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艷紅 文/馬龍 翻譯/方云蘭
游戲和成長
編輯/張艷紅 文/馬龍 翻譯/方云蘭
上一篇文章說到孩子們玩的電子玩具。大家也看到了,就像訓練反應速度的游戲,它們僅僅激發(fā)了大腦和人格有限的部分,而這些部分對孩子長大后的生活毫無幫助。不僅如此,它們還會阻礙孩子發(fā)展和使用別的功能,而這些功能恰恰是人格發(fā)展的核心,比如幻想和創(chuàng)造力,溫暖的情感等等。
顯然,傳統(tǒng)的玩具更符合孩子成長的需求?!皞鹘y(tǒng)與創(chuàng)新(過去10年,創(chuàng)新的呼聲很高)”的爭論后,傳統(tǒng)必然更受鐘愛。想想也不是偶然,無論是高文明人群還是原始人,無論亞洲還是歐洲,千年前的古墓都出現(xiàn)了玩偶。這說明,宇宙的一致性是一種必然,它起源于人類的生物傾向,獨立于單一文化和地方傳統(tǒng)。如果說玩具和游戲是生物衍生的結(jié)果,看上去有點古怪,但人類的行為在游戲中立即得以呈現(xiàn),也就是說,它衍生了一種基本的心理狀態(tài)。
那么,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游戲是什么呢?它出現(xiàn)在嬰兒出生后的幾周內(nèi)。第一個游戲可能是和母親的乳頭玩。熟悉嬰兒的人都知道,嬰兒吃飽后還喜歡長時間地觸摸、撫弄乳頭。也許這是一個不同于游戲的偶然動作。顯然,他在獲取必要的知識,一旦孩子具有了這種知識,接下來的重復才能稱為游戲。
事實上,這種動作具有了游戲的一切屬性:第一:和現(xiàn)實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第二:沒有滿足身體的需要;第三:重復性;第四:獲得了一種心靈層面的快樂;另一方面,單純快樂也能成為重復的動機。
出生后第一年中的游戲似乎更有趣,我們稱其為第二種游戲,它們開始于8~9個月。此時,孩子開始在周圍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摸摸這里,咬咬哪里。反復試嘗試后,他們會找到第一個玩具,然后把它放入嘴里:我們說孩子們在“用嘴探索世界”。但是,他們還有更感興趣的東西,如果居住條件允許,孩子會開始從書架上取東西,打開柜子,爬高上低,等等。
一旦東西掉落在地上,他們將開始新一輪的探索。重復地把奶嘴拿出來丟在一邊也屬于第二種游戲。當孩子意識到活動的自由,他會不斷拿、拿、拿,然后不斷丟、丟、丟。相反,如果孩子沒有自由(比如在床上),他會尖叫或者哭個沒完,直到有人拿走奶嘴然后再還給他。接下來會怎么樣呢?讀者大概也猜出來了吧,他又把它丟到一邊去了。
如何解釋孩子的行為呢?這為什么是游戲呢?僅僅因為具有上述元素嗎?
馬龍
精神分析師,團體治療分析師。意大利羅馬大學心理學、哲學與藝術(shù)博士。瑞士蘇黎世國際分析心理學協(xié)會(IAAP)意大利分會(AIPA)成員,美國國際生物能分析療法學會(IIBA)意大利社會生物能分析組(SIAB)成員,意大利羅馬新科考勒大學心理咨詢與心身疾病精神病學以及精神性腫瘤學特邀學者,羅馬杰米里醫(yī)院心理咨詢師。
馬龍解析
不,原因很深,只有對無意識的解讀才能解釋這些游戲的含義?,F(xiàn)在,通過對兒童心理的分析,我們得以知曉答案。
“孩子第一年的生活幾乎都是圍繞著母親的?!蹦軒椭覀兝斫膺@些游戲的含義。小嬰兒還不太理解現(xiàn)實世界,所以,他們對“母親”這個形象的解讀也充滿了幻想的元素。孩子不了解母親的人格,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人格”。他的主要興趣都在母親的身體上。母親的身體是一個精彩的國度,寶物的巢穴:奶水,別的孩子(成千上萬的孩子),溫暖。所以,書架和柜子象征著母親的身體,擺滿了奇珍異寶。此外,奶嘴一般象征著乳房,“丟掉—再撿回來”帶給了孩子力量感,他借此成為主宰母親的人:這個幻想是孩子走向獨立和成長的第一步。
