處。交互設計主要包括系統(tǒng)的結構設計和界面的視覺設計,其中結構設計是為了保證用戶快捷易懂的操作模式,而用戶在使用交互系統(tǒng)時基本都是通過二維的電子屏幕來進行操作,所以交互設計的界面設計與傳統(tǒng)的平面設計具有相通之處,所以對界面設計可以利用色彩、圖形、空間布局等視覺語言來進行設計。用戶在長時間使用一個軟件時慢慢會習慣軟件的外觀、操作方式,進而覺得枯燥乏味,所以軟件需要不斷進行升級換代,但在升級的過程要避免大跨度的變化,如設計風格、顏色、布局、圖案,特別是操作方式,如果發(fā)生巨大變化就會嚴重降低用戶對軟件的認同感與接受感。人們的情感過程是緩慢的,所以升級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操作方式的升級則必須更加快捷方便而又符合外觀的形式美。
(一)本能層的情感化設計
本能層一般是通過視覺反映為用戶營造第一印象,這是關鍵而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交互設計中不同的交互系統(tǒng)要根據其所面對的用戶的審美能力來對系統(tǒng)的形態(tài)(圖形)、色彩、操作界面(布局)等方面的視覺元素來進行設計。針對這些視覺元素如何達到滿足用戶的情感需求就需要設計者在不同的背景下有針對性的研究用戶的心理需求,使交互系統(tǒng)的視覺元素可以帶給用戶開心、愉快、輕松的心理感受。比如蘋果的操作界面,空間布局簡單明了,恰當的留白使其再小的屏幕也可以給用戶清爽整潔的感覺,當用戶第一眼看見它時就會產生一種輕松和便捷的感覺。
本能層的情感化設計的另一個方向就是充分利用用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人們通常對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懷有感情,所以在進行情感化設計時使用一些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的元素(包括靜態(tài)的與動態(tài)的元素),然后再增加具有趣味性的變化,引起用戶的注意,這樣就會使交互過程給用戶的感受是立體而真切,從而增強用戶的使用樂趣,產生積極愉悅的情感。比如很多軟件當點擊卸載時會彈出一個哭泣的吉祥物形象,以“賣萌”“可憐”的形象博取用戶同情心,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用戶的“憐憫”來降低軟件的卸載率,同時也可以給用戶在反思曾留下良好的形象。
(二)行為層的情感化設計
用戶獲取信息的過程主要是通過操作,也就是交互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屬于行為層。行為層的情感化設計主要通過用戶在體驗交互系統(tǒng)時通過行為體驗感受到交互系統(tǒng)所帶來的情感體驗,在功能上和操作形式上得到情感需求的滿足。
外觀的設計并不是交互設計的第一要務,基礎還是優(yōu)良的功能性,使用戶在操作的過程中能夠快速獲取信息并理解信息。功能的情感化設計就是要人性化,充分考慮不同的用戶群和使用環(huán)境。用戶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使用交互系統(tǒng)會有不同期望,例如汽車中控的交互系統(tǒng),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司機需要簡單快捷的操作方式,功能最優(yōu)化;而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需求,這包括用戶的年齡、生活環(huán)境、教育背景等等,例如針對兒童而言,交互系統(tǒng)必須適應兒童的動作語言以及審美層次,在操作上也要簡單化。
用戶自定義設計就是將交互系統(tǒng)的部分設計權交給用戶,用戶根據自身的審美喜好以及操作習慣對系統(tǒng)的界面、操作模式自行設計。主觀能動性是人類的基本心里屬性之一,人們喜歡將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輸出給另一個體并掌握主動權,所以,當用戶可以讓交互方式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實現,情感上就會產生滿足感,而且也更符合個人的操作習慣。用戶自定義最常見的例子當屬計算機與手機的桌面墻紙的自由變化,用戶可以將自己喜歡的靜態(tài)或者動態(tài)圖像作為墻紙,這本身就是一種情感化設計,再拿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做例子,自vista版本以后的操作系統(tǒng)版本,界面可以設置為透明并且可以選擇不同程度的透明,這一變化使用戶對系統(tǒng)外觀可以進行最大程度的自定義,而到了windows8到windows10操作系統(tǒng)出現模塊化操作方式,使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操作習慣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操作界面,使操作變得簡單明了。
自定義的設計需要注意的是用戶是非專業(yè)的設計人員,所以在設計自定義結構是必須保證系統(tǒng)整體架構不變,以保證系統(tǒng)自身有序/便捷的操作,否則過度的自定義會造成結構的混亂,反而影響用戶的情緒。
(三)反思層的情感化設計
反思層的情感化設計相對于前兩種層面更加具有不確定性,主要是用戶在完成對交互體驗之后自身對交互系統(tǒng)產生情感變化。影響用戶的反思層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從開始本能層到行為層都在為用戶積累“印象”,而深刻的印象則是在行為體驗的過程中積累的,是交互系統(tǒng)整體的功能與視覺體現。針對于用戶“印象”,在情感上不一定是積極樂觀的,同樣也可以存在負面情緒,這要與軟件的背景相統(tǒng)一,例如部分游戲的設計,一些界面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異常艱難,雖然會讓用戶產生負面情緒,但正是這種負面情緒使用戶鍥而不舍,同樣在交互的過程中產生情感的交流。
無論是傳統(tǒng)的視覺設計還是信息技術背景下的交互設計中的視覺設計,“美”永遠是人們最喜愛的視覺感受,在美的基礎上再加入情感體驗,則會與用戶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交互系統(tǒng)的情感化設計同時也要把握分寸,不能把設計重心過多的放在視覺設計上,必須在理性的交互結構上實現功能最優(yōu)化的基礎上再理性對用戶進行針對性的研究,然后在進行情感化設計。
[1]丁俊武,楊東濤,曹亞東,王林.情感化設計的主要理論、方法及研究途徑[J].工程設計學報,2010(1).
[2]李靜,李世國.從交互設計的視角探索人與產品的情感交流[J].包裝工程,2009(9).
[3]畢海波,張永寧,王曉雨.用戶界面設計中的情感化應用[J].才智,2009(17).
[4]戴小樂,何如丹,賴玟伊,蘇勝楠,陳強.手機APP交互界面設計初探[J].藝術科技,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