我們從上述觀察中理解了游戲的兩個方面:第一:年幼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可以得到解讀。第二:游戲不光消遣時間,其在孩子的成長中至關(guān)重要。當然,我說的這些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有一個獨特的觀點,大家可能并不知道,那就是,通過游戲,孩子發(fā)現(xiàn)了象征性解決自己難題的方法。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jié)論:如果需要,游戲能幫助孩子“自我療愈”。不幸的是,現(xiàn)實情況下,孩子常常很需要這種療愈。
當代心理學和嬰兒觀察學指出,童年世界并不是成人想象中的天堂。憤怒是孩子童年期一種主要的情緒:它來自對無助的恐懼,對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矛盾情感,對某一方父母的反抗,對家庭內(nèi)部爭斗,對被交給其他人代管等等。然而,孩子必須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存活,于是,他們通過象征性的游戲轉(zhuǎn)換情緒。由此,他們得以強化自體,并為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石。
舉個例子吧,我們來看看“死亡游戲”。孩子年齡不同,游戲的形式也不一樣:1歲前的孩子喜歡看物體消失和重現(xiàn)(弗洛伊德早已關(guān)注到這個現(xiàn)象):對孩子來說,消失意味著死亡;再次出現(xiàn)則會帶給他們巨大的安慰。我們認為,孩子把物體當做自己或父母的一方。3~5歲的孩子熱衷于和父母玩各種假裝“殺人”的游戲。當父母說“我死了”然后立即倒下時,孩子會歡樂地尖叫起來,但是,當父母從死亡中復活時,孩子會再次歡聲大笑。
那么,從上述觀點出發(fā),該讓孩子玩什么玩具呢?
第一個玩具就是“大自然”??紤]到小嬰兒的世界中,一切都聯(lián)系著母親,沒有什么玩具比“自然母親”更合適了。遺憾的是,當代的大都市,孩子沒多少機會接觸自然,但是,哪怕僅僅在屋子里,孩子還是有機會接觸自然,比如所有孩子都鐘愛的“玩水”。
重點是給孩子適合年齡的玩具。對牙牙學語的孩子,最好的游戲是給他一個東西摸摸并告訴他名字。父母給孩子的東西最好能觸摸,這樣孩子才能仔細地研究,發(fā)現(xiàn)物體帶給他的所有感覺。然后,這些東西就都被賦予了生命,孩子也開始建立和它們的更加個人化的關(guān)系。
顯然,游戲需要大人的參與,那么,當孩子一個人的時候怎么辦呢?好,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孩子的世界中一切都能成為玩具。照顧者的問題只有一個——發(fā)現(xiàn)合適的玩具。舉個例子,大盒子,讓孩子放東西進去再拿出來(盒子還是象征母親的身體),可以撕的紙(幫助釋放能量和攻擊性)等等。
對于更大些的孩子呢?對于必須買來的玩具呢?
從玩偶開始,玩偶不是女孩的專屬,小男孩也可以玩,動物布玩偶,羊毛玩偶,軟塑料玩偶都可以。它們象征著孩子自己,也象征著母親,借助它們,孩子改善了自己和外在世界的關(guān)系。長大些以后,顯然,只有小女孩才會繼續(xù)玩“娃娃”。心理學認為它們一點都不過時,但最好盡量簡單,不要有機械性。這樣小女孩的幻想世界才能得以強化。
下面所有的玩具都不分性別:拼圖,搭積木,可以拆分的小娃娃等等。直到5歲,這些都是必需的玩具。
小男孩常常偏愛小汽車。但是,大人不要給他們武器或類似物玩耍。
千萬不要忘記給孩子們小樂器玩哦(可憐的家長們需要忍耐一下了?。?。
其他的例子就不說了,我想請大人們牢記,孩子總能找到玩具。大人們必須認識到,最能讓孩子童年富足的工具其實是孩子自己的“幻想”,而萬事萬物都能激發(fā)孩子的幻想,另外,所有的幻想都緊緊連接著情感,因為無數(shù)偉大的藝術(shù)家和詩人告訴我們,創(chuàng)造性是一種愛的行為。童年的幻想恰恰是成年世界中創(chuàng)造性的基礎。
我說的一切不是說現(xiàn)代玩具的存在沒有必要,但那些不需要幻想?yún)⑴c,不需要建立關(guān)系的玩具最好還是不要給孩子玩。